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风暖游子心——读《洛溪遗风》

 斜桥古镇 2017-01-16


故乡风暖游子心——读《洛溪遗风》

    翻阅图文并茂、装帧美观的《洛溪遗风》,如沐浴着故乡莲藕塘里吹起的片片荷风,沁肺腑,暖心窝。感谢《洛溪遗风》的策划者和编辑者,为我的故乡斜桥立下了如此美丽的存照。
    离开故乡半个多世纪,故乡的人物风情时在梦中。现在好了,《洛溪遗风》记下了与我一般青少年时代就远走他乡的众多洛溪子弟的遗梦。
    洛溪,即自西向东贯穿斜桥街市的洛塘河。我在洛塘河北岸的元吉弄里长大,在洛塘河南岸的中心小学读书。斜桥的镇里镇外,到处都有我童年生活的印记。
    从《洛溪遗风》所收作品的内容了解,我家世代居住的“斜桥”,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撤乡并镇、行政区划变化,已经扩大成为包括斜桥、庆云、路仲、祝场四个小镇在内的大镇。如是,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也理所当然比“小”斜桥丰富得多。据《洛溪遗风·前言》介绍,2008年,镇里组织“非遗”普查,搜集到“非遗”线索1773条,记下二十多万文字资料,拍摄照片719幅,录音资料36份,录像资料9份,还收到实物23件。《洛溪遗风》就是依托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史料、民俗风情,精编而成。
    读《洛溪遗风》,分外亲切,书里有故乡对我的人文启蒙。《田螺姑娘》、《白莲花漾》、《孟姜女》、《养媳妇》,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过、唱过,至今耳熟能详;皮影戏、林家亭庙会、举石鼓、舞关刀,都亲眼见过,记忆尤深;至于踢房(子)、老鹰拖小鸡、猫捉老鼠,都是邻里儿童自由组合的玩耍,像我这等年纪的老者,小时候人人都会。还有“皮影人物造型”,乃当时小学生的“手工”课业之一,原料用硬板纸而不用湖羊皮,同学们称之为做“百子头阿三”。印象中,我所在的斜小1952毕业班里,石贤锭与杨仕家做的“百子头阿三”最逼真,表情衣饰,画得精美。当今,我的母校斜桥镇中心小学已被命名为浙江省唯一的“皮影戏传承教育基地”,皮影戏这一源远流长,在街巷空地、茶馆酒肆,甚至在小康之家的堂屋里均可上演的民间戏剧,终于后继有人。由此可见,若要一项民间艺术不致消亡,当地政府的眼光与作为,多么重要。
    读《洛溪遗风》,分外亲切,书里有我熟悉的事和人。《斜桥榨菜制作技艺》中,以陈春荣为首的榨菜公司的店面,就开在与我家只隔四个门面的程家弄口,面对河埠。《中医世家》中的朱菊初,曾治好过我父亲大腿上的疮毒。1948年夏天,父亲大腿内侧长了个疖子。于是,叫了只划船,到路仲朱菊初先生家求医。朱先生为其开刀放脓,插入药线,贴上膏药,又开了几帖中药内服。父亲回家没几天,疖子就消肿、收宫、结痂,痊愈了。《做花烛》中的程守谦,是我文友程午言的弟弟,小名“六多”,从小聪明好学,心灵手巧,只因“出身不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上浙江美院却又失学。“六多”在家务农之余,钟情木雕泥塑。“拨乱反正”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去年我回故乡时曾去看他,黄墩庙里有他泥塑的佛像,以及水泥做的窗雕(类似砖雕),还看了他工作室里未完工的几尊真人大小的木雕。陪我前往的杨振华先生说,现在“六多”名气大了,林家亭子庙里的菩萨,甚至盐官、郭店、丰墅、崇福一些庙里的菩萨,都出自“六多”之手。还有,我小时候见过《江南范茶》中传说乾隆圣喻的那几棵老茶树。范家的主人,就是《糯米年糕》一文中的“万豪、贵豪兄弟”,即杨振华先生的两个舅舅。他们家与程守谦家隔黄墩港相望。那里距镇上不到两华里,都是我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
   《洛溪遗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系“斜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精选”,收入“非遗”名录80篇,并插图(照片、剪纸、素描、漫画)百余幅,彩色精印,可读,可赏,可藏,可示人,可传世。

                                                               (2011年7月24日 作者:庄月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