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诗把80后骗惨了

 东郊居士 2017-01-16

还记得这首诗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师告诉我,这首诗里的小草比喻革命的火种,寓意革命者就像小草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小小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心中对那个叫白居易的同志充满了佩服,真的好有革命精神!从遥远的唐朝就开始思考革命问题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一本书,纳尼,题目怎么换了?句子也多了?原来人家不是个绝句,是个五律!

赋得是个什么鬼?百度一下。

额,原来最早的时候,摘取古人的诗句当诗题,就加个赋得。后来只要是别人指定的题目、考试给的题目之类的,都叫赋得。比如让你写个撸串,就可以叫《赋得午夜约二基友路边撸串,归家遵妻命跪榴莲》。

据说小白写这首诗的时候16岁,想要去参加科举,类似高考。那时候考试之前都先走走门路,找人推荐一下。诗写得好,会优先录取。

小白找到顾况大叔,这是比较德高望重的一位诗人。顾大叔一看名字笑了:“白居易,这小子够狂,这年头米都涨价了,白住哪那么容易。”

一会儿翻到这首诗,惊了,“哇哇哇!能写这样的诗,米再贵也不怕了!”于是跟他组成一对CP,换着姿势把他往上流社会推送。

说到这里我很羡慕小白啊,在唐朝会写诗就类似现在会PHPJAVA,咋也能混口饭吃。不过听说他也不容易,为了学写诗,跟程序狗一样每天加班,一嘴的大泡,胳膊肘各种老茧,再加上少白头,可怜见的。

这个《赋得古原草送别》应该怎么断句呢?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是体裁,古原草是题目,送别是主旨。

草和送别有毛关系?这个关系可大了去了。可以追溯到《楚辞·招隐士》里的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But作者不是屈原,大概是西汉时候的某位诗人,有说是淮南王刘安的,有说是他门客的,大意就是劝告山中隐士麻溜归来:“哥们,走了这么久还不回来,我都想你了,又是一年春天,遍地都是青草了啊。”

这两句就决定了春草的命运,以后春草就代表“思念”了,每每出现在各种送别的场合。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别赋》:“青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南唐后主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往近了说,还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看到这里发现,前面的配图意境好像有点不对啊:星星点点的花朵,几头悠闲的大黑牛,远处的城郭。这里面没看出送别来啊,倒像是在城外放牛。

还有这幅

满满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即视感。这不是春草啊,这一片金黄明明是秋季好吗。

这个才是这首诗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原上离离的春草,每年枯了又绿。秋天的野火不能把它烧尽,一阵春风吹过,又是遍地青青。春草蔓延到了路边,绿野广阔,向远处眺望,沿着古老的道路,是那荒废的城郭。又一次送你离开,芳草萋萋,连绵不绝,正如我对你的思念,无边无际,充塞于天地之间。

可以说,春草=思念的梗,在中国诗歌里延续了上千年,不知道这个梗,好多春草的诗就会误读。结果到了80后这里,课本里不但把这首诗腰斩了,还变成了“革命的火种”。这样骗我们合适吗?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zi3000,教孩子轻松学汉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