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止转动 泛黄的照片穿越生命底色静观历史沧桑 旧时的印记从未褪色 它只是在我们心底沉淀 期待着我们的回顾 清末的哈尔滨 松花江畔 20年代的松花江畔,江水清澈,捕鱼捞虾,简单却快乐。 到了周末,不少人都爱来这里游泳,穿着各式“比基尼”的时髦女郎不时从身边走过,总能听到“又有谁横渡了松花江”的传言,心里特别的羡慕。 大多数哈尔滨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斯大林公园的影子 冰棍从来都是装在小桶里的 每次都想骑小马,但真坐上去了,却又哭着要下来,提起就是一段黑历史。 江上俱乐部,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这儿,但对上世纪30年代的人来说,却是他们青春的印证。 江边码头变化最小,和现在相比,没差多少。 现在去太阳岛划船的人越来越少,拍婚纱照的人却多了起来。 现在松花江铁路大桥已被改造成“玻璃栈道”成为哈尔滨的新景点。 光绪二十六年(1900)铁路桥 中央大街 过去的马迭尔影剧院(现在的马迭尔宾馆),现在来看也是洋味十足。 20年代的街景,如今来看是不是依然有些熟悉? 看到这张30年代中央大街的照片,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称哈尔滨为“东方小巴黎”了。 原来的教育书店,现在也已经不在了 90年代的中央大街,每年都有花车、游行的活动,人山人海不足以形容。 曾走过的老街道 街道是哈尔滨变化最大的地方,只看图片你还能认出几个? 1900年代的石头街道 东大直街 邮政大街 田地街 红军街 公滨路 和兴路 经纬十二道街 哈尔滨彩色街景 童年去过的公园 对兆麟公园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冬季的冰灯游园会,不论天气多冷,也要去看! 50年代的哈尔滨儿童乐园 儿童公园的小火车,每次都是必坐的,绕着公园转一圈,到达莫斯科站,似乎自己真的出国转了一圈。 哈尔滨火车站旧影 1899年哈尔滨火车站 上世纪20年代的哈站和车前花园 30年代伪满哈尔滨火车站 1904年落成的哈尔滨火车站和站台 火车站旧影 看到这张照片,似乎依然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哈站。 哈尔滨上了年纪的老建筑 80年代的哈尔滨市政府 省邮电局旧影 冰上基地,以前少儿游泳比赛都在这里举行,不知有多少健儿曾在这里拼搏过。 电缆厂 黑龙江电视台 电视大学 环保局检测楼 青年宫 省图书馆 橡胶厂 友谊宫,现在依然能看出过去的影子。 展览馆 哈尔滨市少年宫旧照,还记得门口吹号、打鼓的两个小少年吗? 80年代的哈工大 哈尔滨兆麟小学校 哈尔滨的老教堂和极乐寺 圣索菲亚教堂,如今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 圣尼古拉大教堂,虽然现在重建了,但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味道。 圣母安息教堂钟楼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现在不少新人都喜欢在这里举行婚礼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庆佛日,极乐寺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 商业街区 英国汇丰银行,现在的中国银行兆麟分行,最难得的是里面还保留着原来的老结构,每次去都有穿越时空的年代感。 1940年代的秋林商行 老哈尔滨的八杂市 透笼街在哈尔滨人的心中从没消退过,直到现在也是人们最爱去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中心。 大人48元,儿童28元,还有人记得这吗? 交通工具 30年代城市街道上的马拉车 俄式四轮马车 大辫子车,记得小时候在路边常看到司机师傅下车来回摆弄上面的两条大辫子。 穿丝袜、花布裙、白衬衫、拉波浪,是那个时代哈尔滨美女最喜欢的风格了。 过去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条路都有自行车专用道,不像现在,家里有自行车都不敢骑,太危险了。 哈尔滨喇嘛台,路上的老式公交车 渐渐消失的街头风景 有些职业在哈尔滨的街头还能见到,有些却永远的消失在过去的时光里。 照相 剪头发 码头搬运 街头蚀痦子,过去很迷信,觉得脸上长痦子不好,都要蚀掉,现在知道痦子是不能瞎蚀的。 蔬菜批发 拉黄包车 换玩意儿的 在过去,绞面恐怕就是最奢侈的美容了 走街串巷做买卖的货郎,每次听到叫卖声,抓起钱就往外冲。 街头拔牙的江湖游医 “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也渐渐消失在街头巷尾 估衣摊,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叫上周围的邻居一起在街边摆摊,把家里不用的旧东西摆出来卖。 街头缝穷妇,夏天在新一百门前的天桥上还是能看到。 街头换银元 拉洋片 街头修脚 旧书摊,现在还摆摊卖书的,恐怕也就只有高考结束后的学生了。 看骨相 现在街边看手相的人不少,但真正有本事的人却少了。 不愿忘却的旧影 古旧的哈尔滨巷弄 店铺 城市街道上的理发师和抽烟斗的男子 一家人围在一起做粘豆包 看露天电影 现在家里还留了好多那时买的小人书 20世纪初期的哈尔滨交响乐团 还记得可当砖头用的大哥大吗? 跳皮筋儿、跳房子、打口袋、捉迷臧……没有电脑、手机、电子游戏的时代,每天依然过得很快乐。 那时家里没有车,也不知道什么叫堵车; 那时家里不富裕,但每天充实又快乐; 那时信息不便捷,但却没有虚假和欺骗; 看到这么多的老照片,你怀念过去吗?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