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深度好文)

 师师书坊 2017-01-13

       NLP导读:妈妈得意的表情和孩子天真的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禁感到害怕,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像妈妈一样插队呢?插队后会不会也是一脸得意的神情呢?

  公司离家很远,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都去始发站等车的人很多,因此经常排成一条长“龙”。有一天早上,还是和往常一样在排队等车,车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没有排队直接插队挤上了公交车,后面排队的人为了照顾她并没有阻止。但是上车后,那位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孩子却一直在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妈妈得意的表情和孩子天真的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禁感到害怕,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像妈妈一样插队呢?插队后会不会也是一脸得意的神情呢?

  如果把父母比做打印机的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本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

  随机抽取两组儿童,安排其中一组的儿童观看成人对洋娃娃进行攻击的情景,攻击行为包括拳打、脚踢、口骂等等,然后把他们带到相似的房间里去跟洋娃娃互动;安排另外一组的儿童观看成人和洋娃娃和平共处的情景,毫无攻击行为,随后他们也被带到相似的房间里玩同样的洋娃娃。

  实验结果发现,观看了成年人暴力对待洋娃娃全程的孩子暴力倾向明显加重,虽然正面的口头劝说能改善儿童不良行为,但模仿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为显著。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认识的第一个人是父母,父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父母只要树立好一个榜样,孩子跟着照做就行;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结果必是枉然。

  回想一下过去你是否也做过这样的事:

  你闯红灯横穿马路却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你随地乱扔垃圾却要孩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

  你动不动爆粗口、出言不逊却要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你没有时间观念却要孩子守时;

  你不爱学习却要孩子拼命学习

  所以,想要培养一个品行优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想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请先把自己的品行酿成酒,汇入孩子的生命之泉,让孩子的整个未来飘香醇厚。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孩子的到来,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来源信息如有出入,欢迎和本站联系更正,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