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形制,顾名思义,就是印章的形状和制式。 形状指印面的形状,一般有正方、长方、圆形、椭圆、异形、随型等。 制式则是指印章本体的样子,有一面印、两面印、多面印、套印、连珠印等。
印章形状 正方形印 正方形是印章最常见也是最规范的形状,自秦代至清代,官印和用作姓名的私印绝大多数都是正方形。正方形印章四平八稳,给予人庄重大方的感觉,直至今日,正方形印仍然是最为普遍,应用最广的。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长方形印 长方形印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字型,即长正好为宽的两倍这种。由于看起来像是正方形印的一半,因此也叫做“半通印”。秦、汉之时,官吏等级森严,表现在印章上时,级别较低的官吏所使用的印章就是半通印,它的正式感仅次于正方形印。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另一种长方形印章是长宽比没有特殊规范的印章,它给予人的印象即活泼多变,又不失四四方方的稳定感。长方形印一般不用于姓名印,除此之外应用广泛,斋官印、藏书印、鉴赏印、诗句吉语闲章,无所不包,自明清至当代都很受篆刻家欢迎。
圆形印和椭圆形印 圆形和椭圆型印的正式性又次于长方形。比较有趣的是,圆形虽然是比椭圆更加规范的形状,但在印章应用上却还远远不如椭圆型。
福建东南2015年秋拍 椭圆形印与长方形印用途相近,多用于斋官印、鉴藏印等,比如著名的“乾隆御览之宝”,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件国宝级书画作品上见到。
北京匡时2015年秋拍 圆形印在古代印章中只是零星偶见,几乎与异形印一样稀少。然而风水轮流转,圆形在当代却是大行其道,成为了单位公章的标准形制。另外日本人的私章几乎都是圆形,这一点与中国规范的方形印习俗完全不同,对照来看也颇为有趣。
异形印 异形印是一种不规则形状的印章,其形状大小都没有定例,这类印章一般都是私印。 张燕昌 青田石葫芦形印 荣宝斋(上海)五周年庆典暨2016年秋拍
最早的异形印始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玺也有很多异形。异形印的形状主要有钱币形、禽兽形、连环形、竹叶形、葫芦形、牛角形、梅花形、鸡心形、瓦当形、不等边形、三角形、直角形、菱形以及琴、鼎、壶、炉等器物形,虽然所见极少,但其形状的灵动活泼宛如篆刻史上的提亮色,特别引人注目。
随型印 随型印不同于异形印,后者是有意而为的形状,而随型印则是顺着原石本身的形状自然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型印”。 随型印的存在,一种是由于材质珍贵,不忍将其切割成规范形状而任其呈现为自然型;另一种则是由于石料太小,无法切割成规范形状而不得已为自然型。
福建东南2015年春拍 随型印多用于镌刻诗词、吉语、警句、闲文,自然成趣,钤盖在书画作品上会有特殊的生动感。但篆刻难度较大,要做到字形不被印章形状限制需要精妙的布局功力,对篆刻者的要求颇高。
印章制式 聊完形状,再聊聊制式。印章在古代多为以铜为代表的金属材质,明清至近代则变为以石质为主,随着材质的改变,制式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面印 也叫单面印,一枚印章仅一面镌刻印文,是印章最普遍的制式,无论铜印时代还是石印时代都是应用最广的,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讲。
清-田黄石古兽钮陆愚卿收藏印 福建东南2016年秋拍 吴昌硕篆刻-田黄石印章 福建东南2012年春拍 两面印 也叫双面印,一般是印章相对的两面镌刻印文。两面印在古代多为私印,始于秦,盛于汉。印文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某、妾某、吉语、鸟、兽、鱼、虫等。也有两面吉语印、两面肖形印、两面图案印等。材质多为铜,也有极少玉质。印身中间有长方形穿孔,可以穿绳,便于携带,因此两面印又称为穿带印。 戚叔玉刻田黄石自用两面印 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 到石印时代,仍可见到少量两面印,但多为六面方制式,不再有打孔穿绳的情况。 1927年作 陈巨来刻寿山芙蓉石赵叔孺自用两面印 西泠印社2014年秋拍
多面印 印面在三面以上的印章称为多面印,一般为五面或六面。五面印是在印章的正面和四周都刻有文字,一面是纽,多见于秦代私印,印文大都是吉祥文字。六面印盛行于魏晋六朝时期,这种印呈“凸”字形,正面、四周和印鼻上端都有印文。印鼻有孔。可以穿绳,以便佩带。
中国嘉德2014年春拍 多面印携带信息量巨大,经济环保,但仅仅盛行于铜印时代。因为古代没有印泥印油,印章的实际应用是“封泥”,即使印面沾上了泥,干了变成土,掸掸就干净了。发展到石印时代,印泥的应用使得印面很难被彻底擦拭干净,多面印容易弄脏手、书卷等物,且石质脆弱,多面印不易保存,遂绝迹于江湖。
上海朵云轩2014年秋拍 套印 将两枚或数枚大小不等的印章互相合理地套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称为“套印”。套印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时期。套印有两种,一种是带兽纽的,称为“子母套印”,另一种是无纽的方形套印,材质均为铜。 “李玉印信”青铜套印 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 石印由于材质脆弱,不适合相互碰撞,一般不制成套印使用。 东汉鎏金青铜子母套印 中国嘉德2010年春拍
连珠印 在印章的一面铲去一部分,使之成为几个小印面,就是连珠印。虽然它只有一面是刻面,但钤盖一次却可以同时盖好多个印章,很是方便。 胡菊邻为杨晋刻 昌化鸡血石连珠印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连珠印有二连珠、三连珠或四连珠等。三连珠或四连珠,始于秦汉。二连珠始于唐代。如唐太宗书写的“贞观”二字印、宋徽宗用的“宣和”二字玉印,都是连珠印。 张寒月刻 青田石连珠印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今天的连珠印多为二连珠,印面以方形居多。由于书画作品落款处钤印规范多为上下两枚,因此连珠印也多为这种形制,两枚印章一次盖好,不易盖偏,方便省事。有些连珠印的印纽也颇具匠心,是非常值得收藏把玩的艺术品。 今日荐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