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长勋谈太极

 乔太极 2017-01-14
中秋到!本人整理了公众号《武谈》上马长勋谈推手系列, 集合到《马长勋谈太极》美篇,送给我的拳友,祝拳友节日快乐!
马长勋老爷子说太极推手(一)
一、什么叫“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顶”是什么?现在都说是头顶,基本都是这么解释的。“虚领顶劲”实际指的是推手的接触点,把这个点虚虚地领起来,轻松地粘着对方。这个顶是接触点,不是头顶。指脑袋时叫“顶头悬”。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互隐互现”,这句话指的是推手,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这里的关键推手接触的那个“顶点”要虚、要松、要轻、要灵。这样才能听劲,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真正搞懂了这些个含义,才能指导我们练功的方向…… 现在有的拳论把太极拳说得玄之又玄,脱离科学,不是那么回事。理论的东西不能错,理论一错,你练起来就南辕北辙了。 二、当今的“推手”怎么了? 1、王子英先生、刘晚苍老师经常讲这样的话:你明知道不如人家,你还跟他顶,你不是找吃亏吗?不如虚心学习,你还能学点东西。平手不能互相撕巴,要互相交流心得,俩人都能提高。对那些不如你的,刘老师说:“你也不能逮着蛤蟆攥出尿来呀。”“你得教人家,不能光摔。”刘老师为人朴实,话不多,特别实在。 2、推手就怕遇上“浑手”。就是不清楚太极拳的道理,力大心狠,好勇斗狠。这样的浑手,不是骂人,就是不纯正的意思。(老师)那一代人最讲“纯太极。”……讲究精益求精,完全按着拳理走,按道家的理论走,现在偏向技击,能打,这样就比较“粗”了。 3、推手不是角力,这话大家都知道,也都在讲,但讲的人是不是真的认可这句话,听的人是不是真的信服这句话,还真是不一定。 4、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口味也在变化,但对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来说,则不能说在进步。拳论上讲推手四大病:顶瘪丢抗。现在(病)也发展了,撕、拉、扯、拽都出来了,反关节也出来了,擒拿也出来了,脚也上去了,推手的内涵变了。 太极推手确实对健身、提高修养,都有独到的价值。我希望这项运动别丢掉,但关键是别因为要比赛拿金牌,就把推手变成“角力” “推车”,这就没有价值了。三 、再谈“当今推手怎么了?” 推手正在失去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推手列入了武术比赛项目,起初还有观众,慢慢就没有了。都是角力,但是又不是相扑不是摔跤,衣服也扯了,胳膊也青了。太极怎么是这个东西呢?…… 推手作为一个健身项目来讲,有他独到的东西。没有这么安全的,没有这么文明的,更没有哲理这么深的。如果真能研究一下,在推广太极套路的同时,正确推广一下推手,男女老少都可以练,非常文雅、文明。如果强调技击,40岁以上的人就没法练了。……作为老百姓,没有必要整天搞技击吧?健身永远比技击更重要,更受欢迎! 解放后太极拳就一直在普及,里面的内涵却越来越少。国家花那么多钱,都去编套路改套路了,而不是去充实、研究套路中的内容,照这样下去,二起蹦子,360度的跟斗都出来了。(痴迷叟:何止老爷子说的,太极拳加艺术体操加杂技不也上了赛场得奖牌了吗?)现在武术界是非太多,争斗太多,包括师兄弟之间。…… 现在的推手,(很多)成了角力,已经逐渐失去太极拳的风格。……其实,真正的推手要作为全民健身活动来普及的话很有意思,它不伤人,又有内涵,有它的文化和哲理,技击是推手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追求的东西,要通过推手追求它的内涵,比如听劲,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引人入胜。揪过来扯过去就没有味道了,不但挺累的,弄不好还闪腰扭胯的。 真正的太极推手练完了很舒服,又有内涵,有哲理,又符合力学、心理学的科学解释。真作为全民健身去推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应当继承发扬。(痴迷叟注:马老爷子在他的书中边讲故事边说太极功夫,娓娓道来,读到受益。但说到太极的现状,老爷子似有满腹说不清道不明的话语。……四、旁观者不清 1、推手是自身的体会,不是让旁人看的。太极拳的内涵不是内行判断不出来。看推手的人常说,这能健身吗?慢慢悠悠地,这还健身?人家健身都举杠铃、跑步,你这摸鱼似的有什么用啊?但是太极拳不是让人看的,你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推手更是如此,别人看着就不理解,八十多岁的老头手指头一点这人噔噔就出去了?“这是假的!”别说看的人不明白,就是练的人,你功夫不到这个时候,也不明白、看不懂。等你练到了这个程度,能接受了,才能明白。“哦,这老先生手真好!我怎么一挨上就站不住啊。”都说旁观者清,但对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来说,旁观者不清。 2、(马老爷子说起他的太极生涯,前辈们的精彩,北京城的红火,太极推手的精湛,自己的得意和失落,让我读起来:历历在目。)北京那个时侯各种体育比赛基本上都有推手表演。后来不知怎么就刮出这个风来,说这些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就把这一项给掐了。1979年,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会,我和吉良臣表演的推手,那大概是最后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这个规模的推手表演了。领导发话了,说这是老师骗学生,老师和学生联合起来骗观众,所以就没了。我印象中最后一次表演是在丰台,庆祝香港回归,让我去表演推手,我说身体不好就推辞了。既然你说是假的,我干吗去骗人呢?……(痴迷叟注:读了老爷子的书,让我受益匪浅,也大开眼界。原来老爷子那一辈人早就被戴上了假帽子。难怪神圣的太极界总是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争争斗斗,根子何在……五、推手的境界 武术这个东西,要是你真练好了,别说练的人,就是看的人,对他的身体都有好处。因为他在看,也能调动他的神和气来。鲍全福是纪子修先生的弟子,修养、技巧各方面都很好,也是刘晚苍老师的老朋友,他们俩老在一块儿。这老先生也是一辈子喜欢太极拳和推手。他文化底子深,见多识广。他在观察推手当中发现,好手推着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两个人一顶一茬,看的人也憋气。(痴迷叟注:老爷子讲了一个看武术能治病的故事。)什么叫“养”?什么叫“伤”?推手推合了,两个人都是养,一较劲,两败俱伤,伤神,伤气,伤身体。你要到了王子英、郝家俊、杨禹廷、马岳梁先生他们那一代那个程度,对身体健康绝对是有好处。你搞角力,招数,这些对身体最终都是伤的。郑曼青先生总结过:善发者不寿。我们发人为什么多用“软弹劲”呢?因为它不伤。一点,你的本能力不出,人出去之后,一两丈运,深吸一口气,有补无伤。这叫打人会打,挨打会挨。推手也讲和谐,不要仅仅看成你胜我负的比赛,才能双赢。你一直胜,胜来胜去你的身体垮了就没意义了。 痴迷叟注:老爷子这段忠告对太极人很有意义。常有人质疑太极推手能不能实战,能不能技击,练太极为养生、为健康,远比实战、技击有意义!六、练拳就练一个字——理 过去老先生讲:“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间是真意。”什么意思?练的完全是自然了。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复归于无为。”也就是说,复归于无极的。宋书铭的东西高,现在都批判。实际那时侯,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纪子修都上人家那里,称学生,跟他学。这些人都是傻子吗?所以宋书铭的拳论和别的拳论不一样,很深。比如《授秘歌》:无形无相,全身透空,任物自然,西山悬罄……掌握了太极拳就是性命双修,太极拳就是道家的东西,《授秘歌》就是最高层次的太极拳,是最高的拳论。 过去老先生常讲,推手输赢都不怕,我赢了,我知道用什么赢的,是不是太极手,这个心里得明白。输给对方了,也没关系,我输的是不是太极手,是不是太极劲,这个也得明白。那时候是把技术作为一个量标准。你上去一个愣小伙,把老头推个趔趄,你能说他太极好吗?什么事都得有一个在那搁着。所以杨禹廷先生常讲,我们练拳就练一个字--理。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二)
六、太极推手打不打人? 有一种说法,“吴式太极拳打不了人”。这个评论并不等于贬低吴式太极拳。武术界是个是非之地,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勇斗狠之徒较多。但吴式太极拳相对较少是非,这与吴式太极拳的旨趣有关,更与吴式太极拳传人的性格有关。比如创始人全佑先生,人就忠厚、厚道,从不论人长短,所以从这一门传下来的,都不议论武术界的长短是非。 吴式拳惹事的很少,说些过头话的也很少。他们从根本上就这么教育的。……太极拳本身练的是修养,技艺越高修养越高,别说让他真去打人,他的思维就厌烦这些东西。你打谁呀,是敌人吗?既然是武术,当然也有比有试,但比的是技巧,不是比谁狠。 太极拳来到北京以后,教的都是什么人啊?王公贵冑、贝子贝勒、文人学士。清朝完了以后,都是谁练太极拳啊?名人名士、资本家、大买卖的掌柜、大宅门的老爷太太这一类的,这些人难道要和别人打架吗? 北京藏龙卧虎,多少武术家呀,太极拳能站住脚,自有它的道理。……推手是假的,可是这里有真东西啊。它就是这么一种练法,是一种练功的方法。……我们不要去学好勇斗狠,要学这个技巧和智慧。 人家杨露禅当年在北京教拳,要是凭力气,王爷们会跟他学这个?当年在行里有这么句话:“不怕地,不怕天,就怕杨家的软十三”。软是软,软里头有东西…… 推 手就是练功,是拿人练功,不是拿死东西练,不是让你打沙袋,踢桩子。王茂斋、王子英、赵铁庵,他们谁这么练了?注:当今太极推手被张冠李戴,摔跤、散打、擒拿格斗,都挂上了太极推手旗号。读了马老爷子的文字可以明辨是非了。 七、推手就是个“玩儿” 要说下功夫,王茂斋先生下得不小,据说他站桩的时候上朝阳门,那时候有城墙,在城墙的垛口上站桩,就是现在常见的无极桩。但是站都是养着练,不是傻练。杨禹廷先生也这么说过。 王茂斋先生为了教习推手,家里铺的都是进口的瓷砖,每天用煤油擦得锃亮,跟镜子似的。一般人站都站不稳,推手你想较劲都使不出来,当年我去王家学拳的时候,就在这上面练推手。 因为他们研究得细,所以教出来的功夫也好。王茂斋先生教出来的这几把手:杨禹廷是大师兄,然后是李文杰、张继之、王子英,手都非常好,听劲都非常细腻,也文雅。他们那一代人推手完全是结合太极拳论,绝没有强打硬要、撕拉拽扯,你看不出劲来。 我见到的就是王子英先生、李文杰先生、杨禹廷先生、张继之先生。他们四位功夫有大小,但推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打得稀里糊涂,而是非常清楚,都是打在你的劲一露头,很干净,被打的人也很舒服,感觉不出对方的力量,这路推手是非常妙的。他们用手逗出你的劲,然后打你的劲,不是用力气。其实推手就是个“玩儿”,但是玩的里头有东西。 你比如说王茂斋、王子英、刘晚苍老师他们的事迹,那也是“玩儿”出来的,但你能说他们不是真的吗? 八、什么叫“守住中定往开打”? " 守住中定往开打”,这是杨露禅先生在一次离京之前,传给吴全佑先生的一句话,吴全佑先生由此开悟…… 练拳也要守住中定,姿势要开展,推手也是一样,守住中定,姿势要开展,大开大展,大虚大实,大松大柔,大无大空。不是一说打,就是打人。不是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真传?这句话就是真传。这句话很简练,但真能做到可不简单。比如“守住中定”,怎么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么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松开松透,身上松开松无,你就谈不到“中定”。功夫练不到的,往往容易误解:你都没了,你还有中定吗?对,非得身上空了没了,才有中定。 你完全松开了,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全都松开,松来松去,你本来的劲并没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脚下。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用力,你本来的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脚下。……到推手时,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交手,那时候的力量从哪儿来的呢?从脚下来。所以拳论上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个手指也不是完全指的手指头,为什么说“形于手指”呢?因为手指最灵,对方推手推到我们那个点,那个接触点就像手指那么“灵'。“问”到什么地儿,什么地儿给你答复。手一接触对方,信息就传到脚下,由脚下再返回来到这个接触点上,或拿,或化,或走,或变。所以《乱环诀》里头说: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便成功”。你脚下没有根,没有中定的力,你就是“空乱环”,就是连揪带扯,那不叫“乱环”…… 注:马老爷子解释的拳论是真体实感的精论,值得深读。 九、什么叫“双重”? 王子英先生在家话不多,但点的透。比如双重问题,王子英先生的解释是,所谓“双重”,就是推手时候“顶”,俩人顶劲儿了叫双重。现在书上把这个双重说得非常神秘,比如两脚不能同时用力,甚至两手不能同时一个方向之类,其实这和双重毫无关系。双重就是顶,俩人都用劲了就叫双重,双重则滞。所以拳论上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俩人顶牛,两人都使劲,我一撒手,你趴下了,这叫“失重”,但这可不是“引进落空”。 太极拳讲究听劲问劲,你得找这个力点。比如你上去就用劲,对方不用劲,这叫单重。这一去就暴露了自己,人家稍明白的,你就受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搭手,主动进攻,盲目用力,人家稍比你懂你就受制。双方都不懂就顶劲,是为双重。 但是现在不在推手上找“双重”“虚实”,都在架子上找。盘拳的时候一条腿吃力,结果把腿练坏的特别多。……大多数练太极的,都误在“舍近求远”上了。你从太极往无极练,这是近路,你从太极往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这个方向去练,越练越复杂,越练离道越远。 注:当今一些拳论误导了喜欢太极的人,练不出老一辈人的功夫,而且不认可他们的功夫,不足为怪。 十、说“用意不用力” 这些人(指越练越复杂,越练离道越远的人)所谓的“意”,实际还是力;所谓的“神”,都是“漏”。看着挺精神,但是是形于外。太极拳练的神、意、气,是元神、元气、元意,真意、真神、真气。俩眼滴流乱转,这叫“视神”;呼吸气叫“凡气”;而“真意”就得往里走了,这得自己体会了。 “用意不用力”,这个“用意”,是用意调节内里的东西,用意还要听,体会里面的感觉,用意调整气,体会他的感觉。等到了高层,意也不用了,气也不用了,完全用神了。神是元神,不是视神。这都是内在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这必须亲身实践,你如果身法不到,怎么说你也不明白。 你只能放松,一步一步走。功夫不亏人,到时候这些东西都能表现出来。你瞎琢磨没有用。有形有相的力,都是做出来的,也就是个抖劲,还是力气,他不属于弹性力。太极拳的运动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以虚空为本。(本文摘录自王子鹏《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三):什么是“阴阳相济”?
太极拳讲阴阳,讲的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才能灵活。该用阳用阳,该用阴用阴,不是绝对地像阴阳鱼那样摆在那里。阴阳鱼也是动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方为动静”。阴阳是互相渗透的。 太极拳的运动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以虚空为本。 拳论上讲的阴阳相济,我用阴,不露就是阴,露就是阳。所以柔多刚少,有意柔无意刚,练的都是松柔。刚是松柔到一定程度,自己发出来就是刚,不是人为地半柔半刚。(此句值得深思!) 李文杰先生讲过:“寓于阴阳,分为动静;贯串两极,融汇一炉”。这几句话非常好。这阴阳是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清问题。一动一静相互为根,听劲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一动一静,听对方的动,你得用静去听;贯串两极,就是虚之极和实之极,实之极就是柔之始,柔之极就是实之始。融汇一炉,才能随机应变,随机而动。如果你太极拳柔得空洞无物,那这个柔也就没有价值了;非常刚,没有柔了,也没有价值,必须恰到好处…… 内外要相合,以内为主。就象你没有骨骼的支撑,你拿人,发力用什么拿,用什么发呢?所以,筋骨是“阳动”,皮肉是“阴动”。不给对方手的时候,完全松开,让他摸不着劲,这就是阴,以阴接手,等里头的劲发出来,让对方同样感觉不出来,这就是阳动。这就是虚实的变化。(注:“接手对方摸不着,发放,对方感觉不出来,”这才叫太极推手。结合马老爷子的推手视频,是不是这个味道,是不是这个境界?欣赏老爷子的推手就是太极的艺术享受。)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四):太极拳最难练的是什么?
太极拳是过去修道的一个手段。咱们讲北京城不是宣武就是崇文,过去的人不是习武就是学文,这就是两种手段,通过习武的手段一样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文武是一笔,是一个山的南北坡。 修道要以《老子》为本。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练太极拳就是“扔”,也就是损之又损的“损”,扔掉的是本能,是后天的本能,回归的是先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是不需要逻辑思维的,不需要后天的力。通过站桩,扔掉后天的本能,扔干净了,无中生有,再生出来的“妙有”,就是先天。(精妙!)太极拳的核心就是一个“松”,但一般对此都怀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嘴上说松,心里耍小聪明。 太极拳难练,就是因为要走这一步,克服本能是最难的。你不把本能克服净了,后头(妙有)那个生不出来。这和道家的功法是一样的,“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神不外驰,真能做到,就是回到先天的本能了。定不下来,就是后天的本能。所以“心猿意马最难收”。我们练太极拳松难,静更难,因为它要“动中求静”,还要“静中求动”,比单纯求静又难了一层。拳论上讲“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你看他在动,在盘拳,但他里头要求静,你看他很静,但你又不能碰,一碰他就有反应,静中又有动。这是个辨证关系,很不容易练。(读不懂马老爷子这篇文字,很难对太极推手做出准确的评判)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五):“中正安舒”是轻灵不是外形
拳论上讲“中正安舒”,这个“中”,不是说外形上我们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样人不就僵化了吗? 太 极拳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在变化当中,怎么体会“中正安舒”呢?太极拳是个圆周运动,是立体的,像圆球,圆环无端,内里是阴阳二气。就是不管我身法怎么动,从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么着也不丢“中”。 就象一个圆球在地上滚动,它是一个立体的圆,不管它滚到哪儿,它都是一个圆,顶、底、中,三点一线,(在意不在形),这才是太极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谓的“三尖相照”。並不是一个动作我腰摆得倍直,那不符合太极拳轻、灵、圆、活的原则。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六):要看老拳论,还要看很多经典的古籍
太极拳非常奧妙,既要轻灵,又不能丢掉中正安舒。两方面互相牵制,你才能理解,古人编排这个拳的时候,总结了多方面的东西。太极拳是悟道的阶梯,这么说也不过分。你要真正理解太极拳,不仅要看老拳论,还要看很多经典的古籍。 比如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就练的这个。健康得像小婴儿那个柔,那个刚,那个气遍全身,包括他那时候的思想,那是太极拳的东西。不过一百天的小婴儿,你摸他的脚,他不“跑”,他顶着你的手走,那个顶就是不丢不顶的那个顶。你往里去他往外有劲。你拿他的小手,他往里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没练太极拳,我们练太极拳的倒练不出这个劲来,为什么?你后天的本能没撤净,先天的东西出不来。这些东西练出来了,太极的听劲、懂劲、发人、化劲……就完全相合了。 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呢?完全是为了恢复自然的东西。你可以体会一下,不过一百天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指是个什么,那就是个整劲。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七):太极高功夫的衡量尺度是什么?
练太极拳讲究换力,这个力换得越干净,手就越高。真正的推手不用后天的有形有相的拙力,包括棚捋挤按,要把所有的笨劲、滞劲都得换掉。什么时候算换过劲来呢?完全是条件反射,不经后天意识的雕琢。不是对方手来了,我去想想怎么棚啊、捋呀,一接手自然就出这个东西。 拳论上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力从人借,舍己从人。什么叫“人不知我”?就是摸不出反作用力,没有痕迹。什么叫“我独知人”?我挨上你,我就知道你这个劲从哪儿出,是怎么回事。听劲是听这个东西,是听“劲路”。对方打过来我反回去,这只是初级的听劲,到了高层次的听劲,拳论上讲了,是用意,再后来连意也不用,“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而懂劲而阶及神明。”到了“神明”阶段,就可以随心所欲。怎么用都合适,那个时候力才算换净了。不仅是劲,包括后天的观念、胜负,都得换没了。什么棚捋挤按都不用。所谓艺无止境,就是这样。 太极拳历代高手不少,但换力能不能换得“净”,绝对是一个衡量尺度,换得越净,手法越高,境界越高,动作越小,威力越大,发人出去越干脆。(用老爷子说的这个尺度衡量衡量当今的太极推手,你会得出怎样的评判和结论呢?) 现在是怎么流传的?不仅不换力,他还在这个力上加功,力上加上方法,不仅没有克服本力,还去加工这个笨力气。所以这样就出不来过去老前辈那些功夫。现在一推手就争胜负,就用力气,……这就不叫太极拳!(节录自《南湖传习录.吴式太极》)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八):推手的“核心”是什么
无极桩是培养松,培养静,不是练肌肉。现在一练站桩就练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样。你练得腿直哆嗦,好象有功夫了,可是这和太极拳没关系。 太极拳不是“苦练”就能练出来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和你站大马步桩有什么关系?你那样练,长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这个力量推手的时候可不好使,它不“灵”。因此,方法错了,弄一辈子也弄不出来。(弄不出来的人自然不会认可人家弄出来的,他不懂自己更不懂人家。编者注)所以你看人家王家教拳,有个三五年就出来了,就是不走弯路。先站桩,目的是把自己身上协调一致,然后再说劲就好办了。懂了这个,才知道盘拳怎么盘。否则盘拳找不到这个“核心”,没有用。无极桩,你就怎么舒服怎么站。一个是舒服,一个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气调顺了。呼吸不用管它,把身上调舒服了,周身协调一致了就好了。慢慢地松来松去,脚底下就有东西了,然后和“接触点”一合,推手就是这个东西。 站来站去,周身的劲都松到脚上了,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轻。松来松去,人就剩俩脚掌在这儿了,这个东西你就得着了。但是你脚下这个东西,要能到你手上去。你一碰,你脚掌上这个东西就象通电似的接上了,都是脚底下的东西,不是局部的瞎撞。很简单,不复杂。难就难在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常规练法。关健是“松”,什么丹田气呀,都不用管它,你真松开了,气也就下去了。筋骨皮肉,五脏六腑,大恼皮层都让他放松。 “其根在脚”,你脚底下必须有东西,你脚底下没根,你要“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劲儿。脚底下有根了,把脚底下的劲运到手指上,就是太极拳了。所谓太极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极拳。表现在手上,是一个“点”。必须把脚底下反应到这里来…… 你撕拉扯拽,练了二十年没练出来,实际上你这二十年就没练太极,南辕北辙了。你什么时候都“空”了,你的功夫就“满”了。附:口诀二则松松松,松松松,里外一齐松,松如棉团无拘紧,方能得到太极功。 推手不用手,脚下飘飘走,接点不接面,没有才是有。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九):太极拳被人为复杂化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有一本杨澄甫的书,八分钱一本。以韩复榘给他出的书为蓝本,国家出的一本新书《太极拳体用全书》,很薄。现在出的书,一本比一本厚,别说练,看完就得半个月。按现在的说法,人长一个肚脐都不对了,他能另给你找出一个肚脐来--分虚实嘛。为什么百会没有虚实呢?为什么肚脐没有虚实呢?也得找出一个来呀。有人不是找出来了嘛,即所谓阳虚实和阴虚实。按这种说法,俩鼻孔就是“双重”了。这不闹笑话了吗?还有人把太极拳和八卦、五行整到一起,唯恐你看明白了。这是人为的复杂化了。 太 极拳好处很多,没人去研究,净去掰扯那些和太极拳实际没有关系的东西,把大家的认识都搞乱了。真会的真懂的,谁愿意花精力和他们争是论非呀?就象张义敬说的,和他们论战,就象“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所以现在大家(真会真懂的)都不说话了。现在网上似乎都是大师、专家、泰斗…… 现在几乎所有太极拳,推手和盘拳都脱节。有人就写文章说推手和盘拳两码事。现在都是迎合学拳的心理,学个半年,刀枪剑棍,都会了。过去学完了拳架子,“打轮”要打很长很长时间,把身上的劲都给打“合”了,粘连黏随,不是说的,真得做出来,把身上的劲路都改变了。上下协调,内外相合,才给你讲“劲”。这样肯定就快了。现在你们身上哪儿哪儿都不合,胳膊硬的掰都掰不动。 现在的某些名家,出的书、光盘,东西很多吧,你把他们和杨禹廷、杨澄甫、吴鉴泉的照片对比看一下,就能比较出差距来了。人家老前辈,从头到脚,身上都松透了…… 太极拳难就难在克服后天的本能。我们练拳练推手,都是在扔后天的本能的东西,过去老先生叫“丢”,就是把你的僵劲、笨劲、滞劲、胜负心、身上的“死肉”都丢掉。后天的本能去掉之后,出来的是先天的本能。这本来是身上原就有的东西为什么出不来呢?这后天的东西把它埋进去了。拨开云雾见青天,这就是练太极拳。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十)
●“双重”和盘拳没关系 “全身透空”不是空话。 其实“双重”和盘拳没有关系,盘拳要盘得灵活。不是盘拳的时候非得一条腿着地,绝对虚实,那是副品,要以灵活为主,以协调一致为主。双重指的就是推手时候顶劲,这是王子英先生经常讲的。 盘拳要慢慢松松地练,要练到脚下去。没有人推手的,就跟空气结合,在空气中走出阻力来,就等于你的对手。要整动,哪儿哪儿都是,不是局部晃悠,一动全动。比如揽雀尾,你右手捋的时候,有人托你的左手、左肘、肩部,这些部位都得有东西。你问背,背部有东西,你推胯,胯上有东西,它就是“一个”,你盘拳得盘出“和谐”来。 推手有伴了,就培养这个敏感,对方出劲了,不见得把对方推多远,你能拿住这一点就行。对方呢,你能拿住,我换个地儿,怎么才能反映到我这儿来。 拿住什么?是拿住对方的重心,你拿住重心,他就要“挣巴”,他一挣巴,你就借他这个劲儿,把他送出去。拿住,你用劲是拿住,轻轻也能拿住。 武禹襄讲:敷、盖、对、吞。轻轻敷在你这儿,让你动不了,那就是拿住了。你一“挣巴”,人家就给你发出去了。拿住,是拿住劲,不是拿人。有的人,拿住劲,不会利用这个劲,互相拧扯,互相一顶,都摘不开。 你要拿住对方,自己的东西还不能占住,要保持单摆浮搁,就象小錘子钉钉子,想用的话,这小錘子得能用。你拿住别人,自己的锤子拿不起来了,这就是俩人“掰扯”上了。就是双重。(编者:现在公园里的很多太极推手,撕拉扯拽,拧掰挣巴,妄动不静,纠缠不休,角斗较力,争强好胜,其实都是在“双重”上进行深加工。) ●“无形无相,全身透空”不是空话。 现在人批评这句话讲得太玄,那是你功夫没到,一点都不玄。那个时候,身体犹如悬空一般,人家说出来,是因为人家身上做出这个东西来了。你功夫到了这个程度,就是这个感觉。突然感觉到骨头肉都没了,我的胳膊怎么在半空飘着走啊……真出这个东西。 ●这个“假的”,你十年八年也练不出来。 站桩、盘拳、推手,这是三位一体的东西,你不能练成三样东西。站桩,找松找静,这个松、静要干什么啊,和架子是什么关系啊?不知道。和推手是什么关系啊?也不清楚。这就互相脱开了。站桩就是养生,其实里头有架子的东西,也有推手的东西,要去培养。盘架子,过去叫“行功”,叫“太极行功”,不叫太极拳。拳论上也是这么说的。行功和拳是什么关系?行的是什么?站桩就叫“静”功,推手是“用”功。推手没说让你用招用力吧?用功,用的什么功?--太极拳。这三个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是怎么回事?盘拳去找什么“暗劲”,推手是顶劲。什么是暗劲啊,不就是暗中使力嘛。盘拳是为了去掉身上这些僵力、滞力,进一步提高之后,化掉招法,找里头的劲路。把招改成劲,这叫内劲,含而不露。有意柔,无意刚,下功夫去找松柔。松如无骨,松透了。练太极拳不是劲没有了,是都集中了,转移了,都沉到脚下去了。等用的时候,脚和接触“点儿”“说话”。推手的时候就用脚底下和接触“点儿”的劲,这两点能“说上话”,会“说话”了,不丢不顶了,慢慢才能变化无穷,架子就能跟着这个感觉走……推手拿人练,互相培养敏感。什么叫听劲,什么是力点,这些都搞明白了,能用十年吗?有点悟性,三五年足矣!有些人弄了一辈子也没明白,顶牛顶了一辈子。这就是走了弯路。 现在有人评论说,过去这些老先生都是“假的”,可是这个假的,你十年八年也练不出来。所谓真的,俩礼拜就够了。这纯属不懂不明白,胡乱下结论。现在就是在空架子里大做文章,包括虚实,阴阳,八条身法……这个文章做得越多,太极拳被弄得越复杂,离真正的含义越远。因为他所规定的这些身法,比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领顶劲……这些都是为推手讲的,有个时间段。 过去老先生讲,你要真懂了太极拳,周身得拿气“洗”了。气是什么呢?你感觉非常舒服。松开了之后,感觉身上那么轻松,那么美,过去管这就叫“气”。气,区别于力,区别于僵劲、滞力。还有神啊,意呀,都别有深意。
马长勋说太极推手(十一): 推手的“蹦”有学问
我们推手出去这个“蹦”,都有学问,找个合力的、听劲的、按力点的,这个“蹦”都是养生的,养人的。你不管蹦出多远,站住之后是深吸一口气,(双方都舒服),这是养人。假如是用力气搡出去的,他出去之后是吐了一口气,先吐气,几下就能打一身汗(双方较劲,都不舒服),这是伤(尤其练出内气的人,会伤得历害)。这都是我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个功夫,我起个名叫“卸力补气法”,推出去,把力卸干净,深吸一口气,推一天也不累,我教日本学生就用这个法子,很受欢迎。 (老爷子编创了“六防六攻”推手法,即双方只用肩、肘、手,不推胸不推腹,在这六大关节上下功夫)这就足够了,很安全,变化又多,和女同志也可以推,老年人也可以练,身心受益,毫无伤害。 为什么编这个“六攻六防?这是在日本教拳的过程中总结的,日本学员听话,教了就练,练了就能有效果。……在日本,200多人的大课,1O0多对一起练,他们用这个法子,都表示很好很舒服。 日本那批学生,他们的需求也分很多种,我教的就是健身和技巧,他们也接受。我去的时候,200多人都说练完舒服,不累。……这点好东西,咱们自己不学,就都被外国人学去了。 用这个推手法子,咱们见到的,杨禹廷先生96岁,马岳梁也是96岁,这两个老前辈在96岁的时候,还都在推手,推得还很好。(太极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功夫底蕴,各有各的功夫层次。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练到那个份上,对推手的“蹦”很不理解,认为是相互配合,练太极的人谁都不傻,相互配合?有意思吗?真要练到那个份上,那个层次,才觉得“蹦”是有学问的,是太极功夫上身的一个练法和途径。读了马老爷子这段文字,应该有所启示:争强好胜的人,推手的手法多是撕拉扯拽,拧掰挣巴,其结果不是跟头就是趔趄,呼吃带喘;心态平和,无胜负之心的人,推手的手法多是走虚走无走空,走轻灵,其结果才能玩出这个“蹦”来,越玩越惬意,越玩越舒服,乐此不疲,不喘不累。没练到这个份上,确实不明白,也不理解其中既养生又养人的奥妙。) 老爷子说:这点好东西,咱们自己不学,就都被外国人学去了。多么语重心长啊!
马长勋的功夫——太极高境界
一、六法六功 六法六功,这是我的总结。所谓“六法”,就是松、柔、虚、空、圆、满。 先松,从松中练出柔来,柔中练出虚来,虚里练出空来,空完了,里头要练出圆和满。就是神圆,气满。也就是先开展后紧湊。挨哪儿哪儿说话。由大到小,这是非常科学的。你没有“大”,就不会理解“中”,也不会理解“小”。上来就练“小”是不可能的。注意是“小劲”,由大到小,不是大势子。不是架子由大到小,这是劲的开展和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圈。越精圈越小,这个理要明白。练出两个算一个小总成,再练出一个,算一个大总成。这三功六法,练到虚空,也就是有形无相。你看这个动作有个形象,一摸,什么都没有。等你练到圆满的时候,你看着是空的,你可不能碰,碰就得起来,神圆了,丝毫不让。气遍全身,你一挨,丹田一鼓荡,脚下气就上来了。气满包括很广,这里指的是紧凑劲,脚底下和手一气贯穿。很多东西是用言语无法表达清楚的。你练的时候,不能走有形的东西。走有形的东西,就滞了。 盘拳练的是灵活,能走能化,能整能虚,能空能控。搭手就没,这叫空,你认为是实的,他什么都没有,你认为是虚的,他说到就到,伸手就是,这叫“忽隐忽现”,“不支不离”,反正就这点东西,用词不一样。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是推手的东西。斗智不斗勇。 盘拳就是一个“蓄”的劲,没形的蓄,蓄出松柔劲。蓄,实际是蓄神,不蓄力也不蓄劲,就是全顾着,顾满全身,很自然的“顾”,一碰就来了。练拳从松开始,宗旨还是松。太极拳只有开始,没有终了。
二、功夫细中求 盘架子,细小的地方都在两头,是为“极”。到头的时候,里头要有东西,不要一带而过,这是最难练的。这一般要从推手里头找,否则你练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比如“玉女穿梭”为什么要提溜一下呢,你看推手的时候,我是捋,对方跟到这儿了,这时候我最背,人家要用手了,这时候一松腰,往下一提溜,就化开了,他就托不上,这个架子是和推手连上的,这就出来“玩意儿”了。比如推手,化来化去,对方要掤我了,我腰一提溜你不就起来了吗? 比如挤手,不是用大劲把人压住,要松,要空,才能出东西。这样盘出来才有味道。为什么要听劲?我也有弱点,但你听不见。俩人推手,我身上倍儿顺,你身上准背;你把身上调整得倍儿舒服了,我这儿准别扭。当我别扭的时候,我别扭的哪个点,你不清楚,你也发不出去。我把丹田气调顺了,你不能牵动我这个,你就动不了我。你必须把这个“根”牵动了。这不难,看你能不能分清虚实。俩人是互动,互相影响的。放松之后,才能慢慢体会出来。听劲不是动,用气去听。你得能牵动我身上有弱点的一个部位,要有目标……“你是你来我是我,搭手俩劲不混合。只许我混你,不许你混我”——这是汪永泉说的,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只有放松。松无止境,灵无止境,越推越灵,越推方法越多,越推变化越多,越推角度越多。 盘拳的时候你把过渡的细节都找到了,一个揽雀尾顶16个揽雀尾用。比如一个掤,一转就两劲,一长腰一个劲,头松根紧一个劲,根松头紧又一个劲……无穷无尽,都有不同用处。一立掌,要发劲了,劲就泉水一样,从脚下全灌到手上。 勾手一放松,就像摘了环一样,就是腕子一个点,一个点去,手就不管,这才能出东西。 “打点”,点越小越好,越大越笨,就像针尖的道理一样。 对方重手不怕,你松得他没处落,千万别跟他茬上。你拿住我左手,我有右手,俩手抱住还有腰,腰也抱住,还有胯和膝,捆到脚脖子,手就又活了,这就是节节贯穿。千万别顶了,用力则滞,一滞就为人所滞。 问劲的劲,必须做到对方无论多快打回来,打不着我。如果实着问,没问出来反而让对方把自己打出去了。只能我混你,不能你混我。一问劲让人给打了,说明你胳膊还是硬,没松开。轻灵劲找好了,不怕大力气。
三、《授秘歌》 现在理论太多,什么八卦五行,天干地支,都搬到太极拳上,全乱套了。但是对于《授秘歌》争议却很大。 对于这个歌诀,武术界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心得。我对这歌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谈谈最近的心得吧。 八句授秘歌,非常朴实,不是玄学。 无形无相:无形无相不是什么都没有,推手时不需要再考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东西了。去的手没有推人的意思,来的手,我接住,也不是怎么拿怎么捂,完全是听劲。随机应变,无固定形式。不是手抬多高,腰进多大,进几寸退几寸等,完全是守其中,以静待动。不是你劲来了我拿了化了等,不挂相。不是说我用什么力,什么招,非常轻松自如自然。用掤啊捋呀,还是招数。主动进攻,就不符合舍己从人的太极拳理。这是高层次的手法。 全身透空:全身透空就是对方摸不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全身如同空的一样,找不到力点,找不到下手的地儿,下手就吃亏。透空是轻灵的意思,不是说一个大活人都没了。是摸哪儿哪儿落空,但是摸哪儿都可以了解对方。到了高层,整劲是虚整,不是“滞整”(用力去找整),能在刹那间出来软弹力。 应物自然:应物自然,也包括前边这两项,包括使用器械,都要自然而不紧张,见招破招,见式破式,随机应变,应付自如。 西山悬罄:西山悬罄,指“灵”。(黄震环教授解释为“顶头悬”)。做到以上三项,听劲才能特别准,反应特别灵。这个罄是庙里挂起来的那种法器,特别灵敏,出声特别清脆。这句话相当于拳论上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真正功夫到了,松出来这些东西,就能变得很灵敏。一碰就有反应的意思。罄,是个整的,敲哪儿都响,“一触即鸣”。
本文全部内容来自《吴式太极 南湖传习录》,向原作者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