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临证应用探讨

 wyfx100 2017-01-16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临证应用探讨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个穴位的总称,三穴共同组成一个穴组,称为下三皇。其中,天皇穴与传统针灸阴陵泉穴暗合,人皇穴与三阴交穴暗合,地皇穴在天皇穴与人皇穴连线中点处,单独设穴,按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三才思想与天皇穴、人皇穴相呼应,取名地皇穴。本穴组为董氏针灸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穴组,三穴共同组成一个大倒马穴组,举凡一切肾虚之症,皆可用之。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按照穴位空间论的观点,刘毅在《董氏针灸注疏》中言:“------人体小腿内侧有肝、脾、肾足之三阴脉所过,其所设天皇、肾关、地皇、人皇、四肢五穴,在实际临床中由于针刺方向的变化,而可以调理三脉不同之脉气。以足三阴脉从足走腹来看,五穴也很难分清楚到底位于何脉上。说位于脾足太阴脉可以,说位于肝足厥阴脉亦可,说位于肾足少阴脉也有道理。因为经脉是流动的立体,不能以单纯的线状传导来理解。------”经脉既有宽度亦有厚度,此言故然非虚。然则,下三皇穴组之天皇穴、地皇、人皇诸穴毕竟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董氏先组之所以不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而惟独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设下三皇穴组之进针点,现在想来是有其深意的。我们知道,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肾主藏精而非生精,其中一个“藏”字至为重要。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之所藏则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同样,肾阳可以温煦脾阳,使脾能健运,运化水湿,二脏相互影响,互相为用,功能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所以从以上观之,董针下三皇穴组,其三穴之进针点因为在足太阴脾经线上,临证针刺之时,是既可调先天之气血,又可补后天之虚亏,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云:“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此言,当为董针下三皇穴组功用之最好注解也!

诚然,《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6月第一版)第39页曾单独论及补肾与补脾胃的关系。其中,列出了刘立公、顾杰,《古代文献中胃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上海针灸杂志》,2003)。刘氏等人统计古代针灸文献资料,胃经的常用功效共19项,肾经的常用功效共17项。结果表明,胃经和肾经第一位的功效,皆为“健脾和胃”,在这一功效上,二经高度一致!(胃经第二位的功效为疏理下肢;第三位的功效为调治腹疾;第四位的功效为安神;第五位的功效为消肿。肾经第二位的功效为调腹;第三位的功效为安神;第四位的功效为疏理下肢;第五位的功效为壮肾利尿。)是书中论及,《针灸大成》及《刺灸心法》中有足阳明经足三里穴治疗肾经疾病的记录。“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通玄指要赋》);“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席弘赋》”;“足三里治风湿中,诸虚耳聋上牙疼,噎膈鼓胀水肿喘,寒湿脚气及痹风。(《刺灸心法》)”。又及,是书中亦论及了肾经太溪穴治脾胃病之例子。其中有言,肾经原穴太溪穴常用功效中的首位是“健脾和胃”,其次才是疏通下肢、壮肾利尿;历代医家多取肾经穴位以治胃经之疾,可见两经之经气相通,亦甚合“胃肾通”之意。五门十变针法中,即有所病经络为胃经,戊癸合化火,化合法实证取行间、二间,虚证取足三里、阴谷,化合法取阴谷;所病经络为肾经,戊癸合化火,实证取少府、通谷,虚证取曲泉、曲池,互合法取足三里。由此可见,胃肾互通,古已用之,且用之颇广。只不过董针之下三皇诸穴,把补益脾肾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罢了------

网络上在总结下三皇的应用时说,此穴组可治疗一切肾虚之证,还可治疗痛风、甲状腺结节、红斑狼疮、生发瘦身、血液系统诸疾等等------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之应用,还远不止此。比如人皇穴即传统针灸之三阴交穴,在针灸临证时配董针四肢穴,可治腕关节扭伤及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及腕管综合证);配血海穴,可治妇女各种术后疼痛;单用可治踝关节无力、走路东倒西歪呈醉人步态之症;三阴交后一寸,配四肢穴可治四肢出汗异常。;汗异穴(次白穴)+高树中腰痛2+合谷穴+三阴交后一寸,可治上腹部汗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