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二十一论

 昵称38750385 2017-01-15

春秋战国二十一论

彭玉宇

华夏文明高峰在哪儿?近日得闲读史,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对不对,我以为中华民族的文明高峰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形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高地,高地虽有起伏,但在历时长河中也只是微波细浪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优秀分子追求在列国间合纵连横耕战建功立业者大有人在,他们在争战不止的时代掀起了滔滔巨浪。但同时也有一批学富五车知识分子,游走在列国间,建立学派鼓吹自己的学说,卓然形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他们传播自己学说主要途径竟然是论战:纠集一批有志于此的学子同好,捉对PK或车轮大战,绝对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以一方哑口无言而告终。负者心悦诚服作一大揖,胜者则一朝出名,比现余今的“网红”牛多了。不同的是,现在“网红”图的是钱,论战胜优胜者不但可以传播学说还可以开山立派,广收学生。至少可以收几条干肉做束修,更重要的是以期以传播学说后左右列国朝政,影响王朝社稷。于是许多人乐此不疲,其中墨子、荀子这样的大家也介入其中,或亲自上阵,或派弟子出马。论战主题随机而定,既有“卵有毛”一类的辩题,也有荀子“人性善”、“人性恶”以及“忠臣误国”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论题。

两千年前的辩论过程及结果大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能传诸后世并的经人整理的二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论题,也就是所谓的“二十一事”。这些论题不但在当时引起了诸子百家的广泛兴趣,影响了坊间风气,至今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被世学者不断挖掘诠释,成了中国学说史上一道奇妙的思辨风景。其思辨之精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葩。

其一,卵有毛。卵者,蛋也,名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毛之物,故而蛋有毛。

其二,鸡三足。公孙龙子在其《通变论》中举出的理由是:“鸡足(名称)一,数(鸡)足二,二而一故三。”

其三,郢有天下。郢为楚国都城,乃为天下一小部分。论家说,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是“大一”之一部,其实也就包含了整个“一”的要素,所以“郢有天下”。两千多年后的学者胡适先生解释说:“郢虽小,天下虽大,比起那无穷无尽的空间来,两者都无甚区别,故可说郢有天下。”

其四,犬可以为羊。《尹文子》圣墟说:物事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物事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与叫“璞”,周人却将没有风干的老鼠肉叫做“璞”,换言之,玉石也可以为老鼠肉。

其五,马有卵。马可以生蛋。惠施理由是:“万物毕同”(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之马与卵生之禽都是(动)物,马完全可以有蛋,或者可以蛋生。胡适先生解释说:马虽不是“卵生”,却未必不曾经过“卵生”的一种阶段。

其六,丁子有尾。丁子是青蛙的古称,理由是:青蛙幼体蝌蚪有尾巴,可见原本就有尾。故云丁子有尾。

其七,火不热。论家说:火为名,热为实,所以“火”不是热;如果“火”是热,人说“火”时便会烧坏嘴巴;说“火”而不烧嘴可见火不热也。

其八,山出口。寻常所说山口是进出山峦的通道。论家却说:此“山口”出于人口,并未真正山口;故此,“山口”非山口,山口当是山之出口,比如火山口、山泉口、回声之口,皆是“山出口”。

其九,轮不碾地。车行于地,轮子并不碾在地上。理由是:轮为全物,所碾部分乃轮之些许一点也。地为全物,被碾者乃些许一点也;碾地之轮非“轮”,被碾之地非“地”,故此轮不碾地也。

其十,目不见。公孙龙子说:暗夜之中,人目不见物;神眠之时人目亦不见物(熟视无睹),可见目之不能见物也;目以火(光线)见物,故目不见,火(光线)见物也;目以神(注意力)见物,故目不见,神(注意力)见也。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常识是,只要用手指触摸某件物事,也就知道了这件物事的情形,即“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常人以为只要看见了接触了物事,自然就知道了该物事的外观与属性,从而能够对物事命名 。论家却说,常人认知物事的方法是错误的,人及时接触了某件物事,也不能完全之道这件物事(指不至);即使为某件物事定下了名称,也不能知道它的全部(至不绝)。“指不至,至不绝”,即接触了事物不能穷尽事物,命名了事物同样不能穷尽事物。大师公孙龙子特地作《指物论》来阐发其见解。

十二,龟长于蛇。论家说,龟有大小,蛇有长短,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故云龟长于蛇也。名家大师惠施写了一篇玄奥的辨物之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礼。天与地卑,山与渊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连环可解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荀子在《赋》中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但论家偏说: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因为“方”与“圆”都是人定的名称,便有共同标尺(大同);而规、矩所画之圆之方,事实上却是千差万别(大异);是故,矩所画之方非“方”,规所画之圆为“圆”;所以说矩不能画方,规不能画圆。

十四,凿不围枘。凿者,榫眼;枘,榫头。榫头打入,榫眼自然包围了榫头,但论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榫头如榫眼,无论多么严实,都是有缝隙的;否则,榫眼何以常要楔子,所以凿不围枘也。

十五,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公孙龙子的说法是:“有影不移,说在改为。”意即:鸟影不动。飞鸟与影子总在某一点上,新鸟影不断生成,旧鸟影不断消失,此谓之影动之错觉也。

十六,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射出的箭头在飞,论家却说,疾飞的箭头既不动(不行)也不停(不止),每一瞬间既在某点又不在某点,在某点便是“不行”,不在某点便是“不止”,故云飞矢不行不止。而稍早的古希腊学者芝诺在遥远的爱琴海提出的“飞矢不动”说与之几乎如出一辙,他说:飞矢既在又不在,即一支射出的箭在飞,在一定时间内经过许多点,每一瞬间都停留在某一点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所以说飞箭是不动的。

十七,狗非犬。论家说狗不是犬。典出周典籍《尔雅·释畜》云“犬未成豪曰狗”即犬没有长大时叫做狗。公孙龙子由此推理:二名必有二物,狗即“狗”,犬即“犬”;狗不是犬,犬亦不是狗;非大小之别也,物事之别也。

十八,黄马骊牛三。骊牛者,纯黑色牛也。常人看一匹黄马与一头黄牛,显然是两种物品。论家却说一匹黄马与一头黑牛是三件物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黄马一,黑牛一,“黄马黑牛”名称一,故谓之黄马黑牛三。

十九,白狗黑。论家说白狗可以是黑狗。理由是:狗身有白曰白狗,狗身有黑曰黑狗;金白毛狗生黑眼睛,同为狗身之物,故白狗也是黑狗。墨子为了批驳此论而先解此论,在《小取》片中说“马之目眇,谓之马眇(瞎马);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牛之毛黄,谓之牛黄;牛毛之众,而不谓之牛众。据此推论:狗目瞎可叫做瞎狗,狗目黑自然可以叫做黑狗也。

二十,孤驹未尝有母。无母之儿为孤儿,无母之驹为孤驹。然无论孤儿孤驹,都是曾经有过母亲的。论家却说,孤驹从来没有过母亲。理由是,“孤驹”,物名也,母死谓“孤驹”,母未死不谓“孤驹”,一开始便没有母亲,所以孤驹从来没有母亲。

二十一,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根木杖用刀拦腰砍断,每日丛中一半一半砍去,砍几日也就砍完了。论家却说,即或一尺长的木杖,每日取一半,万世也砍不完。理由是:无无穷尽,一尺之椎本身有尽,然不断分割(取),便成无尽也。

上述立论、辩论成了后世各种辩论方法的源头,现代哲学考试亦常常用来作为案例。想想十分有趣,故而录之。一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