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文化丛谈第三部:王亥演易密境【2】

 易学的探索 2017-01-15

文化丛谈第三部:王亥演易密境【2】

 

对清华简《宝训》部分文句的解释

 
    (一)“保训”还是“宝训”

 

    《保训》的称名,是由清华简公布者这么拟定的。这么拟定,应该出自第一支简中“述宝训”和第三支简中的“昔前(贤?)(传)宝”的释语,但简上是“保”字还是“宝”字,释读者称未敢肯定。应该是“保”字还是“宝”字,又取决于对简中《中》的理解。截止目前学者们对于简中《中》的看法与观点不同,一些人认为《中》是一种理论、理念,一种道德准则,如此理解,“周文王临终遗言”,就有了一种周文王教导儿子姬发要如何“保天下”,临终之前传王位于儿子姬发的执政者“传位诏书”的性质,既然是关系到“保天下”,也就当然应该释读为“保”。一些人认为,简中的《中》如果是一种理论、理念,不会存在一种理论、理念被借来、还能还回去这样的现象,由此认为《中》是一种“物”,器物或者物件,如果是器物,就应该是“宝物”的“宝”字,不应该是“保”字。我们认为“宝物”是对的。《中》是一件宝物,这件宝物指的的就是《易经》这部书简形式的典籍,因此我们在行文中给简中的“中”字使用了书引号——《中》。清华简“保训”也就应该称作《宝训》,不应该称作《保训》(本文称名,即使用《宝训》名称)。

 

    (二)“戊子,自靧。己丑,昧[爽]”

 

    有人提出不理解周文王在病中作临终遗言,为什么还要于头一天自己把脸洗干净,到第二天才“述宝训”?指出临终遗言,国之大事,怎么会显得如此消闲?因此从典籍中找出很多依据把“自靧”解读为“在一个地名叫靧的地方”,这是错误的。周文王的这个临终遗言,不是直接与国之大事有关,而是与《易经》有关。《宝训》中要表达的,是周文王对于《中》的敬畏与虔诚程度,是时至今日的现实中依然存在的老师传授弟子《易经》之前,准备过程中的“洁净精微”。这种情况,在一些宗教门内收徒拜师行为中尤为突出,在一些巫师从事巫术、法事活动中,也往往是于前一天甚至要提前数天,就要做到“洁净精微”的。《宝训》简中头一日洁净自身,第二天再传宝,向我们透漏的信息是,《易经》传授、应用中的“洁净精微”,在周文王时就已经十分讲究。也由此要分辨清楚,周文王的这篇临终遗言,与国家政治无关,与类似后世的“传位诏书”无关,周文王临终之时,不是要向儿子传王位,而是传授《易经》这部文化宝典。

 

    (三)“必受之以詷……女以箸受之”

 

    一些人对于这个“詷”字,也颇有纷争。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指对于《中》(即《易经》)的知识的传授,文王本应该像古代先贤一样“亲自口授”、一篇一篇地、一个卦一个卦地讲解给儿子姬发。但文王在病中,而且病得很重,且不见病情好转,没有足够的时日向儿子姬发作亲传口授,因此只能把自己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监狱中写下的关于《易经》的书简传授给姬发。这一点很重要,成为周文王羑里狱中演易,并且传授给儿子姬发的史实的证实。“詷”指的是口授,“箸”指书简、竹简。

 

    (四)“亲耕于鬲茅”

 

    上海博物馆简《子羔》载:“尧之取舜也,从诸草茅之中,与之言礼。”《战国策·赵策·冯忌请见赵王》载:“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 《子羔》、《冯忌请见赵王》句子中的“草茅”,大都认为是为了突显舜出身的低微。实际上,这些典籍中的叙述,也已经忽略了草茅在上古时期重大的文化意义。草茅,也称白茅,俗称茅草。《易经·泰卦》讲“拔茅茹以其汇”就是讲的茅草。孔子在《易传》中解释,白茅洁净,是圣洁之物,因此在祭祀典礼时用来包裹祭肉。孔子的说法也是十分错误。在上古祭祀典礼中,白茅不是包装用品,而是主祭对象,是列土封疆的象征。黄帝时期人们结束了穴居岩处的山林生活,进入平原地带,开始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在这一过程中,谁把哪一片土地上荒芜的茅草拔掉,哪一片土地就是谁开垦的,就是属于谁的。因此“列土封疆”,也称“列茅封疆”。开垦者保存第一把茅草,作为纪念,更是作为开辟者身份的证明,以致成为被祭祀对象;种植新的白茅,作为演礼的圣物。我研究易经,在易经应用中,在阴宅、阳宅置地操作中,依然使用白茅。《子羔》“尧之取舜也,从诸草茅之中,与之言礼”的原意,应是尧曾经亲自考察舜用白茅演礼,《尧典》:“帝曰‘我其试哉!’”就应该是这次用白茅演礼举动。“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鬲茅就是种植茅草的地方,是舜为了研究《中》,研究《易经》,为了演礼,亲自在鬲茅这地方种植茅草证明。

 

    (五)“辠亡害”

 

    清华简《宝训》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上甲微之父王亥曾在有易部落被杀,上甲微从河处借得《中》,向有易报仇,有易伏罪,上甲微将《中》归还于河。这件事给上甲微很大的启示,使他明白得到《中》之重要,所以他永记不忘,并且传贻子孙。子孙谨行遗训,代代研习,一直到成汤。说的是上甲微为他的父亲王亥复仇的故事。王亥与上甲微,都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等学者从《周易》、《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文献中钩稽出这段久已湮没的史迹:商人的首领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去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把王亥杀害,从而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与河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在这个故事中,周文王再次强调了“中”,上甲微把“中”传贻子孙,于是后来的成汤才得有天下。

 

    (六)“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清华简《宝训》开篇讲“隹王五十年”,“五十”这个数字,是周文王在周部落为王,有五十年的时间。“朕闻兹不旧”,意思是周文王自称知道《中》的时间还没有多久。“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周文王自称:“我得到《中》的时间还没有多久,可是自己的生命已经不能再延续下去了。”这里也说明这篇《宝训》,并不是周文王关于王位的临终遗言,而是关于周文王得到不久的《中》,是周文王要把自己得到不久的《中》传授给武王姬发。“闻兹不旧”,在时间上,与典籍中记载的周文王在羑里牢狱中“演易”的时间相一致。周文王在羑里牢狱中7个月,出狱后不久即以患病,病危时做了这个要求武王不可懈怠地继续研究《中》的交代。

 

    (七)“其有所悠矣,不及尔身受大命”

 

     《宝训》篇末“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悠矣,不及尔身,受大命。”“祗服毋懈”犹言“敬服不要懈怠”。“其有所悠矣”一句中的“悠”字,整理者说:“‘悠 ’通‘由’字。” 这是错误的理解。“悠”就是“悠”,是“悠久”意思是。“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悠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整句话是说:“你现在要敬服《中》,学习、研究《中》,不要松懈。《中》的流传已经十分悠久了,只是你不知道,你身边没有。你要接受这个大任务、大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