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虚寒性便秘者不宜服用。 (4)番泻叶冲剂:番泻叶。功效为泻热行滞,通便。用于便秘,也可用于肠道手术、内镜、B超、腹部X线平片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准备。 (5)清宁丸:大黄、绿豆、车前草、白术、黑豆(炒)、半夏(制)、香附(醋制)、桑叶、桃枝、牛乳、厚朴(姜制)、麦芽、陈皮、侧柏叶。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3.4.2 肠道气滞 通便宁片:番泻叶干膏粉、牵牛子、砂仁、白豆蔻。功效为宽中理气,泻下通便。用于实热便秘,腹痛拒按,腹胀纳呆,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临床中孕妇慎用,体虚者忌久服。部分患者服药后排便前有腹痛感。 3.4.3 脾虚气弱 便秘通:白术、肉苁蓉(淡)、枳壳。功效为健脾益气,润肠通便。用于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及脾肾两虚型便秘患者,表现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神疲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3.4.4 脾肾阳虚 半硫丸:半夏(姜制)、硫黄(制)、生姜(取汁)。功效为温肾通便。用于老年阳虚便秘。临床中不宜久服。 3.4.5 阴虚肠燥 (1)麻仁丸: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蜂蜜。功效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用于肠燥便秘。临床中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不宜使用。 (2)麻仁润肠丸:火麻仁、苦杏仁(去皮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蜂蜜。功效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临床中孕妇忌用,纯属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不宜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二) 3.5 腹痛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的部位疼痛。 3.5.1 寒邪内阻 (1)厚朴温中丸:厚朴(制)、化橘红、干姜、草豆蔻、茯苓、甘草、木香。功效为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用于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时作疼痛,泛吐清水,食少便溏。临床中热证慎用。 (2)暖脐膏: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八角茴香、木香、香附、乳香、母丁香、没药、肉桂、沉香、麝香。功效为温里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少腹冷痛,脘腹痞满,大便溏泻。临床中孕妇禁用,火热证禁用。 3.5.2 湿热壅滞 (1)大温中丸:厚朴(制)、苦参、陈皮、山楂(炒)、茯苓、白术(炒)、香附(制)、甘草、六神曲(炒)、青皮(炒)、苍术(炒)、针砂、白芍(炒)。功效为健脾祛湿,理气消胀。用于脾虚湿阻,气滞腹胀。临床中孕妇慎服。 (2)保济丸:钩藤、菊花、蒺藜、厚朴 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茯苓、薄荷、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神曲茶、稻芽。功效为解表祛痰,消化止呕。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临床中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 3.5.3 中脏虚寒 (1)代温灸膏:肉桂、辣椒等。功效为温中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虚寒泄泻,腰背、四肢关节冷痛,慢性虚寒型腹痛。 (2)香砂理中丸:党参、干姜(炮)、木香、白术(土炒)、砂仁、甘草(蜜炙)。功效为健脾和胃,温中行气。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腹痛,反胃泄泻。 3.5.4 饮食积滞 (1)枳实导滞丸:枳实(炒)、大黄、黄连(姜汁炒)、黄芩、六神曲(炒)、白术(炒)、茯苓、泽泻。功效为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临床中凡久痛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后均应慎用。 (2)消食顺气片:蜘蛛香、草果(去壳)、鸡内金、糯米。功效为消食健胃。用于消化不良,气胀饱闷,食积引起的脘腹胀痛。临床中孕妇忌服。 3.5.5 气滞血瘀 (1)苏南山肚痛丸:白芍、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制)、血竭、甘草、丹参、郁金、乳香(炒)、没药(炒)。功效为行气止痛。用于肚腹疼痛,食滞腹痛,胃气痛,月经痛,小肠疝气痛,胁痛。临床中孕妇禁用。 (2)舒气丸:大黄、青皮(醋炒)、槟榔、苍术(米泔水炒)、陈皮、香附(醋炒)、川芎、厚朴(姜制)、麦芽(炒)、莱菔子(炒)、山楂(炒)、枳实(麸炒)、三棱(醋炒)、六神曲(麸炒)、莪术(醋煮)、牵牛子(炒)、木香、枳壳(麸炒)、五灵脂(醋炒)。功效为消气破滞,理气止痛。用于胃肠积滞,胸闷脘痛,脘腹胀痛,呕恶便秘等症。临床中孕妇忌服,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忌服。忌食生冷过硬之物。 3.6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西医中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病症引起的急性胃脘部疼痛等均属此范畴。 3.6.1 寒邪犯胃 (1)良附片:高良姜、香附(醋制)。功效为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临床中孕妇禁用,阴虚火旺者禁用。 (2)胃得安片:白术、苍术、神曲、泽泻、川芎、海螵蛸、草豆蔻、莱菔子、陈皮(制)穴制?雪、瓜蒌、槟榔、甘草、马兰草、绿衣、枳实、麦芽、姜半夏、茯苓、黄柏、山姜子(制)、黄芩、干姜、香 附、厚朴、木香、紫河车。功效为和胃止痛,健胃消食。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中阴虚火旺者禁用。 3.6.2 肝胃气滞 (1)气滞胃痛冲剂: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延胡索。功效为疏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等。临床中孕妇慎服。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气郁化火者不宜服用。 (2)胃苏冲剂: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枳壳等。功效为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胃脘痛窜及两胁,得口爱 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发作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等。临床中阴虚内热、气郁化火及其他热证均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肥甘之品。 3.6.3 胃热炽盛 (1)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功效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临床中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饮食。 (2)溃疡胶囊:瓦楞子、鸡蛋壳、陈皮、枯矾、水红花子、珍珠粉、仙鹤草。功效为敛疮生肌,制酸止痛。用于胃脘疼痛,呕恶反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6.4 食滞胃肠 (1)开胸顺气丸:槟榔、牵牛子(炒)、陈皮、厚朴(姜制)、三棱(醋制)、莪术(醋制)、木香、猪牙皂。功效为顺气宽胸,理气和胃,消积化滞,活血止痛。用于停食停水,气郁不舒,胸胁胀满,胃脘疼痛。临床中老年体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2)保和丸: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功效为消食导滞,化积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口爱腐吞酸,不欲饮食。临床中脾胃虚弱者、内无积滞者慎用。 (3)越鞠保和丸:栀子(姜制)、六神曲(麸炒)、香附(醋制)、川芎、苍术、木香、槟榔。功效为疏肝解郁,开胃消食。用于气郁停滞,倒饱嘈杂,胸腹胀痛,消化不足。临床中气郁而夹痰食者、久病及血虚者禁服。 3.6.5 瘀阻胃络 (1)胃疡安片:白芨、黄连、浙贝母、沉香、三七。功效为活血行气,收敛止血。用于胃脘胀痛,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临床中虚寒性胃脘疼痛者慎用。 (2)开郁老蔻丸:豆蔻、肉桂、丁香、山楂、当归、白术(麸炒)、大黄(酒制)、乌药、甘草、青皮、陈皮、莱菔子(炒)、砂仁、莪术(醋制)、枳壳(麸炒)、槟榔、草果(炒)、川芎、六神曲(麸炒)。功效为祛寒顺气,消食化积。用于寒湿积滞所致脘闷、胃痛、呕吐、便溏或大便秘 结。临床中孕妇忌服。忌生冷腥辣食物。 3.6.6 胃阴亏虚 (1)参梅养胃冲剂: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青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功效为养阴和胃,化瘀止痛,清热消炎。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秘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临床中慢性胃炎、有湿热阻滞正虚邪盛者忌服。 (2)胃安胶囊:石斛、黄柏、南沙参、山楂、枳壳、黄精、甘草、白芍。功效为养阴益胃,行气止痛。用于萎缩性胃炎,胃中嘈杂,上腹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胃阴虚症状者。临床中孕妇慎用,有胃肠实热积滞者禁用。 3.6.7 脾胃虚寒 香砂和胃丸:木香、砂仁、陈皮、厚朴(姜炙)、香附(醋炙)、枳壳(麸炒)、广藿香、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莱菔子(炒)、苍术、白术(麸炒)、茯苓、半夏曲(麸炒)、甘草、党参。功效为健脾开胃,行气化滞。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症。临床中阴虚和化热者禁用。 3.7 头痛 头痛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发热、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偏头痛等疾病均可出现头痛。 3.7.1 风寒证 (1)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羌活、细辛、防风、甘草。功效为疏风止痛。用于风邪之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等伴随症状。临床中孕妇慎服,糖尿病患者慎服。 (2)正天丸:钩藤、白芍、川芎、当归、地黄、白芷、防风、羌活、桃仁、红花、细辛、独活、麻黄、附片、鸡血藤。功效为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临床中孕妇忌用,实热头痛者忌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 3.7.2 风热证 (1)清眩丸: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功效为散风清热止痛。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头痛,鼻塞牙痛。临床中阴虚阳亢的头痛禁用。 (2)牛黄上清丸:牛黄、川芎、菊花、黄芩、栀子、黄连、薄荷、连翘、白芷、荆芥穗、甘草、桔梗、黄柏、大黄、赤芍、当归、地黄、石膏、冰片。功效为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临床中体弱便溏者忌用。 3.7.3 肝阳证 (1)镇脑宁胶囊:川芎、白芷、藁木、细辛、水牛角浓缩粉、丹参、猪脑粉。功效为熄风通络止痛。用于内伤头痛,伴有恶 |
|
来自: 快乐04jsaglppk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