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参加“恭笔写意·三人行·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心里比较忐忑,对美术我没有一点研究,主要从事文学和文化评论,对此,积霖主席对我不搞艺术评论多次表现出遗憾,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才情有高低,我也一直倡导“术业有专攻”,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个课题研究透,把一口井挖出水来就很不容易。画坛上郑板桥以画竹出名、徐悲鸿以画马出名,当代浙江的鲁光以画牛出名,我们乐都的周世英在区里以画梅出名,这就是“专攻”的具体表现。参观展览,徐子清老师的“恭笔”画,均以树的干枝构图,给我们很强的视觉冲击,这是徐子清先生的一大特色,我想他今后定会以画“冬天的树”出名。 积霖主席在自己的学画心得中说:笔墨的背后绝对是文化。因此我就投机取巧从文化的角度勉为其难地谈一点感受。李积霖和孙永师出同门,所以画风比较接近,有许多画的名字都是一样的,譬如《鱼之乐》《觅》,不像徐子清先生的“干枝工笔”一样独树一帜,刚开始我没有看名字,还没有区分出来,后来按“名”索“图”、反复对照发现,积霖的画墨色浓厚,像《西风烈》《觅》等作品,将西部的风物挥洒到笔下,富有阳刚之气,而孙永以江南风物见长,清爽,有阴柔之美。我是外行,说不出更多的妙处,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从事美术创作,“志”很重要。器大者声宏,志高者意远,我私自认为如果你的“志”一直徘徊在世俗之境,那你今生此世就只能当个画匠;你的“志”如果攀爬在功利之境,你今生此世最多也只能当个画家;如果你的“志”在天地的境界,你今生此世才有可能成为大师。画展看到的李积霖和孙永的同题画《觅》,都是用中国传统的花鸟构图,我认为如果画一幅“屈子行吟图”、画一幅“斯人无语独坐图”,也可以题名为“觅”,但境界自然不同。 我倡导深度和高度,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宽度,宽度也是不可少的,宽度具体的说是指一个人的渊博程度,如果我们的知识不够渊博,不一专多能,譬如字写得不够好,就会在题跋等处露出自己的短板和软肋。有位作家,写了一本大部头专著,在后记落款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故居。众所周知“故居”是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和“旧居”是近义词,区别是“故居”用于主人已经不在人世,“旧居”用于主人健在,其实该作家不仅健在,现在住的还是“新居”,但在这里一不留神就成了笑柄。无独有偶,“居士”是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古代文人雅士自称时,也一般在退休、隐居或不如意之时,但很多当代文人墨客不深究词源,就乱用,自称“居士”者有之,自称“布衣”者有之,我觉得还是有些不妥。 最近我一有时间,在网络电视纪实频道看“百年大师”,我发现徐悲鸿、张大千、李苦禅、齐白石等诗词功夫都非常了得,尤其是白石老人题诗画有50多幅,世人只知道白石老人“虾”画得好,不知道白石老人诗也写的不错,白石老人曾自我评价说: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由此,希望“三位”从大师的行踪中能得到启发,从我这个外行人的“胡说”中得到鞭策,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文修养、拓宽文化视野,争取在工笔写意画方面,走得更远、更宽,飞得更高、更阔! 李积霖简介 李积霖,生于1974年。199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2011-2013年考入教育部首届博士生课程研究生班,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辰先生;2013-2014年被录取为中国艺术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近几年来中国画曾受教于张立辰、卢坤峰、姜宝林、刘国辉、吴山明、陈平、于光华等先生。书法受教于李一、刘彦湖等先生。 2005年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2005年度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 2010年代表青海省荣获“全国校外教育美术骨干教师技能创新奖”,其作品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学院收藏。 其作品《帐篷·新生活》参加晋京国画展、作品《秋趣》荣获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国画院展一等奖、受邀参加陕西省第三届花鸟画展作品被收藏、作品《藤下两头陀》参加张立辰从教四十周年师生提名展、作品《老秋风》《雪染石榴无人摘》参加笔墨传承中国画展、作品《醉秋风》参加追寻中国梦·西部阳光——甘肃、宁夏、青海少数民族美术作品联展,并参加青海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等诸多美展并获奖。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作品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及国内20多家刊物发表。现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东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乐都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徐子清简介 徐子清,生于1972年。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青海美协理事、首都博物馆画院专职画家,西宁画院特聘画师、海东市乐都区文联特聘画家、青海山水艺术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其作品《层岩积翠》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作品《层岩初醒》获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展铜奖、作品《层岩苍翠》获“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层岩积翠》获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层岩远接天》入选美丽家园魅力新疆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品《层岩清音》入选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展、作品《雪山萧寺》获2012当代全国百名工笔画家提名展优秀奖、作品《横岩叠翠》入选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作品《层岩暮秋》入选“泰山之尊”中国画作品展。 孙永简介 孙永,生于1971年,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教师、首都博物馆画院专职画家、李可染纪念馆特聘画家、海东市乐都区文联特聘专职画家。曾参加安徽省及全国诸多美展并获奖。其作品在全国30多家刊物和网站上发表。 编者后记 “恭笔写意·三人行·中国画作品展”在2016年岁末开展,展览受到许多参观者的好评。这次画展可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画作品位高。以往大家所能欣赏到的高品位的书画展,大都聚集在省会城市,而此次由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海东市文联联合举办的 “恭笔写意·三人行·中国画作品展”却是在海东市群艺馆举行,显示了地方区域美术的活力和实力。李积霖、徐子清、孙永三位70后美术家联袂展出的百余幅作品,秉承传统,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欣赏价值。其中工笔画画面构图宏大,尺度适中,感染力强,既传递出本土文化气息,又描画出本土山水的俊美。写意画作既体现了沉稳、豪放的北方画作气质,又透出雅致、含蓄、清淡的南方画作气质。一山一水,一草一石尽显画家们热爱生活的真情和厚积的才华。二是地方机制活。海东市乐都区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为了活跃海东群众的文化生活,感染更多的人对书画的热爱,更好地展现“书画之乡”的艺术魅力,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除了加大对本土艺术家的重视外,还从外地引来签约画家,壮大本土书画艺术队伍。 此次由当地政府牵头举办的画展,海东市是作为四省(青海、山东、安徽、江苏)巡展的第一站,活动不仅给海东的美术同仁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广大群众打开了一扇欣赏美,感受美的艺术窗口,提高了“书画之乡”的影响力,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海东美术事业和文艺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