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道|石门村:特色村的“特色”塑造 ——回溯历史,行进未来

 mjgq 2017-01-15

走村现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2016是“奉化实验”元年。“奉化实验”是一个通过“培训-提案竞赛-试点实施”一系列过程,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地方培力计划”。11月份,“奉化实验”进入“评委走村”环节,在候选团队自发提案的基础上,在村庄现场中,评委与候选团队共议村庄发展定位,共商矛盾和困难的解决途径,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产业重构、公共空间、文化传承创新、社会关系、资本下乡等的路径选择,其间交流的智慧与诚心,弥足珍贵。——刘昭吟


石门村:特色村的“特色”塑造 ——回溯历史,行进未来

村落的历史是其地方文化得以植根的源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冲击,拥有着高度经济敏感性的村民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应对,村民外出、产业转变,以此来维持经济收入的平衡。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逐步衰退,使经济发展缺乏了地方性,村庄资源存在却不精致,不足以成为有力的发展动力,致使村庄经济不可避免的呈下滑趋势。如何使村庄的“特色”深植于其村落历史文化之中,从而获得服务村民并提升村落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乡愁经济”评委团走访具有特色资源的“石门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评委探讨过程中发现,村庄的发展不仅仅是要形成对外沟通的村庄吸引力,更要与村民日常生活和历史文脉形成良好的衔接,构成良性循环的系统,以专业者、创客和村民各群体点点滴滴的共同努力,汇聚成特色村最为强烈的“特色”。

 

1.石门印象:景·人·艺

作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竹乡石门”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竹海环绕的村庄人文自然风貌,占据村庄人口九成的毛氏族人宗族文化,以及毛竹种植、加工这一些列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古朴村景,精英名人,竹艺文化是初接触石门所获得最直观的印象。


竹海古村

石门村位于宁波十大名山的大雷山之中,环村的山体种满毛竹,山中有古道。还未入村,便能感受到“竹”与石门紧密相关的文化气息。行驶过蜿蜒的山路,进入石门村,随着地势起伏而上,虽有少许破败,但仍然十分古朴的村居建筑与绿海竹林相得益彰。石门涧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顺溪边石阶而下,溪水清澈绵延,提供村民们日常清洁用水。依山就水,石门村拥有着十数百年古宅及古桥。

竹海古村|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毛氏宗族

古朴宁静的村庄环境,地灵人杰。石门村中九成以上的村民姓毛,在此拥有悠久的家族历史。近可追溯至近代石门村的外出精英,以及民国时期与蒋氏、毛氏的渊源;远可忆及东晋时期毛氏在江浙一带的起源。

毛氏宗族历史背景所形成村庄文化的厚重感,是石门历史最鲜活的传达载体,而这一载体在村口得到了物质的具象化:水系流经梯云桥,一株古树,一座家庙。

毛书记介绍石门情况|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毛竹技艺

毛竹是石门历史上最具特色的产业,以盛产大毛筒而闻名全国,1958年被林业部授予“全国毛竹之乡生产红旗单位”称号,而村里的“竹海飞人”更是远近闻名。这一度使村民们自豪感满溢,获奖之事如今还为众人津津乐道。

同时,由于毛竹的种植生产需求,“竹海飞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留存至今。

“飞人”师傅双手抱竹,两脚一蹬,三下两下就跃上竹尖,又借竹子弹性从这棵攀到另一棵,身轻如燕,功夫了得。这不仅仅是在外行人看来的炫酷十足的表演,更有着在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削砍毛竹生长过于繁茂的竹尖,保护竹子主干不至于承压过多而变形生长,砍下的竹尖可以做扫帚,久而久之练就这一身本领。这是代际流传的文化,因植根于生产过程之中而具有更实在的意义。

竹海飞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相较于历史上的辉煌,如今毛竹仅三毛一斤,价格低廉,且村中并没有附加值高毛竹相关产业,当下还留存与竹相关的产业也仅有毛竹种植和利润较低的竹制品制作。如不改变经营方式,毛竹已无法为石门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评委走访竹加工厂|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2.团队成果:进步与问题同行,规划方法与立场的再反思

石门村以“石门外婆家”作为村庄共建的主题,通过地方资源、文创产品和现代传媒营销的共同打造,为石门村的未来塑造一个充满“乡愁”的温馨环境。

在上一阶段工作中,专业者团队在石门村进行了村民入户访谈、村民小组代表参与式讨论会等工作,将问题聚焦于村庄经济、居住环境及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等问题上,并通过与村民协商,确立工作的优先度。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是最为迫切的需求,涉及到村庄中的露天旱厕和河道污染的整治;其次,是改善村庄的公共中心,大会堂前乡情广场;远期工作将着眼于改善村庄经济收入方面,通过农家乐、民宿建设来拉动村庄经济,并进行大雷山古道的景观建设吸引旅游人群。

通过前阶段工作的整合,专业团队逐步意识到村庄问题的复杂性所在。对问题越是深入的探讨,则会发现更多相关联的问题,主要为房屋修缮资金从何而来、村中心的乡情广场开发及周边房屋产权矛盾、创客投资意向与村民意愿矛盾及后续如何对村民经营进行引导等问题上。

工作中的进步与遇到的问题使得专业团队对传统工作方法进行了反思,也意识到专业者的工作应当从技术层面扩展至社会层面,协调村庄建设中的各方力量,虽然目前并未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但其对于自身在村庄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愈发趋于全面的,规划工作者的角色应当更加贴合村庄社会群体。

对于专业者所组织的村庄工作,评委团给以了充分肯定,感叹其工作的详细度,同时也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在后续讨论中为石门村的发展提出思路。

汇报音频节选|音频来源:乡愁经济学堂


3.评委评析:由繁化简,由多变专

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原有依托于毛竹产业的文化逐渐淡出荧幕,同时近年来宁波众多乡村的支柱产业花木种植也逐步滑坡,石门村在产业、社会及村庄物质环境方面均露出疲态。与此同时民宿、旅游则又成为了喜闻乐见的村庄发展推进方式。对于石门村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评委团及特邀嘉宾给出了这样一条思路:依托历经时代变迁的自然人文资源去进行整合优化及重点强化,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将村庄问题由繁化简,以系统的思维以及切实的执行步骤应对村庄复杂的问题。

 

刘欣蓉:着眼于实际,突出与保留村庄的地方性

露天厕所怎么处理?乡情广场怎么建设?针对目前近期较为迫切的两个问题,刘老师认为,村庄应有其特性,改善工作也需要点滴做起,放缓改造节奏。

对于石门村而言,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矛盾点是露天厕所,但这也是村庄的特点,相对于城市的束缚而言,这反而是一种身体的解放。如果以过于都市化的方式改变露天厕所空间,那么将影响村民现状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露天厕所环境进行改善,可采用酵素等现代手段来消减露天厕所的气味。

在公共空间整治方面,乡情广场及其周边改造其实可以只涉及集体产权的部分,简化改造初期的矛盾,同时结合地方文化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作为整建示范点,对后期村居改建将有引导促进作用。

 

夏铸九:从空间营造到社会网络营造

石门村从竹文化、毛氏文化到村庄环境很有意境,石桥老屋,很是让夏老师感动。他觉得这和其他的村是不同的,空心化的问题不明显,毛竹种植和毛竹工艺都有可挖掘的活力,村庄的资源基础很优。尤其是“竹海飞人”,他们最“接地气”,有传人,有传承,与生产直接相关,仅仅作为表演是不够的,应具更厚重的意义,更谨慎的开发。

石门村后续的工作可关注于两方面,第一步应该关注于村庄公共空间的改善,以石门涧两岸为主,这是村民生活和游客游览必经的公共廊道,应防止其污染;第二步,是以正确的风貌评价标准修复老房子,避免破坏和不适当的改造。而后续的工作则是长远的过程,通过专业团队帮助组织形成村庄内驱活力。

总体而言,村庄共建中要注意的是,村庄社会的营造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过程,专业团队需要引导村民们将容易做的先做,在这个过程中,使地方社会自我组织与活化,并能够与外来者发生互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梁忆南:打造中国“中国毛竹第一村”,充分挖掘毛氏文化

毛竹,毛氏宗族是最值得石门村骄傲的两大特色,也是未来应该极力推广与强化的特色。

毛竹曾是石门村历史辉煌的支点,就凭着1958年毛竹上北京并获得国家林业部嘉奖的大事记,石门便可称得上是“中国毛竹第一村”。

梁书记以其丰富的专业经验,提出应将毛竹产业做出特色。毛竹根据其不同的胸径有建设中不同的用途,各地所产毛竹也以此区分特色。未来毛竹作为生态性的材料很有发展潜力,而村民也因意识到毛竹是村庄的骄傲,将毛竹作为产业的主题。

此外,村庄毛氏宗族的历史,以及外出名人也是可着力推广打造的资源,促进村庄共荣意识的形成。

 

李京生:生产-生活-生态的一体性  

什么是石门的特色?怎么去塑造石门的特色?特邀嘉宾李京生老师认为这是产业、生活与生态一体化考量之后,系统化地去梳理村庄资源才能回答的问题。

谈及生活,石门村具有良好并完整的居住风水格局,竹海环绕,石门涧穿村而过。村庄环境的整治应保存期良好的风水风貌,以水系为核心,形成公共活动空间的系统。

评委团座谈过程中,李老师特别提问了书记,为什么有从外面运送进村的毛竹? 以此展开了对于石门村毛竹产业的一番讨论。谈及生产,应对其目前售价低廉,加工产品也利润薄弱的情况,李老师提出毛竹产业需要走上一条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道路,以设计开发和示范展览来促进毛竹产业的创意转型,把产业链做全。

谈及生态,当下提倡低碳城市,毛竹作为生长快速,可持续的生态材料正是对生态问题的良好回应。如果将毛竹引入到石门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资源供给及环境改善有机联系,形成循环经济,那么将是村庄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林德福:产业转型需时间,解决问题还需挖掘背后的社会联结

就产业而言,目前村中的竹加工厂和“竹海飞人”都是很好的资源,但经营理念需要转变。对于村口的工厂而言,作为村庄的门户,应当是可参观的、环境良好的示范点。“竹海飞人”也应该是生产的一部分,参观时间点应当是生产需要的时节,而不是回应参观者需求的表演。生产是主角,参观者是客体,客体服从主体才能体现出“竹海飞人”的生活生产意义。

但产业转型是长期深入且复杂的,这不是即刻可以操作的,需要村民们观念的转变,需要一步步走。对此,专业团队有部分工作还不够。意识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并非再去找问题,也非面对问题去找解决之法。在缺乏深入挖掘的前提之下,只能运用别人的方式来试图解决问题,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不论是产业还是人文,其背后有很多的社会联系及社会网络,以此来进行资源挖掘。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一条脉络去串联问题。当看待问题的思维发生了转变,那自然而然石门村的“乡愁”就有了真正的立足点,不再只是“外婆家”;而对应的问题也将有更多的解决可能性。


4.结尾

石门“特色”乡愁的塑造,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改造,不是片面的文化展示,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转型,更多的在于乡村形成活性的自组织,从村领导到村民形成发展意识的转变,植根于地方的文化共荣,携手各方力量,探索村庄内生的发展动力。

一路走来,奉化市政府推行计划的决心与学员们积极参加学习、竞赛,令我们感动。“评委走村”期间,既有热心学员旁听,又有市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更有关注社区营造与乡建的学术、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前往观摩交流,产生多视角的思想激荡。

作为学堂组织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与热心学员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善用其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阶培训的课件改写论文发表,邀请热心学员参与整理,而初阶培训课件多为自由撰稿人担任。发布“评委走村”议程后,通过初步沟通,邀请了几位想观摩其他团队与评委交流的学员,后续又邀请了奉化规划局、旅游局的年轻科员加入到志工记者队伍。因领到任务,多了一份担当,需要更深刻理解村庄与队伍面对的问题、评委建议的核心思想,基于要报道出来,前提是理清自己的思路,传达给读者一篇基于笃定的报道,为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需要提升写作技巧等的。影像记录则要求摄影师不光用照片记录,根据自己的感受录制下一些精彩评述。组织此事,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羊吃草”。分配到每位志工记者的实际报道任务是一、两篇,鼓励大家跟随评委多走访村庄,在走村间隙召开说明会,组建微信群及时交流。因信念而相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股年轻的力量正在萌芽! ——陈艳燕


记者志工团队名单:

影像记录/滕嵩杰、许浙华

文字编辑/陈芳、柳晨硕、刘天竹、刘艳丽、彭程、孙莹、张弦、张昕欣、张艳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