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影坛有那么一个电影大师 李安[卧虎藏龙]的 竹林戏是向他致敬 ▲[卧虎藏龙] 张彻说: 拍武侠片,我排老二, 楚原是殿军,老大乃是这位。 这个列表压根没其他人什么事儿 ▲张彻和狄龙 他让吴宇森帮忙做监制 吴宇森第一感觉就是 受宠若惊 ▲年轻时的吴宇森 李小龙说自己的一个遗憾 就是没有机会和他 合作一部电影 ▲李小龙探班 他曾凭借[侠女] 在第2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技术大奖 可以说是第一个在国际上 受到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 ▼ 他就是胡金铨 有人说他是“香港的黑泽明” 也有人说他是“武侠片第一人” 而今天是胡金铨导演二十周年祭日 作为胡导的死粉 小杀觉得有必要在这天来聊聊这位导演 说来也巧,小杀前段时间才写过李翰祥二十周年祭日,没过多久又来写他的义弟胡金铨。 这意味着在二十年前,华语电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失去了两位大师,简直让人唏嘘不已。 说起来,李翰祥和胡金铨关系匪浅,邵氏时代胡金铨也是在李翰祥手下从演员做到副导演再成为导演,60年代二人还先后赴台湾发展,总之就是铁打的革命友谊。 当年四位导演合作拍摄的[喜怒哀乐],胡金铨分文未取,就是为了给李翰祥还钱,然而李翰祥却拿去把屋子豪华装修了一番,老胡表示十脸懵逼。 ▲[喜怒哀乐] 50年代的时候,包括这两人在内的一帮在香港相聚的北方游子,一行七人燃烛结拜,还被电影圈称为“七大闲”,小杀几乎可以想象年少岁月,七个人住在一块儿,谈艺术谈创作,时不时对酒当歌一同思念家乡。从寂寂无闻再到展露头角,就这样一同度过了最轻狂的年月。 ▲胡金铨和李翰祥 虽然和“三级片大师”李翰祥很铁,但是胡金铨却完全和三级片绝缘,名义上他首部独立指导的电影[玉堂春],还是李翰祥想拍,胡金铨被赶鸭子上架,这部处女作他也从来不认,觉得自己顶多算个执行导演。 嗯对,这部电影是改编自《警世通言》里的一段故事,讲的是妓女和尚书之子的爱情故事,也是老胡的电影中少数有那么一点风月元素的。当然,其实他并不情愿,此片之后他就此告别黄梅戏,开始开创自己的电影生涯。 ▲虽然[玉堂春]这部片子部分由李翰祥拍摄 且老胡也拍得半推半就 但不得不说成品还是不错 老胡自己盖章认证的处女作还是要到1965年的[大地儿女],抗日题材,讲抗日时期的民生,这部片子小杀觉得一般,但已经奠定了之后胡氏风格的基调。 ▲[大地儿女] 而这部电影也是吴宇森龙套生涯的处女作,据他自己说他在里面饰演死尸一枚,当然应该没人能认出来。 可惜的是[大地儿女]票房大扑街,邵氏老板发话给我拍一部低成本又赚钱的片子出来。于是,[大醉侠]横空出世,当年与张彻的[独臂刀]共创新武侠盛世。 ▲[大醉侠] 也是自此开始,胡金铨走上武侠片之路,顺便把这个类型带出亚洲冲向世界。 ▼ 老胡好歹在邵氏待过好些年,虽然算上[玉堂春]也就指导了三部片子,但是演员、美术、副导演啥都干过,偏偏就没沾染上邵氏的风气。 对,老胡放在当时的邵氏乃至当时的香港影坛都是最特别的存在。 香港的社会构成让香港电影天生就具有商业化的因子,当年的邵氏,精品电影不少,但很多片都有工业流水化生产的嫌疑。 李翰祥、张彻、楚原这些大导,都非常高产,更是各个片种信手捏来,导致大导手下也有差强人意的作品。 任性的老胡,却从来不着急,他那份严谨、专注、考究是其他人很难望其项背的。 曾经毕业论文都写胡金铨的迷弟徐克,如是说: 比如[侠女]中这一缕圣光,老胡一定是等到自然光到来才拍,这一等足足等了7天,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态度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经典的作品。 此举还让徐克想起同样“等太阳”的黑泽明。 或许正是这一份对待电影的态度,才使得胡金铨被介绍到国际的时候被称为“香港的黑泽明”的原因之一吧。 ▲[龙门客栈]手稿 包括在拍片的时候,胡金铨都会做到每件事亲力亲为。 彼时还在跑龙套的吴宇森说,当时胡导还会亲自去检查群演的服装、站位、发型,力求做到一丝不苟。 小杀觉得或许正是创作理念上与商业的背道而驰才导致了老胡拍完[大醉侠]之后远走台湾,把香港的武侠大业留给了张彻。 而胡金铨最知名的作品[侠女]、[龙门客栈]都正是在台湾时期拍摄的。 ▼ 台湾时期的胡金铨 创作力旺盛 几乎部部电影都是经典 在几年前的某个影展上,小杀有幸第一次在大银幕观看了胡金铨导演的[侠女],无论是视觉感官还是精神内核都有深深的震撼到我。 与之相比,小杀不得不说,[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的竹林戏在意境上还是有所逊色。 ▲[侠女] ▲[卧虎藏龙] ▲[十面埋伏] 正如张艾嘉所言:
▲张艾嘉出演过胡金铨导演的[山中传奇] 胡金铨拍武侠片,从来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动作类型片:节奏紧凑、氛围紧张。他的电影剧情构架精妙,却从来不把剧情填得满满的,总是给观众留一些思考的空间。 正如小杀看的那场[侠女],整个影厅坐得满满当当,大多应当都是慕名而来,却也有不少人昏睡过去。 ▲[侠女] 我想,一部有耐心的电影注定是留给有耐心的观众的,而[侠女]这部电影更是值得反复品位的。 客栈、竹林、暗器是胡金铨电影中一直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然还有空灵的景致和极具明朝特色的建筑。 ▲[迎春阁之风波]中的客栈 就小杀个人而言,最喜欢的一部老胡的电影应该就是[空山灵雨]了吧。 [空山灵雨]拍于1979年,以作品数量来算,可算作后期的作品,大概就讲述了古刹要换届,各种势力侵入,一时古寺也被搅得混混沌沌。 ▲[空山灵雨] 电影一开始,讲侠义讲人心讲权力,最终还是归于禅意。整部片子大气磅礴,意境十足,看完之后可以回味良久。 事实上,老胡后期的作品多少有些禅意,且意境愈来愈浓,愈来愈厚重。 ▲胡金铨字 ▼ 老胡是明朝历史的狂热分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大多数电影都架构在明朝这个时代背景之下。而对于历史的全方位考究,让他电影中的服装、生活状态都很大程度上对于明朝有所还原。 而明朝本身复杂的政治环境,再加上严谨的史时构架,让胡金铨的电影平添了几分厚重感。再配以他拍摄方法、动作设计的飘逸灵动,时而把京剧的鼓点加入电影中,整个浑然一体,才是不可复制的胡金铨。 不同于当时其他动作片拳脚分明的“硬”派武术设计,在[大醉侠]中胡金铨挑选了学舞蹈出身的郑佩佩做女主角,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 ▲[大醉侠] 在这几点上老胡与张彻明显是南辕北辙,张彻追求“阳刚”,并且拍起片来非常随性,什么历史背景毫不考究,或许正是这点随性才能让他持续多年保证高产,并且产出一系列极具娱乐性,也极具风格的武侠片。 但正是他所爱的“阳刚”,让他电影中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沦为摆设。有意思的是,胡金铨拍[大醉侠]主角其实是郑佩佩饰演的金燕子,张彻拍[金燕子]主角却变成了王羽饰演的白衣大侠。 ▲张彻电影中,女主地位实在有限 不得不说,在对女性角色的处理上,胡金铨实在高明太多,[侠女]中徐枫的经典形象,已经足以载入影史。 ▲徐枫 正是由于对于明史的热爱,当徐克邀请胡金铨拍[笑傲江湖]时,他便把本来没有时代背景的小说放置在了明朝,对于《笑傲江湖》的政治表达,这或许是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吧。 ▲[笑傲江湖]中介入了锦衣卫这个非常政治性的反派势力 当然,最后[笑傲江湖]除了设定之外,属于胡金铨的东西寥寥无几,他的对于电影艺术化的创作理念在香港电影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再次碰壁。 ▲[画皮之阴阳法王]片场照 遗憾的是,老胡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香港拍摄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已有向商业倾倒的迹象,可惜却在口碑和票房上双双遭遇了滑铁卢。 ▲[画皮之阴阳法王] ▼ 胡金铨: 其实我是个演员 对于初见胡金铨,李翰祥是这样写的:
李世芳作为名旦,还曾被称为“小梅兰芳”,颜值什么的肯定是有的,可见年轻时候的老胡也是一枚英俊男子。 ▲李世芳 而刚进电影圈当美术助理没多久的胡金铨就被相中去当演员。 李翰祥的导演处女作[雪里红],他就有出演重要角色——男主角的徒弟。 ▲二十四岁的胡金铨还是很有少年感 他最满意自己出演的电影是1956年的[长巷]。 这个不羁的挑眉,陈坤有没有! ▲[长巷] 那个年代的胡金铨不说英俊潇洒,但也可以称得上颇有颜值,在一边当演员一边做副导演的那段日子,胡金铨作为演员已经颇具票房号召力。 ▲[笑声泪痕] 但是,咱们老胡心里却苦不堪言:造化弄人,我并不想当演员好吗! 小杀深深的怀疑老胡后期的发福,是他在颜值上的自我放弃,为了告别演员身份,简直不择手段。 ▲意气风发好少年 从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开始,胡金铨的导演之路才开始慢慢展开,一路坚持,终成大师。 ▲[倩女幽魂] 一代帅气男演员的陨落,紧接着的是一代电影大师的诞生,这个牺牲也算值了。 ▼ “ 徐克曾经说过,拍[新龙门客栈]时,本来希望把胡导的角色重新打造出来,却发现没有可能。 胡金铨的不可取代在于他自己对于艺术的坚持,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 去世前身在美国的他还在一心准备拍摄讲述华人在外华工的电影[华工血泪史],并且敲定了吴宇森做监制,周润发做主演。 可惜就在开拍的两个月前,胡金铨不幸与世长辞。而这部没拍成的[华工血泪史]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永远的遗憾。 不过作为后辈的小杀,能够看到胡金铨的电影,已经是一种无憾了。 胡金铨去世之后,吴宇森随同一帮人帮他筹办后事,才发现这位一代名导活得几近落魄,家里除了一些书和自己的电影之外什么也没有。而他的墓地还是由吴宇森太太捐赠的。 可以说老胡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电影人才值得我们敬佩,也只有这样一个电影人才能够拍出传世之作吧~ 最后以吴宇森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