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是陶还是瓷?

 自华居 2017-01-15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的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土是粘土所制,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得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度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发出铿锵的金属声。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可以认为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及成品可归属为瓷器。


 

部分人认为属于陶器的主要是以陶胎部分(建盏的胎含铁量很好,在还原气氛下显黑色,俗称铁胎)来争论。



然而作为恢复建窑技艺的专家、遇林窑业技术总工程师、复旦大学刘唐慎教授认为建盏从某些特征来说,其实是界于陶和瓷之间的一种——炻(shi2)器,主要是通过吸水率来判断,瓷的一个特点是极低的吸水率(现代白瓷的吸水率小于0.5%),建盏的吸水率小于或等于5%,因此按照陶瓷标准更接近炻器。


刘教授还认为目前对于建盏属于陶或瓷仍然存在争议,根据不同的方面建盏分别有陶、瓷、炻的特征,现在较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属于黑瓷类,主要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釉面,建盏是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烧制方法,建盏盏内施满釉,外壁施半釉(即施釉不及圈足),是因为采用沿口正烧法,沿口正烧法是为了适应还原气氛的需要,同时如果施全釉在匣钵中会沾底,匣钵与盏不能分离。目前建盏烧成温度都在1300度以上,对它的底(无釉部分)滴上一滴水,没一点吸水的迹象,说明已经瓷化得很好了。


    

第三,微观结构,陶与瓷在外观与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 3种组分组成,但粗细、致密程度和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粘土质原料,加工比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一般为1000℃左右,致密度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瓷器的发展都是就地取材。建盏以当地含铁量很高的釉料,同时建盏的釉料又属于石灰釉的一种(铁钙系结晶釉)。判断瓷器很重要的标准是二氧化硅含量比。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1:1,也不会大于3:1。


第四,烧制难度,建盏的烧制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可以说建盏是最难烧制的单色瓷器,成品率非常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