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纪培东 播出: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
乌鲁木齐的由来 乌鲁木齐作为一个名称,从18世纪起,经常出现在清朝有关新疆的官方文书内。自1758年,乾隆皇帝钦定“迪化”以来,二名并用,一直延用到1954年2月1日废除“迪化”名称,恢复“乌鲁木齐”名称。在清代文人的诗词中,也多出现乌鲁木齐和轮台并用的情况。 但对乌鲁木齐含义的由来,历来众说纷耘,有人说是蒙语,也有人说它不是蒙语,至今人们最易接受的说法是蒙语“优美的牧场”。世居在这片原始草原的牧民,“不建城廓,居无定处,惟顺天时,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对岁月。” 据史书考证,乌鲁木齐名称的由来,通常的有四种说法。 其一认为是蒙古语,意味“优美的牧场”此书载于蒙古语辞典及厄鲁特蒙古历史资料,清代及其以后的历史资料大多持此说。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山脉柴窝堡盆地北出准葛尔盆地的出口处,唐代《西州图经》称此处为“足水草,通车马”的自然道路。从唐轮台城的建立来看,乌拉泊以东的柴窝堡、盐湖、达坂城一带的确如此。后人称此不足以称为牧场,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几年前,因为雨水的增多,乌鲁木齐周围的戈壁滩上长出了茂盛的草来。试想城市人口的增多,水源地由三屯碑水库向乌拉泊水库,又将向柴窝堡湖退缩;试想那些老人记起的燕尔窝古榆林一带数十年前都是泉眼;试想古诗人纪晓岚笔下的人民广场是这样的情景: 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 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诗人笔下的这种情景我们无法在乌鲁木齐还能看到,其原因主要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优美的牧场在现代化都市拓展的脚下退缩。 第二种说法是维吾尔语,其含义有的解释作“团结”,也有的解释作“靶场”和“格斗”。(见[清]《西域同文志》等)。 第三种说法是源于“轮台”的音转,因唐置轮台县就在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古城。“轮台”,少数民族发音读作“窝轮木台”,如果轻读就转音成“乌鲁木齐”。新疆有关史学著作多以此说立论。不过,有些学者,也可以从史书记载中寻找到有关乌鲁木齐音转的痕迹《金史·百官志》中有“乌鲁古”,其含义为“牧围之官”,《元史·兵志》中有“奥鲁官”;《新疆图志》中有“厄鲁牧”;《西域见闻录》中“务鲁木”。 第四种说法是迄今发现西域少数民族文字中对乌鲁木齐最早的记述。据九世纪和阗文书《钢和泰藏卷》就有Yinvmcina(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作为一个具体的名称,到底产生于哪个年代,现在已经没有准确有说法。产生这个名称最有可能是公元七至八世纪唐朝繁荣时期,也有可能在此之前早已存在了。不管是音转,还是以拼音写成汉字。“乌鲁木齐”名称的由来体现了一个语言演变的过程。许多民族学者,对于“乌鲁木齐”的含义理解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名称中有绿色形象,二是有“路途经过一带地方”的意思。 乌鲁木齐名称的由来,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一个过程。这个名称不应该仅属于哪个民族,乌鲁木齐也不仅指唐轮台,以及现在的这个城市,它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养育了从古到今的各族人民。 作为这个城市的后来者,我是读着文革后“伤痕文学”和那一个年代的人冷静后寻根思潮中成长起来的。当我来到边城,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登上红山。吟读着“醉卧红山任狂歌”诗句。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她是建国以来移民相对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会城市,她又是怎样乡土文化?后来,从老兵的思乡情绪里,从他们成长的足迹里,从古人笔下的“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的诗句中,十五年后我再登红山,似乎读懂了这座城市,她的乡土文化就叫“边城乡土文化”,那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具丰富多彩是一代一代人进入西部、发展西部、建设西部的过程,是他们改变了这里的大漠戈壁,创造着人类奇迹,堆积着沧海桑田。这个过程最具包融性,不信你到边城的大街上去听一听,一个操河南口音的人亲切地称一个四川人为老乡,甚至还会听到一维吾尔族巴郎子能操一口地道的河南话,甚至上海话。 这就是乌鲁木齐,难怪民间流传着: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到乌鲁木。《发现乌鲁木齐》一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有需要者请加作者微信联系。 (带领新民晚报、深圳晚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工作者游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 河北沧州人。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诗人,儒学和大乘佛法的践行者,西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于天山脚下,三十年来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对儒学、佛学、道学、易学、文学、诗词皆有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