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国刚 出版:中华书局 文丨左页 我以前买过一套《资治通鉴》,上中下三册,团结出版社,字特别小。我记得是在我们村附近的集市上买的。刚刚又拿起来翻了一下,扉页上写着“购于2006年”。 这套书我特别珍惜,都没怎么看。也许某一年的夏天,我翻过它,也有可能是冬天。它也可怜,跟着我东奔西跑、颠沛流离,从老家到南昌,从南昌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北京,将来还有可能从北京带回老家。大部分时候,它被我搁在书架上,灰尘落在它脸上,我偶尔帮它擦一擦。现在,它年老色衰的样子,让我心疼。 读古代史,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很焦虑的事情。 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古代史知识能多一点,比如我很希望知道商鞅是怎么死的、唐玄宋是怎么堕落的,赵飞燕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美人等等。 因为这些知识多知道一点,跟人餐桌上聊天的时候,如果能拿出来说说,那感觉挺带劲的,头上好像立马能长出三个光环。相反,如果一帮人聚在一块吃饭聊天,当别人都知道海昏侯刘贺和霍光的那段历史,而唯我不知道的时候,那感觉真难受啊,羞愧、自卑,无地自容。即使在那帮人里头,只有我知道马蓉出轨的故事,也无济于事。因为古史本身就自带光环,那些老皇帝、嫩皇帝、皇后、皇太后、大将军的八卦,天然就比明星八卦要高级那么一点点。 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穿越种种障碍,捧着几大本发黄的老书,一段一段那么啃,如果仅仅是为了拿上餐桌当个谈资,实在没劲。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我读古史,是为了得到更多经世致用的智慧,可不是为了找点谈资啊。但老实讲,我猜大部分人读到吕不韦帮异人上位的故事时,基本都读不出什么经世致用的大道理,能从中悟出点做生意的小妙招,就不错了。 另外,中国的古代历史充斥着大量的宫廷斗争。这些人斗来斗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他们也不是最聪明的人。研究这样的家庭斗争,真能增加智慧吗?我很怀疑。即使是最有名的大部头史学著作,也可能充斥着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没什帮助的信息,至少对那些非历史专业的读者而言,意义不大。 基于以上的焦虑,所以我还挺愿意去阅读同时代人“转译”的古代历史。我觉得这些作者就是帮我们挡焦虑的人啊。一方面,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帮我们转述古代历史,读起来不累。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是在帮我们筛选信息,什么信息有益什么信息无效,他们比我们更知道鉴别,所以是在为我们节省时间。 好多人对此有疑虑,觉得还是自己啃大部头的古史著作比较放心。自己有能力阅读、鉴别和理解大部头的古代史学著作,当然很好。但在我看来,“转译”工作同样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我们这一周阅读的这本《<自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算是我看到的“转译”著作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现在市面上为了满足像我这样的读者的需求,这类著作已经不少。正如大家所担心的那样,也确实出现了很多不靠谱的著作。但我觉得这本《<自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却值得一读,甚至值得珍藏。 我之所以这么卖命推荐它,不是说作者的观点有多么新奇或与众不同,恰恰相反,是我觉得作者在解读历史的时候,克服了此类著作经常会出现的毛病。相对而言,这书还比较克制或质朴,没那么“油”,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不浮夸不张牙舞爪,更不会无厘头、厚黑学。 这可能和作者的身份有关系。作者张国刚老师是清华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历史学研究者。这本著作实际上是他面向非历史专业读者的一个讲课稿。除了这本通俗一点的著作外,他的其他著作都是非常专精的历史学研究,比如,《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等。 作者专业的学术背景保证了这书的品质。你也能感觉出作者写作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毕竟深受的学养摆在那。 那么,读这本著作,我们到底能得到什么呢?老实说,我还真没法用一两句话去概括。这书从资治通鉴里选取了大量的故事和人物, 一共组成了20讲,每一讲,每一个故事,给人的启迪都不同一样。我觉得不同的人可能都能从中得到一点点自己想要的吧,就看你怎么读了。 1)这书可以帮你轻松愉快地领略下《资治通鉴》的风采。这本讲稿并不是完整地讲述《资治通鉴》,但如果想在完整阅读《资治通鉴》之前,先尝尝鲜,那这书挺合适的。或者实在没能力阅读大部头的古史著作,它也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入门著作。 2)学习怎么当领导。《资治通鉴》原本就是“奉敕”编撰的,某种程度上就是写给治国理政之人当参考的。张国刚老师从中抽出的大量故事,讲述的也正是领导者如何用人、如何树立权威、如何采纳下属意见这样的故事。不一样的领导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屌丝刘邦遇到的是怎么树立权威的问题,外戚王莽作为领导,套路玩太深,唯独少了一点点真诚,富二代曹丕则需要更大点的格局。 3)不当领导的人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与领导相处。韩信、吕不韦、霍光的故事,其实都是在教我们如何与领导相处。“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啊。当下属的,除了要工作积极,时时低调不贪功,有时候还真有必要向萧何一样学点“自黑术”呢。刘邦到远方去征战,怕太得人心的萧何留在老巢起异心。萧何为表决心,竟然通过贪污自黑。萧何高调贪污的意思是:咱没有大野心,也就喜欢这点蝇头小利,你老就对我放一百个心吧。果然,“上大悦”。 4)不当领导也没有被谁领导的人,其实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我读田子方和魏击的那段故事时,我就没有往领导应该有什么样的格局方面想,而是在想一个人如何与别人礼貌相处。田子方作为下属,对领导的公子那么傲慢真的好吗?太子魏击向他行礼,他不还礼扬长而去。太子牢骚一句,他下车把人教训一通。我在想,好在他幸运地遇到了大度的魏氏父子,换作是爱记仇的曹丕,他可能就要遭殃了。实际上,礼貌这种东西,就像叔本华所言,只是流通的伪币,不需要什么成本,为何不用呢?换个礼,相安无事,不是更好? 看起来这书好像真的无所不能啊。老实说,我还真怕我的总结不能准确传达这书真正有趣之万一。人们说读史可以明智,其实我觉得有时候阅读历史,能获得一点点愉悦也不错,不一定就非要从中得到什么智慧。 张国刚老师说,读历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话说得真好。张国刚老师就是那个讲解棋谱残局的解说员啊。 一起阅读吧 一周一本书。每本书,三到四次内容分享,一次延展解读。为你涨姿势,陪伴你成长。 读书群群主: 南瓜 头条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