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情歌王子
姜育恒深情演唱的《梅花三弄》时,我就不禁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我的一位已故的远房亲戚——祥洲伯。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故乡———海宁斜桥每过一段时间总会举办一次“城乡物资交流会”。每逢交流会的这两天,小镇上就像是过大年,街上捏泥人、面人的,摆摊卖南北干货的,设店推销各地土特产的,打拳头卖膏药的,做各色特色小吃的,演“羊皮戏“(海宁皮影戏)和布袋戏的
------- 应有尽有,人山人海,把小镇那条狭窄的青石板路街面的两旁挤得满满当当,场面十分火爆。
但是,“城乡物资交流会”最令人难忘的节目是入夜后的“迎会”。所谓“迎会”,其实就是一场当地民俗民风的展示活动。当夜幕降临时,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在悠扬的江南丝竹声中,在欢快的腰鼓队的前引下,“迎会”的人们就手拿灯笼,徐徐地从小镇的东端出发,向西一路前进。在这支队伍中,有一种名叫“臺头”的表演形式是十分吸引人的眼球的。“臺头”就像古时候的八台大轿,由数个壮汉抬着,只不过轿盖是没有的,里面的主儿也不是一品大员、七省巡按,而是浓妆艳抹的传统戏剧人物,如戏金蟾的刘海、水淹金山的白娘娘和小青、打虎的武松等等,他们摆着各种各样的造型,实在是“迎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臺头”的周围,有一副吹拉弹唱的班子,这中间有吹箫的,有拉二胡的,有吹唢呐的,有弹三弦的,有唱民歌的
-------- 祥洲伯就是其中的一员。 -
祥洲伯是拉二胡的,好像还是这副班子的“头”。每当他的二胡一响,其他的人就跟着演奏起来,他们演奏的常见曲目是《紫竹调》、《采茶扑蝶》、《采茶舞曲》等等;但我发现,
-
祥洲伯最心仪的是《梅花三弄》,因为他每次指挥演奏的第一个曲目就是《梅花三弄》。他们演奏的虽然只是业余水平,更没有和声和配器,但是演奏的声音还整齐,给本来就闹猛的
“迎会”更平添了一份吉庆的节日气氛。
说起
祥洲伯,虽说我们是远房亲戚,但除了知道他是我家附近的一家食堂的“伙头军”,长着一个又大又弯的鼻子,背微驼以外,我对他是一无所知。我对他的熟悉,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我正要出门,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二胡和口琴合奏的《梅花三弄》的声音。我循声找去,见是祥洲伯一边拉二胡,一边吹口琴,在自娱自乐呢。我便与他聊了起来。当问到他为什么特喜欢《梅花三弄》时,他笑着摸摸灰白的头发,半天也说不上来,最后只说了一句,“我觉着好听,人家也喜欢听呐!”对这样的回答,我虽然有些失望,但我想,这也许是这位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的老人对此最朴素、最合理的解释。
后来小镇上又开了几次交流会,祥洲伯他们照例为 “迎会”演奏曲目,并 照例把《梅花三弄》作为第一首曲目演奏。但在随后的一次
“迎会”时,我没有看到 祥洲伯的身影。听人说,祥洲伯的腿跌断了,已经回到老家去了。
那是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决定到离斜桥三里远的河石村去看望祥洲伯。在农家的水泥晒场上,我见到了祥洲伯。他比以前憔悴多了,跌断的腿绑着石膏,人躺在春凳上,使我惊讶的是,他的旁边竟还放着一把二胡和一只口琴。
他看我去看他,忙用力地坐起来,对我表示感谢。他见我一直在看着他的
乐
器,便有些难为情地说“一生与这些东西作伴,一天不见它们心里就闷得慌。
还好,手没有跌断,还可以拉拉吹吹。”说罢,他开始拉起二胡来,还是那首《梅花三弄》。看他那个投入的样子,竟全然不像一个病人。
多年来,我一直在诧异
祥洲伯对《梅花三弄》的 痴情,也很想知道
《梅花三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乐曲。后来,我从海宁文化馆的一位老友那里知道,《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 十大古曲 之一,又名《 梅花引
》、《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 梅花 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 神奇秘谱 》记载此曲最早是 东晋 时 桓伊
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
三弄 》。祥洲伯他们演奏的《梅花
三弄》,应该就是根据它而来的。
有人说,好的音乐是可以传世的,是超越时空的,是为各个时代、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所接受的。我想
《梅花三弄》就是这样的音乐。千百年来,它在人世间流传,上得大雅之堂,也能够为祥洲伯那样的草根艺术家所接受,所理解,所传承。所以,它是真正的音乐。但是,我最感佩的是祥洲伯这样的人。可以说,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他都不明白这首曲子的出处,他只是用心来感受它的美,它的内涵,并无功利地、执着地、竭尽所能去传承它。
“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我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正是因为有了像祥洲伯那样的 痴情者
,才得以绵延千年,生生不绝。
斯人已去,但
祥洲伯却把他最宝贵的精神留给了后人,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传统艺术的热爱。祥洲伯,您在那边还好吗?我想,一生乐观、豁达的您,一生为群众带来快乐的您,在那边也一定闲不住的。不是吗,从遥远的天际处隐隐传来的曼妙的声音,我想,那一定是您在演奏
, 在歌唱 -------------
(作者:张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