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受之:终身努力是一个职业的基础

 忽看世界转繁华 2017-01-14

王受之:终身努力是一个职业的基础

已有425132人阅读http://jiaju.sina.com.cn   2014-11-11 18:51:42   新浪家居 

摘要:在艺术、设计方面持之以恒的态度,从来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来看待,刻苦勤劳、兢兢业业,因为我的父辈、祖辈都是这样做的,对于我来说,终身努力是一个职业的基础,绝对不会掉以轻心,也从来不抱侥幸心态,不相信捷径。

大咖”指在某个领域里有能力,并值得人们称道和尊敬的人。

在设计领域,有一群人,我们喜欢称之为“大咖”,他们曾经为设计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们现在依然活跃在设计的第一线;他们未来还将在设计之路越走越灿烂。

他们的设计道路不可复制,他们思想不能复制,他们的经验不能复制,但是他们可以分享设计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关注设计作品背后多姿多彩的人生,以及设计为民生的社会价值。

新浪家居策划《设计大咖秀》栏目,为大家呈现我们称之为“大咖”的设计师们不一样的一面。

采访嘉宾:王受之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采 访 人:黄元浩

王受之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王受之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观点分享】

在艺术、设计方面持之以恒的态度,从来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来看待。

终身努力是一个职业的基础。

做事高调,做人低调,这是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

从来不会觉得有一天我们会和西方大学一样的。

设计为公众服务、设计为市场服务,天经地义。

设计过度时尚化、品牌化造成的炫耀性、张扬性的问题。

除了依靠法律之外,没有道德的力量维系整个文化,这一点我是有点悲伤的。

我们设计师应该关注自己本身的改造和发展,设计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浪家居: 请问您的童年对您长大后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

王受之:我是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祖父王仁宇早年留学日本,在当时的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广州芳村兵工厂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做过广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的校长,这个学校解放后是华南工学院(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部分;父亲是学音乐的,在交响乐配器法方面造诣很深,长期在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母亲方面,长辈也是有很多从事艺术、艺术教育的人,比较突出的是我舅舅周令钊,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和重要的设计家,参加设计国徽的工作,他设计了青年团团徽、少年先锋队队徽、中国的二、三、四套人民币,是一个影响很大的艺术家。因此我成长过程受到来自音乐、美术、设计交叉的影响,我是在音乐学院的大院里长大的,因此身上也有很多大院的影响痕迹。

这些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在艺术、设计方面持之以恒的态度,从来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来看待,刻苦勤劳、兢兢业业,因为我的父辈、祖辈都是这样做的,对于我来说,终身努力是一个职业的基础,绝对不会掉以轻心,也从来不抱侥幸心态,不相信捷径。

因为艺术和设计对于综合文化的要求,迫使我能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努力。总是认为艺术是融合的,能够触类旁通,我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都有略微超过一般水平的热爱,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也一直有一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热忱。即便在自己熟悉的现代设计大范畴内,也总是努力跨越单一学科的边界而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发展。

做事高调,做人低调,这是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见证和亲身经历了波折磨难,慢慢养成自己的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平和做人的方式。对人家的批评指责,也能够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来不为自己争辩,这种态度,使我获得内心的平静,能够更加专注在研究、学习、创作上。我以为这是家庭背景给我最大的收获。

王受之院长编写过的书籍
王受之院长编写过的书籍

新浪家居:作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全职终身教授,在长期的设计教学和实践中,您认为“设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能影响到什么?

王受之: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我们能够影响的地方颇有限,在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在做人的方式上,除了以身作则之外,恐怕还是社会和制度层面的影响多,老师言传身教是有用的,但是在目前这个作用能够有多大我也没有底。

而具体到我教育的专题——设计来说,就有不同的影响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设计。我们青少年一般不太注意问题,更不会解决问题,深教育的过程,就是用各种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历史阐述、项目研究来——刺激他们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我们说的问题不仅仅是功能层面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每一个级别都涉及,如果能够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关注周边的问题,并且能够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是我期待对他们成长最大的影响。

王受之院长编写过的《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院长编写过的《世界现代建筑史》

新浪家居:您在美国和中国都从事教育工作,对比中西方的设计教育,您觉得中国设计教育存在哪些优缺点?

王受之:中外教育制度其实题目太大,我真是答不上来,但是如果具体到中国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感觉在大学里面西方充分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则是和国内差异最大的地方。我认为中西差别仅仅是差异,因为文化、社会、制度背景都不同,谈不上谁学习谁。从来不会觉得有一天我们会和西方大学一样的。体制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我们个人力量很微弱,能够在学校里上好课,写出更好的著作给学生参考,这是力所能及的。

新浪家居:您进入设计行业已经很多年了,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王受之:德国设计家迪特。兰姆斯(Dieter Rams)“好设计”的十个原则,我是很认同他的。这十条原则很全面,但是要做到很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关注。

新浪家居:其实,现在很多行业都会与商业挂钩,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设计与商业的关系?

王受之:设计为公众服务、设计为市场服务,天经地义,很难设想没有市场的设计如何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

王受之插画
王受之插画

新浪家居:您兼任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导,在校做《侃侃文化》等文化交流,在外做大型地产或规划公司顾问。另外,还经常受作为大赛评委、论坛嘉宾和媒体对话嘉宾等等,您做这些是想推动什么吗?

王受之:对于我来说,你提到的这些活动其实原点都是设计,从一个原点出发,演绎不同版本而已。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设计的认识、了解、应用能力的水平,能力越强,演绎就越流畅。从学术发展的情况来看,百年以来越来越专门化,造成越年轻的从事文化、艺术、设计的人的面越来越精,同时也有越来越窄面化的一面。我们是学术的中间一代,比民国年间的学者们差太远,但是还多少保留了一点点宽泛的影响,文化基础越宽泛,跨界、触类旁通的能力越强,我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也就是因为有一点点这样的影响而已。

新浪家居:您从事设计教育外还在许多其他的领域有所造诣,其实这些都需要花费您很多时间和精力, 那么您认为设计师需要的是专注还是成为一名杂家?

王受之:从业务上来讲,专注性肯定是第一位的,那是自己谋生的业务,能够不专吗?我的情况有点不同,是因为自己主要从事理论、教育方面的工作,涉猎的方面多一些,加上自己经历过很多不同的工作环境,比较杂。走了一条比较宽杂的道路,但是不是每个设计师都必须走的路。不过作为自己的文化修养背景,我则觉得应该比较杂,如果上班做平面,下班也就知道平面,路就越走越窄了。爱好要宽泛,业务要精专。

王受之手绘画
王受之的手绘画

新浪家居:现阶段,您的研究方向重点是哪方面?为什么着重于此?

王受之:我现在主要的工作在把以前的几本影响力比较大的书修改、整理,争取出新的、更加完整、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的新版。

我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已经出版了十多年了,印刷过好多次。承蒙读者的支持,能够印刷这么多次,是一个幸事,也说明设计发展快,读者希望比较全面的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经过的历程,和其中出现过的重要设计作品、重要设计家,也希望了解一百多年来经历过的设计运动、出现的风格。书的印刷量如此庞大,说明看的人多,但是那些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其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现代设计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前版编写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一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在整个结构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时至今日,对这些作品的书稿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就很有必要了。我最近几年来都在对基本这类著作进行修改,其中包括对章节做了调整,一些新内容补充,如一些新的作品和新的设计师的介绍等,图片也做了大量的更新。这几本书的最后章节都涉及到设计在当代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有新的发展方向,我的研究工作也就围绕这几个方向进行,比如“全设计”、参数化设计和全球化经济对设计造成的影响、地缘政治对设计的影响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工作计划,则都没有以上这个来得重要了。

新浪家居:在当前设计领域,哪些现象和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反思?对于这些问题和现象您的看法是?

王受之:设计领域很宽广,因此笼统的说问题和现象颇为困难。我感觉有几点应该是要重视的。

首先是设计过度时尚化、品牌化造成的炫耀性、张扬性的问题。一个社会走向富裕的过程中,肯定有一批人数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高收入阶层出现,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些人的购买能力超越了简单功能、朴实耐用的界限,而对时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是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我们进入消费时代的时间太短,因此消费者对于什么是比较好的时尚并没有形成认识,因此往往会联系到品牌上,越出名、越昂贵的品牌被认为是越高水平的设计,这就有点混乱了。其实好的设计和大品牌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日本的“无印良品”原意是“没有品牌的好产品”,英语翻译做“Muji: good product without brand”,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目前的“土豪”现象估计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做设计的如何在这个张扬、炫耀的时代造就一些既能够为高收入、中产阶级接受、同时又不失去符合兰姆斯说的“好设计”十大原则的作品,是这个我们面对的挑战。

其次是缺乏原创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下,设计要做到原创性强,这一定不容易,但是整个市场上见到的都是模仿类的产品就有点过了。在一些设计传统比较强的国家,比如北欧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经常能看到眼睛为之一亮的好产品,是因为设计师对原创性依然有非常强烈的信念,能够不屈不挠的争取,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我们不开始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设计依然没有前途可言。其他关于民族性、可持续性等等我就无需多讲了。

王受之的手绘画
王受之的手绘画

新浪家居:在您的观念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在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哪些是值得现代人传承的?哪些新的生活方式是值得设计师去关注研究的?

王受之:这个恐怕不是只言片语可以回答清楚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快速西化,无论是汽车文化还是消费文化,无论是居住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我们接受起来一点犹豫都没有,完全拥抱。但是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意识形态则还是很中国式的,并没有多大的西化,似乎共存得很融洽。

中国古代不是依靠法律制度、而是用道德维系的社会,因此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具有社会和民族稳定的意义,经过很多次对传统的革命,这种伦理道德依稀存在在民间,到“文化大革命”被完全推翻了。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感觉那种伦理道德太遥远,除了依靠法律之外,没有道德的力量维系整个文化,这一点我是有点悲伤的。我们设计师应该去多了解那些不急功近利发展的设计,少了解那些只张扬、炫耀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本身的改造和发展,设计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