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终制>译读及其意义

 鬼脸冰山 2017-01-14

 曹丕《终制》译读及其意义

山尖子

 

一、  原文和译读:

 

[原文]1  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译文]1  按礼制,国君即位就制做内棺,生存着不忘亡故的事。过去尧帝葬于谷林,全部植上了树,禹帝葬于会稽,农夫不影响种地,所以葬于山林,墓陵则与山林合为一体。起坟、植树的做法,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不采取。寿陵依山为形体,不要起坟、植树,不立寝殿、造园邑、建通神道。埋葬,就是藏,让人不能发现。尸骨没有痛痒的知觉,坟墓也不是神魂栖息的屋宅,按礼制不得在墓前进行祭祀,为保护亡魂不至于遭受亵黩,做棺椁够存朽骨就行,殓衣衾能护住尸身为止。所以我营造这荒丘不能种粮的地方,就是要过几代之后都不知它的所在。

 

[原文]2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译文]   不要用苇炭,不要殓藏金银铜铁之类,一律用瓦器。合乎古时随葬的泥车、草人草马的葬俗之义。棺材只在接缝处漆三遍,口中饭含不要用珠玉,不要使用珠襦玉匣,那些是愚腐庸俗的做法。季孙用美玉随葬。孔子急忙攀阶去解救他,把这做法比喻成曝尸于原野。宋公死后实行厚葬,有见解的人说华元、乐莒不是好辅臣,认为他们将君主抛弃在了险恶境地。汉文帝的墓不被发掘,是因他的霸陵没有可贪求的;光武帝墓的被掘,是因他的原陵既起坟又植树。霸陵的完好无损,功劳在于张释之;原陵的被掘,罪过在于明帝。这是张释之忠诚为君主带来的益处,明帝所谓的爱对皇亲造成的危害。

 

[原文]3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译文]3    作为忠臣和孝子,应当想想仲尼、丘明、释之的话,对照华元、乐莒、明帝的教训,心存怎样使国君平安、尊亲安定、使魂灵万年无害的意念,这就是圣贤人的忠贤之道了。从古到今,没有过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陵墓。丧乱以来,汉朝皇家的许多陵墓没有不被发掘的,甚至于烧毁、盗取玉匣和金缕,骸骨一并完了,这样火烧就像是对他们实行酷刑,怎能不是一回惨痛呀!这灾祸来源于厚葬和起坟、植树。“桑弘羊、霍禹的做法是我们的教训”,不也是明显的吗?如果皇后和贵人往下,不随王回故乡的,有去世的都葬于涧西,以前又标明那地方了。舜帝葬到苍梧,两个妃子不予陪从,延陵埋葬儿子,远在山东一带,何况魂有灵性,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一涧之隔,不能说远。如果违背今颁诏令,胆敢有建造和施行方面的篡改,等于将我戮尸于地下,被盗一次戮尸一次,被挖一回又死一回。诸臣和儿辈如这样蔑视死去的君主和父辈,属于不忠不孝,假使死者有知的话,将不会福佑你们。可将这诏令保存于宗庙,副件放在尚书、秘书和三公府。

 

二、  《终制》解读及其意义:

 

通过以上译读曹丕的《终制》,我们从中可清楚曹丕“墓葬”的主导思想、基本特点、产生根源、与曹操墓之间联系、以及对探讨曹操墓有何意义。

 

1、“秘葬“目的很明确

曹丕在《终制》第一节就两次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其秘葬性质及其表白再明白不过。

 

2、“形制”要求清楚而实在

曹丕确定的墓陵虽“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但它的“合乎山林”、“因山为体”  显然拥有山体形制。这实际上就是曹操、曹丕墓陵共有的、最突出特征。这样的“不封不树”,明摆着不是无约束条件、无形制可言的那种。

 

3、执行上的“死命令”,让人可信它的执行情况

联想到有人将曹操《遗令》中“未得遵古也”解读成是对《终令》的否定,我这里用了“死命令”一词,来形容曹丕对其《终制》贯彻的坚定性。《三国志》的“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也验证了这一问题。

 

4、曹丕的墓葬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追寻曹丕墓葬若干重要思想的产生根源,我们不难看出,它来自于“曹操墓”这一前缘。如果我们认定了曹丕的“秘葬”思想,而不承认曹操墓是“秘葬”性质,是完全解释不通的。我们没有在曹操《终令》里看到如曹丕那样直白的表述,那么曹操不露心迹,是为什么?我们能不能透过曹丕看曹操,看他是否与曹丕一样具有“秘葬”思想?在此我们不妨展开来分析、比较一下,看他们两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一是从曹丕所充当“角色”看,曹丕的“秘葬”思想,来源于曹操。曹丕作为曹操墓“葬制谋划”的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又是曹操墓的第一责任人或唯一责任人,若设想曹丕的“墓葬思想”与其父曹操不一致,实在讲不通。或设想曹操不是秘葬,而曹丕来了个秘葬,也未免太过滑稽。

 

二是从“时间关系”上看,曹丕墓葬不可能“标新立异”,有别于曹操。2202月埋葬曹操后,曹丕就一门心思、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禅位夺权的“百忙”之中了。到22210月曹丕颁布《终制》,其间二年半时间,新朝刚立,百事待举之际,曹丕没时间、也没理由去考虑那讨厌的关于死亡问题。再说35岁的年龄,也不具备深研其道的兴趣。有充分理由可说明,曹丕没有这种“标新立异”之客观可能。

 

三是从曹丕与曹操二人的关系方面考虑,曹丕的墓葬思想也不可能有别于其父。“父行子效”很可能,“离经叛道”对于曹丕来说,没道理。

 

四是从秘葬的“必要性”上看,曹操比曹丕更需要“秘葬”。曹操树敌过多,曾染指盗墓,再加上年龄的悬殊,他实行秘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远远大于曹丕。既然我们现在能看得清曹丕是旗帜鲜明地在搞“秘葬”,那么之前曹操所搞的那一套“不命祭”、“望吾西陵墓田”,初一、十五高台作伎之类,不是更让人心照不宣吗?

 

五是从“墓陵特征”和“墓祭规定”上看,曹丕《终制》所述意向与曹操墓的实际施行趋向一致。从曹操的“瘠薄之地”,到曹丕的“不食之地”;从“因高为基”到“因山为体”;从“不封不树”到“无为封树”;从“铜雀台望祭”到“礼不墓祭”;从“无藏金玉珍宝”到“无藏金银铜铁”;从“陶素是嘉”(曹植语)到“一以瓦器”;从“陟彼山阿”(曹丕语)到“合乎山林”等等,足可显现曹丕墓葬的“继承性”和“照搬”特征。这里很难让人再设想它的非一致性了。

 

六是从曹丕《终制》和曹操《终令》的不同表述风格上,也可判断它们在秘葬思想上的一致性。他们在各自表述上有明显区别:曹操的简单,80多字;曹丕的具体,600多字。曹操的含糊、笼统,尚未暴露主要思想;曹丕的详细、透彻,不仅有其然,而且有其所以然。“欲人不知”是其标志性口号。这些虽明显不同,但却不能否定他们思想上的一致性,能表明的是,曹操墓在对“秘葬”思想的落实上,比曹丕更小心、更慎重罢了。

 

七是可以澄清曹操、曹丕出葬的“公开化”与其“秘葬思想”并不矛盾。《三国志》注:“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髃、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照此看来,曹丕的“公开出葬”无必要置疑。应着重清楚的是,即便如此,并不能影响他的墓葬的隐秘性。至如今的曹丕墓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同理,曹操的出葬可能也是公开的。由曹丕的《武帝哀策》可知:“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这公开出葬,难道就能否定其墓陵的隐秘性吗?参照曹丕,显然是不必要的担忧。它并不能成为定性曹操墓不是秘葬的理由。

 

 

所有这些,让我强化了原有感觉:“秘葬性”——是曹操墓最根本的特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20104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