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读春秋吴越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博奥99 2017-01-13

开心阅读20  一问惊醒梦中人

 

等待是为了爆发,坚持是为了释放。勾践得知吴国饥荒大发,就急着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吴国发起攻击。

 

“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承受。一旦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这句话,也许正可以当做勾践这一心情的注脚。

 

勾践征询文种的意见。没想到文种却说:“时未至也,其忠臣尚在。”

 

已经等了七年多的勾践,听了有些不高兴,就把目光转向了范蠡。勾践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征询范蠡的意见了。自西施入吴后,范蠡大夫的状况似乎越来越糟了,经常是失魂丧魄,心不在焉。

 

勾践问道:“范大夫,你觉得什么时候进攻吴国为好啊?”

 

一问惊醒梦中人!范蠡一下子明白过来,如果自己继续萎靡不振,与西施的重逢必将遥遥无期。只有早日发兵破吴,才能将心爱的女人抢回来。

 

范蠡这一清醒过来,立即恢复了往日机敏灵便的风采,说:“时不远矣,希望大王早做准备!”

 

文种说的“时未至也”和范蠡说的“时不远矣”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说此时此刻并不是发兵攻吴的好机会。事实上,勾践也还要再等上两年,才能真正等到了进攻吴国的好机会。但是,在勾践听来,“时不远矣”带给他的内心感受,显然要比“时未至也”要好得多。

 

这三个人中,文种相对比较客观,而勾践和范蠡因着内心的倾向性渴望,表现出了急于进兵的心理,相互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勾践继续问范蠡:“攻战之具,还没有准备好吗?”

 

范蠡回答道:“要想攻战取胜,必须练好精兵良卒。而精兵良卒,必须掌握好剑戟与弓弩。我听说南林有一个处女,精擅剑术。还有一个楚国人陈音,强于弓弩。大王,不如聘请这两个人来训练我们的士卒!”

 

范蠡所说的这个办法,其实是文种“破吴七策”中的第七策。文种将这一策,放在最后,是别有深意的。截至目前,前五策均已实行,都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文种本来是想在除掉伍子胥后(完成第六策后),再来施行这第七策的。

 

因为伍子胥虽不招夫差待见,但势力犹在,经常派人来越国侦查细情。只要越国一开始训练士卒,必然会被勤勉国事的伍子胥知晓。而这是可以证实越国有不轨之心的铁证。夫差再昏庸蠢笨,也会猛然醒悟。这就会让越国再一次面临兵败亡国的危险(此时的吴越实力对比依然是相差悬殊)。所以,文种会说“时未至也,其忠臣尚在”。

 

但勾践和范蠡这两个急于求成的人,一拍即合,认同了“时不远矣”,那么自然就应该抓紧训练士卒了。

 

文种不便劝阻,但内心却多了一份隐忧。

 

勾践派出两名使者,带上厚礼,前去延请越处女和陈音。

 

这位处女,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也没有人传授她剑术,自己就悟出了击剑刺杀之道。勾践的使者来到南林,说明了越王的殷勤之意。处女很痛快地答应了勾践的延请,跟随使者,往国都会稽进发。

 

行至山阴道中,遇到了一位白发老翁,站到车前,问道:“来者莫非是南林处女?你有什么精妙剑术,竟敢接受越王的聘请?你敢不敢和我袁公来比试一番?”

 

处女下了马车,对袁公说:“小女子不敢藏私,愿意请袁公指教!”

 

袁公随手从路旁竹林中拔了一根小竹子,对准处女刺杀过来。处女挥剑一挡,将竹子削成两段。处女收起自己的剑,捡起削下来的竹梢,对准老翁回刺过去。

 

高手过招,比的其实是气势。这袁公一看处女敢于舍弃自己的利剑,用竹梢与自己的“竹剑”对敌,就知道处女是一个剑术高手了。袁公不再和处女比试,长啸一声,跃入竹林中,倏忽而去。

 

越王的使者大感奇怪。这个神秘老翁带来的这段插曲,更为处女的剑术增添了一抹神奇色彩。后来,在早已习惯了“神话思维”的越国,这段故事越传越玄乎,这个老翁,因为姓袁,而被传为白色神猿。

 

处女来见勾践。勾践给她赐座,向她询问击刺之道。处女回答说:“内实精神,外示安佚,见之如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捷若腾兔,追形还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得吾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在体内要充足精神,在外表要显示出安稳庄重的神态。看上去像个温顺的美女,争夺时要像下山的猛虎。像兔子一样轻快敏捷,形来影去,速度快得连眼睛也来不及眨一下。学了我的剑术,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

 

这处女自信非凡的口气,和当年孙武刚出山时在吴王阖闾面前的陈述颇为相像。勾践听了,脸上略微露出了一丝怀疑之色。

 

处女当即说道:“大王如果不信,可以当场试验一下。”

 

勾践传来一百名勇士,剑戟交加,一起对准处女刺攒。处女果然应对裕如,一百名勇士纷纷丢剑弃戟,缴械而败。勾践大喜,对处女的神奇剑术十分服气,因其没有名字,当场赐给她“越女”的称号,意为越国之女。后人遂将其称为“越处女”。

 

勾践精选出三千精锐,跟随越处女学习剑击之道。一年后,这三千勇士的技艺突飞猛进,越处女随即辞归南林。后来,勾践再次派人去延请越处女,却发现她已经不知所踪了。越国人于是纷纷传言说:“上天想要兴越灭吴,特意派遣神女下凡来传授剑术,帮助越国。”

 

由此可见,文种率先主导的关于“天意”与“神话”的舆论宣传在越国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这种集体性的精神优越感使得内群体更加团结,更加自信,为弱小越国直面强大吴国提供了最不可或缺的心理力量!

 

另一位精于弓弩箭术的陈音也被范蠡请来。勾践同样挑出三千精锐,跟随陈音学习连弩之法。陈音的这套箭术可以三箭连发,威力比之常规箭术大了很多倍。陈音花了三个月就教会了三千弟子。后来,陈音病死。勾践将其厚葬,所葬之处命名为陈音山。

 

被重新激发斗志的范蠡亲自主抓越国的练兵事宜。但是,就在越国厉兵秣马之际,文种最担心的事情果真发生了。

 

当初,文种不敢实施第七策,就是因为吴国的忠臣伍子胥还活着。现在,越国声势浩大的练兵果然被伍子胥知道了。伍子胥立即去见夫差。

 

这一次,他一反常态,不但没有采用硬邦邦的态度,而且也没有指责夫差此前犯下的一系列错误。他只是流着眼泪对夫差说:“大王,您一直相信越国臣服归顺。可是,您知道吗,越国现在派范蠡日夜训练士卒,剑戟弓矢无不精良。一旦他们乘隙而入,我们就危险了。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所说的,您可以派人去越国仔细打探一番。”

 

夫差其实是个心肠很软的人。伍子胥对他采取硬碰硬的劝谏,夫差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往往不予理睬。但这次伍子胥流着眼泪的这番说辞,却柔化了夫差的心肠。夫差已经信了几分。而更重要的是,伍子胥此前劝谏针对的是两可之事,在伯嚭如簧巧舌的辩驳下,很难占得上风。而这一次,伍子胥所言的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事实就摆在那里,事实胜于任何雄辩。只要夫差派几个亲信之人到越国走一趟,一切自然不言自明。

 

很快,夫差的亲信就去越国打听清楚,回来后将越处女、陈音训练越兵精锐的事情详细报告给了夫差。夫差听了,一时不敢相信,愣了半天。这个消息对夫差的打击是很大的。夫差立即将伯嚭找来,询问究竟:“越国既然已经臣服,为什么还要练兵呢?”

 

伯嚭一向是越国人的“代言人”,自然要为越国辩护。伯嚭虽不知道越国究竟意欲何为,但以他的急智与口才,为越国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并不是什么难题。伯嚭说:“越国蒙大王加赐封地,没有兵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越国练兵,是很正常的事情,大王用不着多虑。”

 

要是别的什么事情,以夫差对伯嚭的信任度,有了这番话,越国就算是过关了。但是,夫差确实是一个聪明之人,他凭直觉感到事情没这么简单。他虽然没有直接驳斥伯嚭的话,但内心对越国、对勾践的怀疑却从此浮现出来,而且久久不能释怀。

 

就从这一天起,夫差开始盘算起讨伐越国的计划。对于这个辜负了自己深情厚谊的国家,夫差决定要毫不留情地将其彻底消灭。

 

越国,即将为勾践和范蠡的急于求成而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越国上下多年来的忍辱负重、苦心经营也许将就此成空……

 

心理感悟:渴望有时候就是戴着面具的陷阱。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