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云南走访当地的蒙古族同胞

 隐隐飞桥 2017-01-13


 早就听说云南有一支元朝平定云南的蒙古部队的后裔世代传承而形成了一支当地的蒙古族群落。因自己曾在草原生活多年而形成的一种蒙古族情结,对凡是有关蒙古族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事务都特别感兴趣。这次正好藉单位组织到云南旅游的机会,在一位昆明朋友的陪伴下驱车来到云南通海县兴蒙乡,走访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

兴蒙乡在昆明南面,属于玉溪市通海县,距昆明市大约150公里,自驾车行驶约2个小时。我的朋友此前一直也没到过这里,只知道大致的方位,当我们的车驶进一个小镇,朋友说下车打听一下,而我抬头一看道路两侧的店铺招牌文字均是清晰可读的蒙汉对照文字,呵呵,我对朋友说不必问了,这里就是!

本来只想到这里随意走走看看,但为了能了解到更具体的情况,我们还是来到了这里的乡政府,为了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自称是来自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的蒙族人,一位副乡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二位史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门给我们介绍这里的蒙族组群的历史及其相关情况,并陪同我们参观了村里的祠堂、民族历史博物馆,还走访了二户村民。

据介绍云南省共有蒙古族1.1万人(有的资料称2.8万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少量分散在其他地区。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了云南。1283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现在河西镇的曲陀关、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元朝中后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元朝以后,因受到民族歧视,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渔户村(今兴蒙乡)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

兴蒙乡是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凤山脚下,有5个自然村,全乡共有1737户,其中蒙古族有56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

我最关心的是现在的当地人是否还能说蒙语,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当地蒙族人基本已经完全被汉族或其他民族所同化,但在一些个别用词方面还保留着蒙语单词,如最常用的“没关系”,他们依然会说“Hamaguai”。为了恢复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几年前从乡里选派了9名青年,回到锡盟,到蒙族中学学习了4年的蒙文蒙语,毕业后回到乡里担任蒙语老师;同时,从内蒙古各地每年也委派若干支教教师,来这里教授普及蒙语。但他们也坦诚地说,主要是当地的蒙族同胞已经世代多年不用母语,所以目前这样的语言教育的效果不大。

在乡政府后面不远的地方建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民族历史博物馆,也相当于当地蒙族人的祠堂,里面有专门的蒙族历史及当地蒙族人来滇的详细介绍,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习惯的介绍,大殿中供奉着自成吉思汗以下的蒙族祖先的灵位,当地人每年都会来此参拜,以示不忘自己的祖先,不忘自己是蒙古族的一支。

    在参观了一所小学之后,沿路走进了两户蒙族人家。现在家中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而只有老人在家留守。而这几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但身体十分健康,见了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拉着我的手还非要留我吃饭,并说我们是一家人,十分想念远在草原的同胞亲人。这也让我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感受到蒙族人待客的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