分享

挂面大王 11 连增背后的故事

 杨世配 2017-01-13

    李志林  周忠应

    2017年元旦一大早,克明面业董事长陈克明就接到广州经销商的电话,对公司为今年春节准备的“福、禄、寿、喜、财”这款喜庆产品大加赞赏。经销商告诉陈克明,上次华南订货会上只订了100吨,没想到这款产品会卖得如此火爆,还想再追加200吨订单。

    2017年的春节拿出什么样的产品让消费者开心?克明面业经过市场调查,专门打造了新春特别版挂面,上市后一“炮”走红。

    这只是克明面业发展中的一个小故事。

    小故事里却蕴含了克明面业飞速发展的奥妙:谁也不能改变市场,但你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往往就能赢得市场。

    陈克明从供给侧这一端改变: 不懈地追求完美的品质,关注细节的严谨,对创新孜孜以求,建立淳厚情深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经历2008年惊心动魄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克明人始终相信,撸起袖子加油干,改变自己巧着干,公司的发展,将充满阳光。

    从2005 年起到2015年,十年时间,陈克明生产的面制品销售量从2.63万吨增长到38.1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根据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2016年,公司销售继续实现双位数的增长,将实现11 连增。

    市场“长”在消费者的胃里

    陈克明在业界有“面痴”之称。“一面之交 终生难忘”的后面,是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做生意这么多年,陈克明最明白不过,搞食品生产,市场“长”在消费者的胃里。

    做面30多年来,世事沧桑,包括他的眼界和足迹,已是初创时期不可比拟的。但他有一个习惯,30多年也没有改变。只要不在外出差,他会随机抽来刚刚生产的面条,每餐下一小碗“尝鲜”,仿佛只有这样心里才妥妥的。

    其实,如今克明面业对质量的控制,早已进入制度化和高科技时代。公司建起了国内同行业检测手段最先进的、检测仪器最完备的现代化挂面实验室,延揽了一批有志于挂面事业的高级科研人才,组建了食品研究院。从进厂的原料到出厂的面条,每一个程序都要严格检测。

    在质量方面,陈克明不会做一丝妥协,比如,醒面会导致面条生产时间增加半小时,但因为醒面后面条口感好,他为此宁可牺牲一定的生产速度。2001年5月全国才取消食品增白剂,陈克明说:“打从做面条的第一天,我就没用过这种东西。增白剂用了颜色好看,但对肝脏和肾脏有损害,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事,我绝对不会做。 ”

    在他的眼里,消费者的胃是不可欺,也是不能欺的。

    创业初期,陈克明生产的面条是“老三篇”——宽面、细面、银丝面。但市场之大,男女老幼,口味各有不同;东西南北,风俗取舍殊异。消费者的胃口,意味着市场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经过多年的开发探索,“陈克明”牌系列面条发展到300多个品种,营养、强力、高筋等系列分击市场,儿童、礼品、调味酱等品种,顾客各取所需。

    为了消费者的健康,利与义之间,陈克明从来不含糊。几十年的坚持,让无数的消费者成为公司产品的拥趸。

    中国的挂面生产有很长的历史,但也一直在“原始单一”中循环反复。

    近10多年来,中国挂面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挂面的大舞台上,今天是如此精彩,从质量管控到品种丰富,从工艺改进到生产机械的换代,已经走进了新的时代。

    从不产面粉的南县出发,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挂面的第一品牌,陈克明作为扛大旗者,对中国挂面文化的形成及开拓,注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市场在行万里路的脚下

    克明面业的营销,最崇尚的就是脚板底下有“黄金”。

    为了让挂面冲出南县,当时任总经理的陈克忠是没有办公室的。一个挎包、一个水壶、一双大脚板,在大街小巷中向一家家粮油经销商推销面条。夏日一身汗水,冬天一头热雾,奔波在外,不舍昼夜。

    当年在南京,为了让一个较大的经销商接受陈克明面条,销售人员带着电炉子和锅子,找上客户家,现场将几家不同的面条煮出来,品评优劣;在广东梅州等地,没有吃挂面的习惯,有的顾客买了面条后,竟然去搓洗面条。公司的销售人员没有把这件事当笑话,而是一家家上门,耐心地告诉当地人怎么烹饪面条。

    一大批敬业忠诚的营销团队,奔走在全国各地,将陈克明面条推向全国市场。

    湖南市场的金牌销售经理冯金亮,2010年2月加入克明面业。冯金亮入职不久后即接手福建市场,当时福建年销量比较低,压力很大。凭着一股子“牛脾气”,“扎硬寨打死仗”,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销量近两倍的增长,年度业绩排名公司前三甲。2013年,冯金亮又去了内蒙古与宁夏两个区域,整日奔赴在地广人稀的北方市场,到2014年,这一年内蒙古与宁夏市场销量增长突破了两倍。

    在陈克明的营销团队中,有一群被称作“子弟兵”的经销商。

    陈克明的面条在南县打出名号之后,很多当地的村民主动找上门,希望能带着陈克明的面条去外地销售,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克明面业销售渠道中最重要的经销商,陈克明把他们称作“子弟兵”。

    曾志平就是“子弟兵”中的一个。这些“子弟兵”经销商,执着、热忱,坚信“好东西一定有市场”。

    1995年,曾志平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元,和妻子一起来益阳市推销面条。曾志平开拓市场的初期异常艰辛,当时当地人更加信赖本地加工的面条,他去推销往往碰壁而归。曾志平一点也不气馁,专门打印了介绍陈克明面条优点的宣传单,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着面条和锅,骑上自行车,碰见粮油店就推门而入,并煮面给粮油店的老板品尝,老板觉得味道不错就留下几包试卖。

    曾志平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在他的“势力范围”内所有小卖部老板一家几口的生日。每到对方过生日,他都会以克明面业的名义送去一个花篮,谁家有乔迁、添丁之喜时,曾志平也会送上一个小礼物。

    曾志平说,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都是从陈克明身上学来的:“做生意做到最后,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人情味才打动人。”曾志平在益阳的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就是以这样的精神,陈克明的面条在全国越行越远,每年的销售以万吨为单位增长:在这背后,可以看见数以千计的营销员奔波在神州大地,留下的是一路艰辛、一路汗水……

      市场在改变自己中走出大道

    竞争激烈的市场,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

    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市场,你可以改变的是自己,从供给端出发,去市场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

    多年以后,陈克明明白,打开市场的钥匙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胃口,赢得消费者的心。

    “华夏一面”的横空出世,对陈克明而言,仿佛众里寻“她”千百度。

    追求柔顺、爽口、劲道的口味,一直是挂面行业孜孜以求的,但如何在物理条件下实现这个目标,让业界一直困惑不已。

    陈克明一直在试验着,寻找着最佳路径。2010年,陈克明领导的研究团队为了研究挂面的防虫问题,将一批面条放置在面条烘烤房中,希望通过二次烘烤,改善面条放久后的生虫现象。

    意外的惊喜来了。他们发现,经过这样处理后的面条弹力韧性异常的好。用完全物理的方法,不仅减少虫子的产生,更发现了很不一般的味道。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挂面的“煮速度”猛然提速。

    公司由此发明开发了干蒸工艺,让挂面可以“开涮了”。

    一般的挂面煮熟需要5分钟左右,而且如果放在碗里的时间久一点,汤汁就会被吸到面条里面去,结成一大块面坨,吃起来影响口感。而陈克明研究开发成功的这种面条,煮熟只需90秒。柔顺、爽口、劲道,不容易糊汤。

    千百次的寻找,幸运的发现让陈克明欣喜不已,他郑重将这种面条命名为“华夏一面”。如今它已经成为该公司销售的超级单品。

    克明面业是我国第一家以生产经营挂面为主的上市公司,经过30多年的创新引领,砥砺前行,现已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更是在优产能、调结构、补短板上大胆探索尝试,三管齐下提升竞争力。

    优化产能。近两年公司减少落后产能约3万吨。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大刀阔斧的升级改造,新上生产线一律配备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设备。从而降低能耗近30%,节省生产费用10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调优结构。由单一的挂面产品向多元化的“一面为主,全面发展”转化。近年先后研发、新上了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乌冬面、冷冻面、波纹面、热干面、鲜湿面和鲜湿米粉等产品,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了丰富。

    补齐短板。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克明面业利用在省会长沙建立新生产基地的契机,投资上亿元建起了国内一流的以面制品为主的科研、检测、开发中心,吸引了一批科研人才加盟,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2011年,克明面业参与的“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使我国的小麦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食品专家评价:“这在我国的面制品行业是绝无仅有的,使我国这个传统的小麦生产大国,在深加工行业脱掉了‘没有技术含量’的帽子,成为传统行业科技创新的典范。”

    陈克明说,传统的产品,更要创新才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心 语

    昨天是今天的一面镜子

    克明面业董事长 陈克明

    现在,有超过3000人在克明面业工作,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事情。人只要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心里才会踏实,社会才能和谐。

    当年我的父母落实政策进了城,弟妹们也跟着解决了城镇户口。而我已在农村结婚生子,只能留在乡下了。母亲那时被分在乡村小学教书,她为了弟弟的招工指标不停地奔忙,几乎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一连几个月,每个周末徒步往返五十华里去县城找招工指标。而母亲为了解决我的进城问题,决定提前退休由我来顶职,因为当时有这样的政策。母亲带着我一次次去找人求情,可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我说:妈妈,算了吧!可是她仍然执着地四处奔走求告。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我就感叹求一份职业的不易,心里阵阵发酸难过。

    当我终于也能为别人解决就业问题时,感到特别开心,让很多求职者如愿以偿,不再有我当年的尴尬。对于父老乡亲,也算是我的一种回报;对于莘莘学子,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

    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朋友,在家门口能打一份工,能享受家庭不分离的天伦之乐。别小看这件事情,他们就在家门口就业了,钱也挣了,夫妻不必分居,子女有人教育,老人可以照料,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场面。

    企业安置一名员工,就能给一个家庭带来一份安宁。安置就业的人员越多,对促进社会进步与稳定的作用越大。办好实体经济,扩大就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总是想把克明面业的食品产业链做大些、做长些。

    我在南县办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之时,正值国有企业进入改制高潮,很多人面临或已经失业。那些人要重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我有心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满腔热忱地接纳了他们。有很多人后来成为公司的管理人才,有的成了千万、百万富翁。做这些事,必须有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实体经济。

    我心愿非常简单,办好企业,多安排一个人就业,就少一个人失业,就多一份微笑。多培养造就一个人才,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批人跟着发展。

    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我是没有半点花花肠子的。对别人也不设防,总相信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用猪苦胆提炼胆红素的广告,对方声称可以长期高价回收,我信以为真,夜以继日地钻研提炼胆红素,却还是被人骗了。我上了这些人的当,对他们的行为是不耻的。我觉得做人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能丢失人格,不可欺诈他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痛恨那种不仁不义,不守信用、不讲规矩的奸猾之徒。所以我自己一定会做到正直无私,乐于助人。

    今天,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办了30多年企业,凭良心做人,靠诚信做事,从不迟发一天员工工资;不拖欠任何人一笔款项;没有一场经济纠纷官司。记得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企业掀起裁员潮,我们公司管理层也有议论。但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应该共渡难关,就是一份工作“掰开”两个人做,也不让一个员工失业。我果断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兑现了不裁员的诺言。

    我做了30多年挂面,别人送我一个外号叫“面痴”,无外乎说我入迷专心。的确,我自做面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爱上了这一行。凡吃过我的面条的人都说质量好,问有什么诀窍。有什么诀窍呢?无外乎一点一滴处处用心而已。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美味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是我和全体克明人的共同追求。每每听到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去德国买菜刀,去欧洲买高档奢侈品,我的心里总感觉不是滋味。为什么啊?无非是别人的质量好啊!难道中国人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吗?其实,无论做什么东西,就怕认真用心。只要认真用心做,一定能做好的。

    我创业做挂面,先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后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慢慢做大了,又想着要为南县人民增光。现在我的想法更大胆了一些,那就是为我国的食品产业争光。现在,我们必须有这个勇气和担当。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必须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乐观的人在苦难中能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我吃过的苦受过的挫折也不算少,但挫折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在发展企业之中,我可以尽量科学严谨,减少失误。但当失误不可避免发生时,我也不会灰心丧气。成功往往在于多次失败之后的坚守之中。你不敢想不敢尝试,又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呢?

    人生走过的昨天,将成为今天的一面镜子,查找得失,反省自己,继续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办企业的人,需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研究新问题、开发新项目,这也是企业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不仅国内的消费者觉得我的面条好,外国人也夸赞我的面食好,让面食成为他们喜爱的美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