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俞穴功能详解

 书院蓝田 2017-01-16

灸的方法,主治:疝气、


五俞穴是位于四肢远端的常用穴位的总称,有时也写做五输穴或五腧穴。五脏六腑的经络都分别有各自的五俞穴(井、荥、俞、经、合)。五脏的五俞对应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六腑的五俞对应的五行则是“金水木火土”。 此外,六腑的经络中,在俞穴与经穴之间还加入一个原穴,共六个穴位。而五脏的俞穴也就是本经的原穴。

在出现疾病时,可以考虑先从对应经脉的五俞穴着手治疗或调养。以下是各穴治疗的适宜时节和病症,但不必过于拘泥。
 
 
五俞穴功能详解:




肝经的五俞穴

肝经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属“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肝经的“俞”穴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当你发烧无汗的时候它可以帮你发汗;当你紧张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舒缓;当你昏厥的时候能将你唤醒;当您抽搐的时候能帮你解除痉挛。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五俞穴

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意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当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
                            
心包经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时在腕部会出现两条筋,此穴就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缝隙处),属土。它也是心包经的“原穴”,因为心包经属“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脏还能调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呕吐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配合“劳宫穴”还可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五俞穴
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属“木”。主治: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症;如配合气海(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寸半处)、血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沿,再向上约三指的凹陷处,一按就能感觉到痛的地方)、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个横指的位置)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
                      
脾经的“俞”穴为“太白”穴(在我们脚内侧都有一块突出的骨头,紧贴着这块骨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属土。它同样是“原穴”又位于脾经上,补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统血造成的崩漏等妇科疾病通过按摩它都会见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觉时总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后就会好转,还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它都能治疗。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五俞穴
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主治:肺炎所致的高热、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如配合“大肠经”的“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还可治疗咽喉肿痛。
                          
肺经的“荥”穴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
                     
肺经的“俞”穴是“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五俞穴
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位于前脚掌的凹陷处)。属“木”。此穴治疗范围极广。肾属水,而“涌泉穴”属木;肝也属木,也就是说由于肝火过盛和肾阴不足就会造成脚心发热,这时就要多按按“涌泉穴”,因为“水生木又克火”,通过“涌泉穴”即可补肝又可祛火,而且对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会有显著疗效的。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均可参与治疗;如:高血压、耳聋、耳鸣、咳嗽、哮喘、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太溪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对治疗妇科病、肾炎、痛风、肾绞痛、遗精、阳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帮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减轻肾脏的负担,达到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哮喘,耳聋,耳鸣,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气喘,消渴,健忘,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脊痛,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合“然谷”穴还能治疗:足寒症,热病,烦心,自汗,盗汗等症状。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都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五俞穴
心经的“井”穴为“少冲”穴(小指末节,指甲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点压时可凹陷处);属“木”;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交汇之所。“少者,阴也。冲者,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体表。火气大的人每天按摩几分钟可解决心烦、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饮(凉水)、心肌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脑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
               
胆经的五俞穴
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
             
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
                     
小肠经的五俞穴
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语:“尺骨茎突”的部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谷者,山谷、粮食也。”意思是指此穴不仅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胃经的五俞穴
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面目浮肿、水肿、太阳穴疼痛、肠鸣、腹痛、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於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
                    
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它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

    大肠经的五俞穴
    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有较好效果。
                            
    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腹胀,咽喉肿痛,牙痛,肠泻,指关节疼痛等症。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  

 
 
膀胱经的五俞穴

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头痛,癫狂,颈部僵硬,腰腿痛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膀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
                    
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焦经的五俞穴

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


五俞穴的介绍,脏腑五俞穴功能详解, 五俞穴处方配方
 
五脏六腑的经脉分别有“井、荥、俞、经、合”五个俞穴,有些时候也把五俞穴的“俞”字也写成了“输”或“腧”,但意思都不变,都是运输气血的含义。那么五俞穴对应的五行是什么呢?
 
五脏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比如有时候提到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说的就是“井”对应的是“木”这个意思,同样,在五脏别的经络“井”穴也都属“木”。六腑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 对应的五行是从“金”开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比如:膀胱经的“井”是“至阴”穴(足小趾外端),属“金”,这个“金”对应的就是所有六腑的“井”穴,依此类推。只要把这些字的顺序背下来就会在看中医书籍时不会一头雾水了。
 
“五输穴”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肝心脾肺肾)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每条经络五个所属俞穴,五条阴经共二十五穴。如加上左、右两侧共五十穴。中医上也叫“脏俞五十穴”。听起来很多,其实有一半是左右重复的,记住二十五个就等于记住五十个了。
 
实际上用于六腑(六条阳经: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穴位各有六个俞穴,除在“井、荥、俞、经,合”穴之外,在“俞”穴与“经穴”之间又加一个“原穴”,六条经脉共三十六穴。左、右侧共七十二穴,也叫“腑俞七十二穴”。看起来很吓人,也就是记住一半就全记住了,爱好中医的朋友只要经常对着经络图看,有几天就全记住了。现在我说起来简单,可当时没有老师告诉我这些规律,也是自己看多了琢磨出来的。所以,中医理论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一个洞就能顺着洞眼看到屋里面的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你自己敢不敢去尝试,你要是总认为它很神秘,它就会永远神秘下去。下面说说“五俞穴”的含义。
 
人体脏腑共十二条经脉,十五条别络共二十七条经络在体内循环。先别害怕,有的人又犯难了,怎么又多出十五条别络来了,这个在以后会给大家做一些介绍,属于医生需要知道的范围,说的太多了对于初学者会扰乱思路的。
 
井”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山间之泉水,水之源头的意思。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就是说在冬天的病可取各个经脉的“井”穴和“俞”穴上来治,如针刺要深取留针,如按摩要用点力并在穴位上多停留点时间。在《难经》上也说过“井,主心下满”,就是说五脏六腑引起的胃脘胀满(大概就是肚脐以上,心窝以下),均可取“井”穴来治疗。有的朋友又要问了,我怎么知道是哪条经脉上引起的胃满胃胀呢?这个并不难发现,你可以自己检查各经的“井”穴,“井”穴不痛则过,痛则按揉之,直至不痛。
 
懂一些中医知识的朋友也可根据最近自己发生的情况直应经脉治疗,比如,你今天心情郁闷或发怒生气了,就可以先找肝经的“井”穴--“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按按看是否对症;感觉多梦、睡眠不好引起的胃胀、口发苦、耳聋、耳鸣等症状,可以检查胆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大便不通引起的胃腹胀满、咽喉肿痛、耳聋、牙痛等,除了睡前敲“带脉”外平时可多按按大肠经的“井”穴—“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来配合治疗;因脾胃不调引起的胃脘胀满可检查脾经的“井”穴—“隐白”穴( 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和胃经的“井”穴—“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有些女士因为月经不调而引起的胃腹胀满可以常按摩“隐白”穴,同时它还能治疗经血过多、崩漏、失眠等症功效显著;“厉兑”同样也有很多别的疗效,像牙痛、咽喉肿痛、噩梦的症状也是它的治疗范围。因此“井穴”在中医治疗方面是经常要取的要穴之一,多采用刺血疗法(孕妇慎用),
 
阴经(五脏)的“井”穴
 
下面我就把五脏六腑的“井”穴给大家排列一下:
 
阴经的“井”穴
 
一、肝经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属“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二、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三、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 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属“木”。主治: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症;如配合气海(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寸半处)、血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沿,再向上约三指的凹陷处,一按就能感觉到痛的地方)、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个横指的位置)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
 
四、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主治:肺炎所致的高热、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如配合“大肠经”的“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还可治疗咽喉肿痛。
 
五、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位于前脚掌的凹陷处)。属“木”。此穴治疗范围极广;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肾属水,而“涌泉穴”属木(前面说过了五脏“井穴”对应的是“木”);肝也属木,也就是说由于肝火过盛和肾阴不足就会造成脚心发热,这时就要多按按“涌泉穴”,因为“水生木又克火”,通过“涌泉穴”即可补肝又可祛火,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啊!而且对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会有显著疗效的。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均可参与治疗;如:高血压、耳聋、耳鸣、咳嗽、哮喘、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六、心经的“井”穴为“少冲”穴(小指末节,指甲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点压时可凹陷处);属“木”;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交汇之所。“少者,阴也。冲者,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体表。火气大的人每天按摩几分钟可解决心烦、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饮(凉水)、心肌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脑开窍之功效。
 
阳经(六腑)的“井”穴
 
七、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
 
八、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中里老师说的方法很好找,就是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九、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你总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十、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
 
十一、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
 
十二、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
 
阴经(五脏)的“荥”穴
 
“荥”的意思山涧的小溪之水,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春取络脉诸荥··· ”,就是说在春天时取“络穴”和“荥穴”治病效果应该会好一些,所有这些只是根据不同的病症相对而言,不可拘泥于形式。“络穴”在前面发表过的文章中也有所介绍,在这里主要说说“荥穴”的作用。
 
《难经》上说“荥主身热”,实际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热之症,也是我们常说的“似病非病”的亚健康体质。像口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心烦不眠、眼睛赤红、发烧等症均是它的治疗范围,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最佳。按照前面所讲的对照,五脏的“荥”穴应该属“火”;六腑的“荥”穴应该属“水”。它位于手掌指关节或脚掌趾关节上。
 
咱们还是先从肝经说起,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它的字意中里老师解释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我认为真是恰如其分,当劳累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此穴的功能还有很多,郑老师(中里巴人)在他的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有人问:怎么颈椎病它也能治呢?其实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一次一个朋友颈椎疼的很厉害,我给朋友推按“膻中”穴到“鸠尾”穴后没有缓解,这时我想到了“上病下治”的足底反射区,大脚趾的根部正是颈椎的反射部位,于是就点揉这个地方,没想到他却疼痛无比叫我轻点,我再一看,这个痛点正是“大都”穴的位置,结果把这个穴位按摩到疼痛减轻了,朋友也不喊颈椎疼了。由此才对此穴能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印象颇深。
 
肺经的“荥”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穴位,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我有一个亲戚常年秋季(正是肺经所属季节)就咳嗽,夜间还伴有咳喘,我先帮她按揉此穴(当时她疼的都受不了),把痛点表出,她到了一碰就疼的地步,她自己还对我说“以前没注意这么疼啊?现在按完怎么一碰就疼呢?”我跟她讲,以前你没注意它也没有按它,病在内而没外表;现在通过按摩刺激已使病气欲出,只要坚持做病就会好了。她还是将信将疑的坚持做了,五天后她告诉我,她每次按摩后当天晚上的咳喘就会减轻,现在已经完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不光是她一个人的体会,我周边的很多人也是“鱼际”穴的受益者,所以我珍爱此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可不能小瞧,它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说过,它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阳经(六腑)的“荥”穴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侠者,夹也,被夹于中间之意。溪者,小溪之水也”。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这个穴以前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很忙,晚上还要写一些文章,所以睡眠没有规律了,虽然总是第二天做一些自我保健,可那只是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啊,七天下来眼睛就不好使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我当时还想,为什么身体上的穴位提前没有反应预兆(痛点)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右脚脚面不经意间搭上了左脚的后脚跟(因为当时在家坐在电脑前穿的是拖鞋,腿累的时候就会缩回座位下面两脚回搭一下),突然感到脚面钻心的疼痛,再一看,正是“侠溪”、“地五会”和“足临泣”这三个胆经的穴位,于是赶紧休息泡脚按摩,当时头部和眼睛就好受了很多,最后也不敢怠慢马上就睡觉去了。其实,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穴位都是有用的,只是咱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重视而已。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 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下病上治)确是有较好的效果。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 ;“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阴经(五脏)的“俞穴”
 
到了该说“俞”穴的时候了。它和“井”穴都是冬季必取之穴,《难经》云“俞,主体重节痛”;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俞”又通“输和腧”,有运输之意。也表示能把旺盛的气血运输到人体需要地方的含义,中医上有句话叫“治脏者治其俞”就一语道破天机。
 
肝经的“俞”穴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这个穴位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具体的用处中里老师的书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介绍,足说明其地位不同凡响。当你发烧无汗的时候它可以帮你发汗;当你紧张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舒缓;当你昏厥的时候能将你唤醒;当您抽搐的时候能帮你解除痉挛。
 
“太冲”既是肝经的“俞穴”又是它的“原穴”,“原者,发源也”; 通过观察“原穴”的异常变化,可推知脏腑的盛衰;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上体现。有的人有时会发生头晕无力,感觉气短,以为是心脏问题,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来,其实没有大毛病,就是肝脏供给心脏的血液少了,常揉“太冲穴”就能增加心脏的供血量,解决根本问题。还有些人总感到委屈,想哭,这是肝郁的表现,最好是能哭出来把浊气放掉就好了;因为“肝之液为泪”,于气化作液体排出体外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俗话说:“百病由寒起,百疾自气生”;如果再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还能解决因情绪压抑,心生闷气后产生的头痛、耳聋、耳鸣、眼睛视物不清、做噩梦等症状,起到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此穴对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也有不错的效果。
 
心包经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时在腕部会出现两条筋,此穴就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缝隙处),属土。它也是心包经的“原穴”,因为心包经属“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脏还能调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呕吐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配合“劳宫穴”还可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等症。
 
脾经的“俞”穴为“太白”穴(在我们脚内侧都有一块突出的骨头,紧贴着这块骨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属土。它同样是“原穴”,又位于脾经上,补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统血造成的崩漏等妇科疾病通过按摩它都会见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觉时总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后就会好转,还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病症它都能治疗。
 
肺经的“俞”穴是“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不但是占了肺经的“俞”、“原”两穴;同时还是“八会穴之一”的“脉”之会穴;是名副其实的“三冠王”。“太者,无限也;渊者,深水也”,水就是代表血管里的血液和体内的氧气,说明此穴有补血和供气之效。它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咱们前面说过“液门”和“然谷”两个穴位能治疗咽干欲饮(嗓子干燥总想喝水)的症状,如果配上“太溪”穴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快捷,有“如虎添翼”之感。
 
太溪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对治疗妇科病、肾炎、痛风、肾绞痛、遗精、阳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帮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减轻肾脏的负担,达到恢复肾功能的作用。
 
我父亲一个老战友的爱人去年患有肾炎吃了很多药也没有见效,我告诉她八个字:“经络不通,用药无功”,此话虽然不妥却也无可厚非。我把身体比作城市,经络比喻成咱们城市的交通要道,药物比成汽车,目的地比作病症的所在地。您想想,如果在道路(经脉)通畅的时候(不是上下班的时间),就是单车道(只要够措车的地方)也不会影响车辆(药物)的通行,不会阻碍汽车(药物)到达目的地(病肇)的。但是,如果有个障碍物挡在了路上,又恰好是在上下班的时间(血液流注时间),就会发生塞车的现象,你还能到达目的地(治病)吗?就是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病肇)恐怕也错过了办事的时间(治疗的时间)。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也许不太恰当,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啊!于是我告诉这位女士的老公,让他每天多给她按摩肾经的各个穴位(以小腿为主)同时也要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因为他也是中医的爱好者,很愿意试试看。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父亲这位战友来电话说他带夫人去医院复查,很多健康指标都改善了,连大夫都不敢相信肾炎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会好转。所以,不光是“太溪穴”要受到重视,肾经上的所有穴位都是治病的良方妙药。
 
还要多说几句,总结一下“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哮喘,耳聋,耳鸣,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气喘,消渴,健忘,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脊痛,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合“然谷”穴还能治疗:足寒症,热病,烦心,自汗,盗汗等症状。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神者,精神、智慧也;门者,门户也”,由此名便知此穴充满了神奇之功效而不可小视。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阳经(六腑)的“俞穴”
 
下面说说六腑的“俞”穴。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 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水肿,面目浮肿,太阳穴疼痛、腹痛肠鸣,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牙痛,腹胀,肠泻,咽喉肿痛,指关节疼痛等症。因为此穴我用的比较少没有什么实践总结,所以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癫狂,颈部僵硬,头痛,腰腿痛等症。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
 
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阴经(五脏)的“经”穴
 
该说到“经”穴了,《难经》上说“经,主喘咳寒热”。足见“经”穴的治疗之广,不管是寒症还是热证,虚证还是实证都是它的管辖范围。《黄帝内经》上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脏六腑“经穴”的重要性,关于咳喘之症在前面介绍的《五行论病之一·肺病》和《咽喉痛、咳嗽治疗口诀》两篇文章中也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各脏腑“经穴”的位置和功能。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初期乳腺炎的患者,当时只取了此穴按摩三天就解决了问题,我也感到很神奇。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当时我给她做的“商丘穴”这个部位正处在足背的“下淋巴反射区”,专治妇科的各种炎症,我当时只是用五行之法推断而点此穴位的,因为乳腺疾病多与妇科有关;而妇科疾病多与肾经相关;肾属水,脾属土;土又克水(水来土屯嘛),肾病脾治;在脾经上寻找穴位应该是治本之道。根据“上病下治”的原则,我就先在足部选择穴位,这个穴位不但要能泻火,还要能补肾气;根据穴名所知它是一个能快速散发多余能量(废墟)的穴位,又属金,金可生水,还能把多余有用的能量反补给肾脏,于是就选择了“商丘穴”,没想到也是歪打正着,总结了和足底反射区联系上的经验,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范围有限,可是应该活学活用,古人也是从治疗当中才总结了很多经验流传至今,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不能墨守陈规,只靠“言传师授”过日子,那样中医就永远不会进步,难道我们在现代拥有这么多先进设备的条件下,就不想多用头脑来思考了吗?设备是硬件,是不变的;头脑的智慧是软件,是多变的。正如《吕氏春秋·察今》中所说的:“病万变,药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于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阳经(六腑)的“经”穴
 
在六腑的“俞”穴和“经”穴之间夹了一个它本经的“原穴”, 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阴经(五脏)的“原穴”与它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是一个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之说。但是阳经(六腑)的原穴却位于它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经穴”之前,《难经.六十六难》说:“脏腑之病者,取其原也。”所以在这里也顺便说说。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我在一九九一年带学生到唐山市丰南县实习时,有一位乡下老人脚扭伤回不了家了,当时就看见我们学院针灸系的陈主任用一根银针从外踝的“丘墟穴”刺入透过内踝的“照海穴”(当然不是刺穿皮肤,只是在“照海穴”能摸到针尖的感觉),不留针,拔出针后患者马上就能行走如常,真是神奇。这就是针灸上常说的“丘墟透照海”,当然那也是只管一时,让他能回家休息,到家后还要做医治方能痊愈。由此可见“丘墟穴”在关键时刻就会一显身手的。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语:“尺骨茎突”的部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谷者,山谷、粮食也。”意思是指此穴不仅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这又是我们常说的“上病下治,头病脚治。”的道理;因为人体血液有一个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头部的血液往下走容易一些,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嘛,但是在足部的血液要想循环到头部就不是这么容易了。就像咱们拿一个皮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上另一头抬起,打开水龙头开关,那么水龙头出水量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到达皮管出口的时间。血液循环也是这个道理,当心脏功能强供血力度大时,血液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循环,才能不间断的正常行驶;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于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这回记住了吧?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膀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最近由于我工作后又写文章,感觉后背和颈部不适,就休息时点揉此穴,很疼。不过按摩几分钟后不适的状况就有好转了,虽然也知道长期这样不好,但是还是想把所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大家分享,看来写完“五俞穴”我得好好调理一下身体了,否则就没法写出更多的东西告诉朋友们了。我休息时可不要怪我哦!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
 
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 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阴经的“合穴”
 
终于该说“五俞穴”的最后一个“俞穴”了,这最后的“俞穴”就是“合穴”。《难经》上说“合,主逆气而泄”,《灵柩·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可见“合穴”在治疗当中的地位。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也是我常用的穴位,因为它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因为北方的空气干燥,毒火很容易走呼吸道,每感不适我就常常在这个穴和“中府、云门”两穴各拔一个小气罐,再揉揉肺经,效果很好。前面在介绍肾经的“经”穴“复溜穴”时也曾说过,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可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可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多关注此穴吧!“医病至简”的道理慢慢您就会明白了。
 
阳经的“合”穴
 
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
 
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记得我在上学时老师就说过,点按足三里相当喝了三碗鸡汤。意思就是它是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
 
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有些朋友由于肠胃不好脸上长了很多小痘痘,去医院得出的结论就是内分泌失调开了一大堆祛火药,吃两天管点用,不吃痘痘就又出来了,搞得自己很心烦。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前面说过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治疗,其实“曲池穴”和“委中穴”等其它一些穴位也有降压之效,患有高血压且肠道不好的患者在治疗时就要把“曲池穴”也要加进去,这就需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了。
 
前面在解释“曲池”的字义时能看出这个穴是清理浊气的穴位,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您的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
 
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
 
说到这里“五俞穴”的介绍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能耐心的看下来,当您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可参照以上的介绍将“五俞穴”用于治疗当中,那时您就会更深的体会到它对于您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了。
 
脏腑五俞穴功能详解
 
五俞穴是位于四肢远端的常用穴位的总称,有时也写做五输穴或五腧穴。五脏六腑的经络都分别有各自的五俞穴(井、荥、俞、经、合)。五脏的五俞对应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六腑的五俞对应的五行则是“金水木火土”。 此外,六腑的经络中,在俞穴与经穴之间还加入一个原穴,共六个穴位。而五脏的俞穴也就是本经的原穴。
 
在出现疾病时,可以考虑先从对应经脉的五俞穴着手治疗或调养。以下是各穴治疗的适宜时节和病症,但不必过于拘泥。
 
井穴
 
荥穴
 
俞穴
 
经穴
 
合穴
 
适宜季节
 
 
 
 
长夏
 
 
适宜症状
 
疾病发生在内脏,邪气深,胃脘胀满
 
疾病出现面色变化
 
疾病时轻时重
 
疾病出现声音变化,主治喘咳寒热
 
经脉壅满有瘀血,由饮食不节引起的病变
 
五俞穴功能详解:
 
肝经的五俞穴
 
肝经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属“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肝经的“俞”穴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当你发烧无汗的时候它可以帮你发汗;当你紧张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舒缓;当你昏厥的时候能将你唤醒;当您抽搐的时候能帮你解除痉挛。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五俞穴
 
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意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当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
 
心包经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时在腕部会出现两条筋,此穴就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缝隙处),属土。它也是心包经的“原穴”,因为心包经属“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脏还能调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呕吐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配合“劳宫穴”还可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五俞穴
 
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属“木”。主治: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症;如配合气海(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寸半处)、血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沿,再向上约三指的凹陷处,一按就能感觉到痛的地方)、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个横指的位置)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
 
脾经的“俞”穴为“太白”穴(在我们脚内侧都有一块突出的骨头,紧贴着这块骨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属土。它同样是“原穴”又位于脾经上,补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统血造成的崩漏等妇科疾病通过按摩它都会见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觉时总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后就会好转,还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它都能治疗。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五俞穴
 
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主治:肺炎所致的高热、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如配合“大肠经”的“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还可治疗咽喉肿痛。
 
肺经的“荥”穴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
 
肺经的“俞”穴是“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五俞穴
 
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位于前脚掌的凹陷处)。属“木”。此穴治疗范围极广。肾属水,而“涌泉穴”属木;肝也属木,也就是说由于肝火过盛和肾阴不足就会造成脚心发热,这时就要多按按“涌泉穴”,因为“水生木又克火”,通过“涌泉穴”即可补肝又可祛火,而且对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会有显著疗效的。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均可参与治疗;如:高血压、耳聋、耳鸣、咳嗽、哮喘、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太溪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对治疗妇科病、肾炎、痛风、肾绞痛、遗精、阳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帮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减轻肾脏的负担,达到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哮喘,耳聋,耳鸣,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气喘,消渴,健忘,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脊痛,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合“然谷”穴还能治疗:足寒症,热病,烦心,自汗,盗汗等症状。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于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都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五俞穴
 
心经的“井”穴为“少冲”穴(小指末节,指甲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点压时可凹陷处);属“木”;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交汇之所。“少者,阴也。冲者,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体表。火气大的人每天按摩几分钟可解决心烦、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饮(凉水)、心肌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脑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
 
胆经的五俞穴
 
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
 
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
 
小肠经的五俞穴
 
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语:“尺骨茎突”的部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谷者,山谷、粮食也。”意思是指此穴不仅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胃经的五俞穴
 
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面目浮肿、水肿、太阳穴疼痛、肠鸣、腹痛、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于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
 
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它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
 
大肠经的五俞穴
 
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有较好效果。
 
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腹胀,咽喉肿痛,牙痛,肠泻,指关节疼痛等症。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   
 
膀胱经的五俞穴
 
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头痛,癫狂,颈部僵硬,腰腿痛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膀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
 
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焦经的五俞穴
 
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
 
五俞穴处方配方 
 
(转贴)http://i.cn.yahoo.com/05958100065/blog/p_514/?sc=16
 
五俞穴系列应用配穴处方系统:以『証候』诊断(结合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
 
选择一个脏腑或经络  选择该脏腑经络的证候     显示该证候的临床症状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经络辩证--------------------- 肺经络虚寒证(气血不足而在肺经循行部位发生麻木不仁、萎废不用的虚证,或因为风寒湿邪痺阻经脉所致) 肺经络实热证(因肺经经络气血阻滞且运行不畅,又因六淫外邪所侵,内伤七情郁塞,痰瘀互阻而成,故临床表现为经络所过处急性发炎、红肿热痛等实热症状) -------脏腑辩证--------------------- 痰湿阻肺证 脾肺气虚证(脾虚及肺,土不生金) 心肺气虚 肝火犯肺 肺肾阴虚 肺气郁滞不通 风寒犯肺之表实证 风热犯肺证之表实证 燥邪犯肺证之表虚热证 肺阴虚 肺气虚 风寒外束 寒饮内阻、寒邪客肺 热邪壅肺 →   【证候】肺经络虚寒证(气血不足而在肺经循行部位发生麻木不仁、萎废不用的虚证,或因为风寒湿邪痺阻经脉所致)【症状】症状表现多为臑臂部内侧前廉的痠重疼痛。少气不足以息(本经气虚宗气不足)。小便数而欠,溺色爱(肺为水之上源)。遗矢无度(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所致),肩背痛、寒(肺脏附丽于背),臑臂内前廉痛而厥冷(本经所过)。 肺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就会有肩背痛和怕冷,呼吸短促。肺经主肺气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上气,喘促,口渴,心烦乱,胸部满闷,臑臂部的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或手掌心发热
 
证候
 
肺经络虚寒证(气血不足而在肺经循行部位发生麻木不仁、萎废不用的虚证,或因为风寒湿邪痺阻经脉所致)
 
症状
 
症状表现多为臑臂部内侧前廉的痠重疼痛。少气不足以息(本经气虚宗气不足)。小便数而欠,溺色爱(肺为水之上源)。遗矢无度(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所致),肩背痛、寒(肺脏附丽于背),臑臂内前廉痛而厥冷(本经所过)。 肺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就会有肩背痛和怕冷,呼吸短促。肺经主肺气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上气,喘促,口渴,心烦乱,胸部满闷,臑臂部的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或手掌心发热
 
治则
 
补气活血、温通经络
 
补泻
 
毫针刺之,或用艾灸,以资温通经络之气
 
传统治疗主要经络
 
肺经及其附近兪穴
 
五俞穴系统治疗经络
 
补肺经
 
.
 
.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1):本经子母配穴法
 
本经子母配穴
 
补肺经:太渊穴(肺经土穴)
 
补泻
 
补肺经
 
治则【本经子母配穴】
 
肺经天干为辛,地支为寅,五行属金,『土为金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土可生金。所以可用本经肺经土穴『太渊』来治疗肺经虚证。
 
最佳治疗时间
 
卯时(早上5:00~7:00)
 
.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2):母子经子母配穴法
 
母子经子母配穴
 
补肺经:太白穴(脾经兪原穴属土)
 
补泻
 
补肺经
 
治则【母子经子母配穴】
 
肺经天干为辛,地支为寅,五行属金,『土为金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土可生金。所以可用母经脾经(属土)的兪原土穴『太白』来治疗肺经的虚证。
 
最佳治疗时间
 
卯时(早上5:00~7:00)
 
.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3):五门十变配穴-化合法
 
五门十变化合法处方
 
补肺经:用胆经本穴足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补泻
 
补肺经
 
治则【化合法】
 
肺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土为金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故补土可生金。而又根据五门十变理论『甲己合化土』,故可用甲经(胆经)的本穴兪木穴『足临泣』来治疗肺经虚证,并合并用己经(脾经)的本穴兪土穴『太白』来治疗肺经的虚证。总之肺虚证的治疗可采用『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的方式。
 
最佳治疗时间
 
卯时(早上5:00~7:00)
 
.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4):五门十变配穴-互合法
 
五门十变互合法处方
 
补肺经:肺经(辛)的病变用小肠经(丙)的本穴『阳谷』治疗
 
补泻
 
补肺经
 
治则【互合法】
 
肺经天干为辛,五行属金,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丙辛合化水』,故『丙辛互合』,所以辛经(肺经)的病可用丙经(小肠经)来治疗,反之,丙经(小肠经)的病可用辛经(肺经)来治疗。在此,肺经(辛)的病变可用小肠经(丙)的本穴经火穴『阳谷』来治疗。
 
最佳治疗时间
 
卯时(早上5:00~7:00)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5):灵枢一日四时分刺法
 
一日四时分刺配穴
 
早晨治疗肺经用荥穴『鱼际』,中午治疗肺经用兪穴『太渊』,夕阳治疗肺经用合穴『尺泽』,夜半治疗肺经用井穴『少商』,其他时段用肺经经穴『经渠』
 
灵枢_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兪。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
 
 
五俞穴系列配穴处方(6):针灸聚英之经荥俞经合配穴法
 
井荥俞经合配穴
 
若心下满,刺少商(井),身热刺鱼际(荥),体重节痛,刺太渊(俞),喘嗽寒热,刺经渠(经),逆气而泄,刺尺泽(合)。
 
症状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嗽,酒浙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
 
最佳治疗时间
 
卯时(早上5:00~7:00)





导语: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即日起:我们专门聊一聊五俞穴。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

五脏虽然没有专门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

即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肝经的五俞穴 
   
肝经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属“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肝经的“俞”穴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当你发烧无汗的时候它可以帮你发汗;当你紧张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舒缓;当你昏厥的时候能将你唤醒;当您抽搐的时候能帮你解除痉挛。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五俞穴    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意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当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                             心包经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时在腕部会出现两条筋,此穴就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缝隙处),属土。它也是心包经的“原穴”,因为心包经属“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脏还能调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呕吐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配合“劳宫穴”还可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五俞穴    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
属“木”。主治: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症;如配合气海(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寸半处)、血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沿,再向上约三指的凹陷处,一按就能感觉到痛的地方)、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个横指的位置)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    脾经的“俞”穴为“太白”穴(在我们脚内侧都有一块突出的骨头,紧贴着这块骨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属土。它同样是“原穴”又位于脾经上,补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统血造成的崩漏等妇科疾病通过按摩它都会见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觉时总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后就会好转,还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它都能治疗。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五俞穴    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主治:肺炎所致的高热、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如配合“大肠经”的“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还可治疗咽喉肿痛。              肺经的“荥”穴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    肺经的“俞”穴是“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五俞穴    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位于前脚掌的凹陷处)。属“木”。此穴治疗范围极广。肾属水,而“涌泉穴”属木;肝也属木,也就是说由于肝火过盛和肾阴不足就会造成脚心发热,这时就要多按按“涌泉穴”,因为“水生木又克火”,通过“涌泉穴”即可补肝又可祛火,

而且对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会有显著疗效的。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均可参与治疗;如:高血压、耳聋、耳鸣、咳嗽、哮喘、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太溪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对治疗妇科病、肾炎、痛风、肾绞痛、遗精、阳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帮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减轻肾脏的负担,达到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哮喘,耳聋,耳鸣,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气喘,消渴,健忘,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脊痛,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合“然谷”穴还能治疗:足寒症,热病,烦心,自汗,盗汗等症状。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都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五俞穴   心经的“井”穴为“少冲”穴(小指末节,指甲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点压时可凹陷处);属“木”;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交汇之所。“少者,阴也。冲者,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体表。火气大的人每天按摩几分钟可解决心烦、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饮(凉水)、心肌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脑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

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           胆经的五俞穴    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    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                      小肠经的五俞穴    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

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胃经的五俞穴    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面目浮肿、水肿、太阳穴疼痛、肠鸣、腹痛、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
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於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    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它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    大肠经的五俞穴      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有较好效果。      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腹胀,咽喉肿痛,牙痛,肠泻,指关节疼痛等症。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     膀胱经的五俞穴      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
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头痛,癫狂,颈部僵硬,腰腿痛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膀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     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焦经的五俞穴      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