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朴观点】阻碍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因数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7-01-14

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行业内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各省、市都出台了一些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甚至规定了在未来几年内要达到的比重,可以说建筑工业化的东风已经吹来。建筑工业化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污染,让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施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我国建筑业2015年的总产值为1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27%,2016年前三季度建筑业的总产值为1257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建筑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巨无霸行业。“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值将达到90万亿级别,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的目标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的规模。可以说我国建筑工业化产值是一个诱人的蛋糕。

未来将会有哪些因数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小编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有可能会成为绊脚石。

01.标准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目前我国除了各个参与工业化试点的企业自定标准外,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建筑工业化是由标准化设计企业、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施工安装企业等一起配合形成产业化联盟体系才能完成的。

02.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

我国标准化体系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工业化技术与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多样化的多元要求会阻碍工业化大规模推广。

03.研发与推行投入成本高

工业化生产能够大幅提升劳动效率,节约成本,但是要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我国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建筑商某种程度上也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为了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流水线建设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巨大且回报缓慢。

04.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

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像制造工业化小零件一样可进行远距离的运输,预制化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周边的工业化建筑。在计划开发建设工业化建筑时,则需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建立预制化工厂。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为一家企业或几个工程项目生产构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