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节,大洋彼岸。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海宁同乡会上,高朋满座,人才济济。有一位年轻的女博士——美国加州电子通讯芯片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这些高科技人才都称她为女中豪杰。她,就是来自海宁斜桥小镇上的孙勤芳。 孙勤芳到美国已13个年头了。 春节,又是一年的春节到了,现年37岁的孙勤芳已经连续3年没有回海宁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多么的遥远,又多么的亲切。打开电脑,给父亲发个邮件,祝福早已满头银发的父亲身体健康,祝福89岁仍然耳聪目明满脸慈祥的奶奶健康长寿。几乎没时间聊天,忙,充实,是现在孙勤芳地工作、生活的主要特征。 忙工作。“做梦都在想问题如何解决。”孙勤芳是高级工程师,是整个公司技术攻关的组织领导者,她属下的研究组最近又增添了十几个研究人员,要带好他们,工作就更忙了。 要经常到美国以外的分公司出差,到韩国、芬兰……走访通讯客户,了解、掌握客户的质量信息,解决技术疑难问题,一去最少是一个星期。 开视频会议,召集公司、分公司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开会,由于分公司涉及时差问题,要通过网络及时贯彻研究组的最新技术精神,又要精心设计、策划,更要合理安排时间。 忙小孩。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5岁。大的读小学一年级,小的读幼儿园。上午8点钟,孙勤芳送他们去读书,下午1时去接他们放学,还要转送两个孩子去别的学校学中文。晚上接回,孙勤芳经常用中文跟孩子交流,中文是中国人文化的根啊! 吃的也是中国菜,买菜去中国超市,回来自己下厨房烧菜。丈夫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另一家公司从事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一家人吃晚饭要到晚上八九点钟。孙勤芳想父亲、想奶奶了,一个星期也只能和老爸在网上聊一次…… 星期天,主要是搞卫生,和丈夫、两个孩子在一起。其他节假日,有空闲的话是与海宁的同乡、清华的同学聚会,谁轮到作东就准备主食,其他来参加聚会的同乡、同学带上两份烧好的菜。叙乡情,叙友情,其乐融融。 曾有幸展读孙勤芳来自美国的部分家信,从其平静的字里行间,仿佛读出了一个身在异国的洛溪才女催人奋进的激情,仿佛耳闻其追赶时代的急促的脚步声。不禁为之动容。 灵动的洛溪水,孕育了一位杰出的江南才女 想当年,这位来自江南水乡小镇斜桥的才女,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让异国的导师和同学折服。 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于1996年9月去美国深造算起,不到一年半,她就奇迹般地取得了在美国一般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取得的硕士学位。200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生导师考克斯,两鬓斑白,有着30多年教龄,他这样评价:“我教过的所有学生当中,孙勤芳是最优秀的。能教到这样的学生是我最大的幸运。” 翻开清华大学的校刊,看到这样一段话:“掌声。悦耳的音乐声。王大中校长将一张大红证书授予了她。那是我校学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她是谁?孙勤芳。” 回首孙勤芳的学生时代,一摞摞荣誉证书,见证她光辉的学业历程。 在斜桥就读小学和初中,她当了9年班长。在嘉兴一中,她连续6个学期考试总分名列年级第一。1993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清华电子系91级第一位女生党员。曾当选清华大学第31届学生会主席。在清华,孙勤芳各学期成绩都在93分以上,历年总评都是全年级的第一名。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美国的明星级大学,学生人数达13300人,其中海外生比例仅为3%。每年有1400名海外生报考,只有120人左右获录取,还有300名海外生以转校生身份报考,仅20多人获录取,录取率分别为8.5%和7%至8%;奖助学金方面,每年也只能提供少量给予海外生,通常不超过40个名额。孙勤芳不仅一举通过考试进入斯坦福大学留学深造,而且在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学期享受到了该校全额奖学金。她每学期至少选择3门课,考试成绩门门优异,直令异国的同学望尘莫及…… “我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以求进步” 孙勤芳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小学毕业。但她的外公姚纪香是黄埔军校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去年3月以95岁的高龄仙逝。 洛塘河畔,斜桥镇东街有一幢傍河的二层小木楼,曾是孙勤芳生活的老家。 枕水而居,孙勤芳的童年是在天真欢快中度过的。屋檐下,便是那终日潺潺东流的洛溪水。屋后是青青的石板街,是熙熙攘攘的不断穿梭的小生意人及市民。推开板窗,倚着窗台看往来的船只在自己的面前穿梭,聆听着浪花拍击墙根发出的声响,是她儿时的一件乐事。 谈起孙女,今年89岁的奶奶有说不出的高兴,勤芳还只3岁时,就特喜欢识字……在家里时,勤芳清早从不懒床,晚上自习总是要催她几遍才就寝;星期天从不出去看电影;家务抢着做,见缝插针做作业;夏天的晚上,点上蚊香手摇蒲扇看书,汗流浃背;冬天的夜晚,用棉絮片裹住膝盖学习,真叫人心疼。 她的初中同学说,勤芳的学习进度总是比别人快,我们刚读完初二年级,她却早已啃完了初三年级的课本。 清华大学的老师说,成绩的背后,是她一点一滴、一分一秒踏实、高效的学习。她的课堂笔记工整、清楚,作业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往往是同学们学习中的“标准答案”和“参考书”…… 她不是奇人,考试偶尔也会有答题失误,每遇此,她总是冷静地从中寻找原因,分析原因,她说:“只要自己努力,总会取得好成绩的。” 孙勤芳还曾这样说:“我要在思想上渴求真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注意个人修养的提高,从每件琐碎的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品格,不断地自我反省以求进步。” 远隔重洋,对家乡的感情依然很深 去年,她看到了海宁市政协编撰的《超越优异的人生故事——海宁学子域外风采录》这本书,非常激动,这本书有撰写她的文章,还有她认识的几位同学、同乡的文章。
在清华时就创办过文学刊物《歌涛》的她,对家乡的文学社尤其关注。2001年4月10日,孙勤芳接到了母校斜桥中学寄去的文学社社刊,激动之情溢于言表,19日写来回信:“承蒙母校厚爱,我在万里之外收到了文学社的社刊《洛溪》(第二卷),分享文学社硕果累累的喜悦……洛溪水哺育了我长大,家乡的师长亲友给了我一切,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浓浓的乡情始终紧紧地把我与家乡连在一起,家乡每一丝新的变化,都令我由衷地欣喜,我也无时无刻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尽自己所能回报这一片热土……” 在—次学习经验报告会中,她说:“中国人的事业在中国。”尽管美国环境优越,她一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如果有好的机会,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是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发展,奉献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孙勤芳来自平凡的家庭,但她在平凡中却蕴含着不平凡的性格,她是海宁的才女、洛溪的浪花,永远奔腾着向前,向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