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出大事了:卦符画法
一
我们先来看看《兑》卦爻辞的意义。
初九:和兑,吉。《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和,即和鸣。在鸟类,为鸟儿母子相互和鸣的鸟叫声。在人类,则为母子之间的欢愉之情,或少男少女之间的和悦、叮咛、和唱。《兑》卦初爻,讲母鸟要外出捕食,安慰幼鸟好好在巢中等待。故占曰“吉”。《象》辞讲“和兑之吉,行未疑也”,母鸟要出去为幼鸟捕食了,刚刚分开处于等待食物的雏鸟,不怀疑母鸟是捕食去了。
九二:孚兑,吉。悔亡。《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孚,作“信”字讲,指信心。“孚”通“俘”。《说文》:“俘,军所获也。”谓军事上的俘获。这里的俘获指的是捕获,指的是母鸟出去野外捕获食物。为什么爻辞既说“吉”,又说“悔亡”?有没有矛盾?没有。“吉”是说初期幼鸟坚信母鸟会捕获食物回来,“悔亡”是说发生了母鸟在野外捕获食物迟迟未归现象,发生过先前被捕获的食物曾经又逃脱或丢失过。这也是母鸟归来后向雏鸟解释它为什么归来晚了的原因。先是相信,后世怀疑,所以先“吉”后“悔亡”。雏鸟后悔不应该让母鸟出去。《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讲雏鸟初期坚信母鸟在野外会捕到食物。
六三:来兑,凶。《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母鸟衔着食物回来了,鸟巢中的雏鸟急着要吃到食物,便忘记危险而“来兑”,还没有长出翅膀还不会飞翔的鸟儿试图飞出鸟巢迎向母亲去抓取母鸟口中的食物,这当然是极其危险的情形,故爻辞为“凶”。《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雏鸟在喜悦兴奋中试图离开鸟巢,离开自己幼小的力量只能守在鸟巢中的位置。此为“位不当”。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商兑”,帛书《易经》中作“章夺”。《汉书·律历志上》:“商之为言章也。”《风俗通·声音》引刘歆《钟律书》:“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是“商”、“章”二字意义相通。“物成熟可章度”的意义是食物已经成熟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食用了?商,有夺取、抢夺之意。“商兑”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巢中雏鸟抢吃、硬性吞咽食物,母鸟怕噎着幼鸟,一次次把食物从幼鸟口中夺出的情景。雏鸟这种抢食食物的焦躁急迫心情,谓之“未宁”。介,《一切经音义十五》引《易》刘瓛注:“介,微也。”《释文》:“介,微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微、纤,皆指向雏鸟细嫩的羽毛。“介疾”的“疾”,指的不是身体内部疾病,指羽毛上有毛病、有问题。指雏鸟为一时吃到食物,弄怀自己羽毛的情景。《列子·杨朱》:“无介然之虑者……”即指皮毛性、表层性、细微处的忧虑。《易经·豫》卦中六二爻“介于石”,讲的也是鸟类的羽毛被岩石所伤害。雏鸟于巢中等待,终于看到母鸟衔着食物归来了,故爻辞为吉。《象》辞中的“有庆”,与爻辞“有喜”,都是得到食物时的喜庆。
九五:孚于剥,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剥,古地名,上古时期方国名称,与《易经·谦》卦六四爻“无不利,撝谦”中的撝国相邻,都为山林部落。剥,通僕。今本《周易》中的《剥》卦,在帛书《周易》中作“僕”卦。剥国,即濮国,《大戴礼记·帝系》有“昌濮氏”,《汉书·古今人表》有“昌僕氏”,《史记·五帝本纪》作“昌僕”。僕、濮古通用。剥国最初位于太行山一带山林之中,后由山林迁居于原野上濮水河畔,地在今濮阳。这个方国,周初还存在,《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周初后又迁徙流播于西南,又至江汉以南,称百濮。《左传·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以舟师伐濮。”后濮为楚所灭。“孚于剥”,即言母鸟野外捕食的地方在剥这个方国的山林之地,并且曾经遇到过危险,《彖》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指的就是母鸟野外捕食时遇到过死亡危险,也是母鸟野外捕食迟迟未归的原因,也是母鸟在野外丢失第一次捕获的食物,需要重新去捕获食物的原因。故爻辞曰“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遇到死亡的危险而躲过劫难的母鸟,是因为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上的林木对母鸟起到了保护作用。
上六:引兑。《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引,引导、开导。雏鸟成长得很快,需要加大食物量,母鸟也就需要加大野外捕食量,雏鸟又希望母鸟时刻不离开自己身边。这就需要母鸟给幼鸟做工作,进行开导、引导诸如多进食才能赶快成长为自由飞翔的大鸟之类。“引兑”,这里指母鸟一边鸣叫着一边在巢外做出上下翻飞的动作示范教育。《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说幼鸟还没有到完全可以理解、接受母鸟所引导、开导的内容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一下,《兑》卦六个爻,在爻辞内涵意义上,呈现给我们的一种逻辑关系是:初九爻的“和兑”对应的是上六爻的“引兑”,九二爻的“孚兑,吉。悔亡”对应的是九五爻的“孚于剥,有厉”,六三爻的“来兑,凶”对应的是九四爻的“商兑,未宁,介疾,有喜”。在爻辞时序意义上,呈现给我们的一种逻辑关系是:初九爻“和兑”发生时间对应的是上六爻“引兑”的发生时间,九二爻“孚兑,吉。悔亡”的发生时间对应的是九五爻“孚于剥,有厉”的发生时间,六三爻“来兑,凶”的发生时间对应的是九四爻“商兑,未宁,介疾,有喜”的发生时间。并且初九爻和上六爻的发生时间是事件的初始,九二爻和九五爻的发生时间是事件中期,六三爻和九四爻的发生时间是事件的“此时”,事件的当下。
我们再来看《中孚》卦爻辞意义。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说文》:“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於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段玉裁注:“吴,古文虞。”又说“毛传曰,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哀十四年左传服虔注云:视明礼修而麟至,思睿信立白虎扰。”“思睿信立白虎扰”,意思是白虎这种吉祥物遇到讲诚信的时代就会到来。《中孚》卦是讲诚信的一个卦,初九爻“虞”字便应作“驺虞”解。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驺虞,白虎黑文,一种尾巴比身子还长的白虎。这里的“虞”,描述的正是西王母及其部落,也即“小娲”部落。
“有它不燕”,讲西王母这个部落具有居处安静的特性,有外出为“有部落”从事巫术活动时,这种宁静的处境才会被打破。
《中孚》卦上卦为巽卦,为长女。巽为风,指女娲风姓。女娲在世,称“大娲”,即《周易·大过》卦记述的女娲部落;《中孚》卦下卦为兑卦,为少女,在这里指向女娲的后代,指西王母部落,称“小娲”,即《周易·小过》卦记述的西王母部落。大娲处泽,小娲处山。大娲所处之泽,即雷泽东部的虞泽。“吴,古文虞。”虞泽即吴泽。
初九爻讲西王母这个部落是一个静谧安详的能够带给人们吉祥的部落,这个部落唯一不能够安静的时候,是“有部落”中的信奉者请求外出为其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
传统把“虞”字作“安虞”解,认为与“有它不燕”的“燕”字意义相同,都是“安”的意思。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中孚》卦九二爻保留的是《周易》演易之初对鸟类的原始观察记录。要注意的是,在幽阴处鸣叫的鹤是在巢穴之外的远处,相和的“子鹤”是在九二爻巢穴之内。这是外出采食的鹤远远地以鸣叫声告诉巢穴中的幼鹤即将收获归来。即便这是幼鹤心中的期待,幼鹤并不因此就能够步出鹤巢之外。
孔子在《系辞传》中解释了“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孔子是把在巢幼鹤当做了鹤之长者,把在远处的长鹤当做了需要喂食的幼鹤。孔颖达曰:“鸣鹤在幽阴之处,虽在幽阴而鸣,其子则在远而和之,以其同类相感召故也。”孔颖达同样对内外卦都没有搞清楚。
九二爻讲西王母“小娲”与女娲“大娲”之间的关系,讲西王母“小娲”由女娲“大娲”亲身呵护关照成长。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这句爻辞应该这样理解:“得敌,或鼓或罢”,是一重意思。“得敌,或泣或歌”是一重意思。前一个遇到敌手的,是黄帝与蚩尤之战中的黄帝。“或鼓或罢”,讲西王母部落帮助黄帝以夔皮制鼓,以虎豹熊罴为兵。后一个遇到敌手的,是西王母部落遭遇上甲微为父亲王亥复仇时的被毁灭,刀枪剑戟之下,女巫们只能是“或泣或歌”。
《周易·中孚》卦下卦《兑》卦,初爻讲西王母部落的特征,二爻讲西王母部落与女娲的关系,三爻讲西王母部落曾经有过协助黄帝战胜蚩尤的功绩和最终被上甲微所消灭。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月几望”,在《周易》中共有三处。《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中孚》九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三处“月几望”都指“不周山”,《小畜》只用“月几望”,《归妹》也只用“月几望”,只有《中孚》,在“月几望”后又有“马匹亡”,是强调《中孚》卦中的“不周山”,才是“不周山”所在地。
《困学纪闻》:“《小畜》上九,月几望则凶,阴亢阳也。《归妹》六五,月几望则吉,阴应阳也。《中孚》六四,月几望则无咎,阴从阳也。”真实意义是:《归妹》卦讲伏羲外出演易初期还时常回到后来称作“不周山”的地方,《小畜》卦讲伏羲独自追赶鸿雁去了,最终没有回到后来称作“不周山”的地方,《中孚》卦在上卦初爻首先讲“不周山”这个地方是风姓女娲所在的地方。
传统解释“月几望,马匹亡”,月之将圆,就会失去马匹。古人为找出为什么月之将圆就会失去马匹,费尽两千年功力,结果只能是胡乱猜测。“马匹亡”,隐含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挛,《说文》:“牵系也,从手[糸言糸]声。”《广雅》:“挛,拲也。”共手,联手,携手。
九五爻讲伏羲与女娲两手相牵、两心相系关系。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典故,出自《周易》爻辞。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因此后世解释“翰音”为鸡鸣。《周易集解纂疏》:“翰,高也……鸡鸣必振其羽,故有翰音之象。夫豚鱼知风,鹤知夜半,鸡知旦,皆物之有信者……然鸡能鸣不能上飞,叫旦虽不失时,欲使羽翰之音登闻于天,岂能久乎?”刘沅:“鹤鸣子和,则一体同德以抒其诚;翰音登天,则无实虚声以博其誉,故得失不同也。”
“翰”字在经文中还有一处,即“白馬翰如”,如果“翰”为“鸡”,那么“白馬翰如”的“翰”怎么解?不至于解释成“马跑得像鸡一样”?
上九爻实际上是讲,伏羲再也没有归来,女娲登上最高的山峰极顶,遥望远方,发出凄厉的呼唤,并且再也不曾离开山峰极顶一步。以致女娲后裔西王母,就把自己的部落建立在高山之巅,后世典籍所称的昆仑之巅,俗称的“九重天”之上,或许就是为了女娲永远的期盼。此谓“中孚”在心灵上,信守一个永远的承诺!
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中孚》卦六个爻,在爻辞内涵意义上呈现给我们的逻辑关系同样是:初九爻的“有它不燕”对应上九爻的“翰音登于天,贞凶”,九二爻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对应九五爻的“有孚挛如”,六三爻的“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对应六四爻的“月几望,马匹亡”。在爻辞时序意义上,呈现给我们的一种逻辑关系是:初九爻“有它不燕”发生时间的“初始属性”对应的是上九爻“翰音登于天,贞凶”发生时间的“初始属性”,九二爻“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发生时间的“中期属性”对应的是九五爻“有孚挛如”发生时间的“中期属性”,六三爻“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发生时间的“此时属性”对应的是六四爻“月几望,马匹亡”发生时间的“此时属性”。
二
对于《兑》、《中孚》两卦,我们关注其爻与爻之间的意义逻辑与时序逻辑上的对应关系。其框架结构,显示的是第四爻与第五爻的对接关系。那么,在框架形式上则形成:下卦初爻对应上卦上爻,下卦中爻对应上卦中爻,下卦上爻对应上卦下爻。如果我们只是将《周易》六十四卦以“下卦”、“上卦”相称,可能会遮蔽我们对于其逻辑关系的更深入的认知。我们知道,《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还有一种叫法,就是称之为“内卦”、“外卦”。《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下卦称之为“内卦”,上卦称之为“外卦”。当我们以“内卦”、“外卦”来认识易卦的时候,通过《兑》卦和《中孚》卦我们发现,卦的内外特征极其明显。《兑》这个卦,内卦讲巢中幼鸟在巢中,外卦讲母鸟在野外。内外卦的关系则是内卦由内至于外,外卦由外至于内。《中孚》这个卦,内卦讲西王母“小娲”部落守在自己山顶上的居住地,外卦讲这个山顶居住地是由女娲这个“大娲”由他处来到这里之后所建立。内外卦的关系同样是内卦由内至于外,外卦由外至于内。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周易》六十四卦的其他卦,会发现《周易》的六十四卦具有的“内”、“外”特征是普遍性的。其内外卦关系上的内卦由内至于外,外卦由外至于内也是普遍性的。《周易》六十四卦的任何一卦内卦与外卦的对应规律的普遍性都是:内卦初爻对应外卦上爻,内卦中爻对应外卦中爻,内卦上爻对应外卦下爻。不是传统认为的内卦初爻对应外卦下爻,内卦中爻是怎么对应都是对应于外卦中爻,不是传统认为的内卦上爻对应外卦上爻。
发现了问题,就继续下去,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传统“规定性”地认为内卦初爻必须对应外卦初爻,内卦二爻必须对应外卦二爻,内卦三爻必须对应外卦三爻的话,那么,在外卦中,外卦的上爻才应该是初爻,外卦的中爻即是二爻,外卦的下爻才应该是三爻。即《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卦符的画法,下卦是由下向上画,上卦则应该是由上向下画。以内卦、外卦称之即是:《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卦符的画法,内卦是由内向外画,外卦则是由外向内画。《兑》卦、《中孚》卦卦符画法图示则是:
《兑》卦卦符,竟然不再是简单重叠的两个《兑》卦卦符。下面一个《兑》卦卦符不变,还是“兑上缺”,上面的《兑》卦卦符由上向下画初爻、二爻、三爻后,成了原来“巽下断”的《巽》卦卦符。整个六爻的《兑》卦成了原来的《中孚》卦。相反,六爻的《中孚》卦符,成了原来重《兑》卦。然而,这或许才是真实的《兑》卦卦符和《中孚》卦卦符。
不是传统“不讲道理”的“规定性”的“六爻卦卦符的画法是由下而上挨着画”。
《兑》卦卦符与《中孚》卦卦符变了,以此为例,将是《周易》六十四卦卦符全部发生变化。我们列出八重卦爻位的变化:

《乾》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是二爻,四爻是三爻。不要以为《乾》卦的六个爻反正都是阳爻,用传统画法也可以。要注意的是观念上的改变与形成。
《兑》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成为二爻,四爻成为三爻。成卦后的《兑》卦卦符类似传统《中孚》卦卦符。
《离》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要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是二爻,四爻是三爻。成卦后的《离》卦看上去与传统《离》卦一样,但上卦爻位已经发生变化。
《震》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成为二爻,四爻成为三爻。成卦后的《震》卦卦符类似传统《颐》卦卦符。
《巽》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成为二爻,四爻成为三爻。成卦后的《巽》卦卦符类似传统《大过》卦卦符。
《坎》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要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是二爻,四爻是三爻。成卦后的《坎》卦看上去与传统《坎》卦一样,但上卦爻位发生了变化。
《艮》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成为二爻,四爻成为三爻。成卦后的《艮》卦卦符类似传统《小过》卦卦符。
《坤》卦下卦不变:初爻还是初爻,二爻还是二爻,三爻还是三爻。上卦要变一下:上卦从上往下画。上爻是初爻,五爻是二爻,四爻是三爻。不要以为《坤》卦的六个爻反正都是阴爻,用传统画法也可以。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周易道术应用者,如果不按照规矩成符,那么鬼神不佑。
《周易》八个重卦卦符全变。六十四卦卦符也全变。《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方图卦符全变,圆图卦符也全变。
爻位变了,一些爻的阴阳性质变了,《困学纪闻》之类所讲“《小畜》上九,月几望则凶,阴亢阳也。《归妹》六五,月几望则吉,阴应阳也。《中孚》六四,月几望则无咎,阴从阳也”……凡是类似的传统的成百上千的《周易》注解,都成了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在这一刻一起轰然倒塌。
邵雍推演的八卦生成六十四卦图,还成立不?
关于六爻课。六爻课画卦的方法要变,爻位配干支要变,装世应方法也跟着变。
倒是推演今本《周易》卦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的人们,比如《蒙》卦卦符变后成了《解》卦,更符合了“非覆即变”。就是说我们的整个易学史上的圣人贤人大儒们,连卦符都不认?,
传统“规定性”的“六爻卦卦符画法由下而上挨着画”的方法,属于一去不复返方法。就是说,古人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内卦”、“外卦”的真意。而是只剩下了一个称名的名堂。《周易》的“来去往复”、“返还之道”,可能被古人给忽略了。应该是这样的。实际上在我之前,孔子之后,古人就不懂《周易》中大雁候鸟迁徙秋去春来的“往还”,是我们给翻出来的这个往还主题与仰观俯察真相。伏羲、女娲演易,其原初,讲述对候鸟鸟类的观察部分,内外之分,有巢内哺育与野外觅食之内外,有栖息地为内,迁徙远方为外;记述伏羲、女娲生活,内外之分,女娲守在家中为内,伏羲野外观察、记录、研究周易八卦为外。就是说,对于《周易》六十四卦称之为“上下卦”只是属于称名上的方便,他的名实相副的更准确的称名,就应该是“内卦”与“外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