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河洛地区作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与很多区域文化类似,河洛文化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历史变迁。围绕河洛文化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河洛”概念非静止不变 河洛文化现象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河洛文化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为学术界所关注。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国楼向记者介绍,“河洛”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铜器铭文中。而将“河洛”连称作为地域概念,当始于西汉时期。他认为,“河洛”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并非是静止不变的。 安国楼认为,就狭义而言,河洛文化初指河洛地区产生的文化。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作为发生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使河洛文化呈现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特点。在河南科技大学教授薛瑞泽看来,河洛文化作为众多地域文化中发育最早的其中之一,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锤炼,形成了传统性、开放性、持久性等特点。 薛瑞泽认为,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基干,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特殊的位置及作用。从先秦时期开始,河洛地区便成为建都的首选之地。深厚的文化积累与长期的建都历史,使河洛地区的人们自古就很注重文化的传统性。 经济基础支撑文化发展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千百年来,河洛文化一直延续不断,前后相接,形成一个连绵不绝的文化发展系列。在受访学者看来,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且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影响深远。 “河洛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地域文化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与产生于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密不可分。”在安国楼看来,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是其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证实了河洛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源头,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安国楼认为,若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这里都处在中国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安国楼说,《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河洛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此后,从汉代到唐宋时期,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的光辉和活力。 河洛文化缘何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薛瑞泽表示,洛阳长期以来被视为“天下之中”。河洛地区位于“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这里成为各类文化交融汇聚的焦点。此外,自先秦以来直到宋代,河洛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经济领先位置,河洛地区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有畅通便利的漕运和仓储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更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说,河洛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河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洛文化创新不可急功近利 河洛文化在宋代开始走向衰落。薛瑞泽告诉记者,无论从文学创作或是思想领域,宋室南迁后,河洛文化辉煌难以再现,中国学术文化中心南移,南方逐渐成为文化发展重镇。虽然明清以后有个别文化现象与河洛文化密不可分,但总体呈现衰落趋势。 河洛文化缘何在宋代走向衰微?薛瑞泽分析道,首先,宋代以后,随着河洛文化的核心城市洛阳、开封都城地位相继失去,河洛文化的优越地位也随之丧失。其次,就河洛文化本身来看,随着宋室南渡,河洛地区的民众大批南迁,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士人南迁,造成原来支撑的文化盛况迅速衰落。再次,南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迁,河洛地区在经济上失去了全国经济的中心地位,下降为地方的经济中心,原来支撑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从而使河洛地区逐渐在文化上失去中心地位,河洛文化从此走向式微。 薛瑞泽提到,这种衰落是相对的,是与汉唐盛世相比而言的,这一时期河洛文化仍然处在缓慢发展时期,故他称之为转型时期。 在地域文化日渐受到重视的今天,关于河洛文化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薛瑞泽建议,对河洛文化的创新不可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能希望一有投入马上产出。河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应当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使河洛文化能渐进发展。 此外,应当积极开展河洛文化研究,不仅要从国家层面加以考量,与河洛文化有关的地区也应对河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研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课题立项、对外学术交流以及学术成果宣传等方面加以关注,促使河洛文化在新的环境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