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发韧东汉

 崔季廊坊 2017-01-16

中国历史文化丛书《博陵崔氏》(二)
得姓崔邑
发韧东汉

--从季子让国,到博陵郡望
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及其他崔氏房支,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不衰的名门望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炎帝。
出于炎帝
唐代白居易(772-846)在其为一崔氏先祖所写《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白居易集》卷七十)中记载:“公讳元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
【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wbr发韧东汉
炎帝像
炎帝,即神农氏,姜姓,少典氏长子,吕姓、崔氏等姓氏的远祖。炎帝,即烈山氏,名姜石年,号神农氏、伊耆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的农历4月26日生于宝鸡姜水之岸(一说湖北随州厉山),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有八世炎帝之说,一、二世炎帝均生活于宝鸡,并辐射至两湖(湖南、湖北),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县,葬于茶陵。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听詙,生帝临魁、次桂。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生帝承,炎帝神农氏姜承生帝明、仲贤、希文,炎帝神农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农氏姜宜生帝来,炎帝神农氏姜来生帝裹,炎帝神农氏姜裹生节茎,节茎生克、戏,戏生炎帝神农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传至八帝至炎帝神农氏榆罔(炎帝神农氏榆罔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孙)。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既说“神农氏世衰”,不能征伐暴虐百姓的诸侯,却又说“炎帝欲侵陵诸侯”,岂不是说炎帝与神农并非同一个人?司马迁在潜意识中是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为一体的。当然,这个神农氏决不是始作耒耜、教民农耕的神农,而是其后裔中与炎帝同时且共为一部落联盟者。
东汉郑玄在“《礼记·祭法》注”中作了说明。他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综考诸家所言可知,东汉以降的学者将烈山氏、神农氏、炎帝三者等同起来,自有其缘由。因为作为远古农业发明者的神农要从事农耕,首先必须放火烧山,古代流行的斧耕火种——即后世所谓刀耕火种,凡有林草的山,必须先烧后种。而烈山,就是烧山,也就是《孟子·滕文公》所说的“烈山泽而焚之”的烈山,它代表原始田猎时代的生产技术。由此可见,赤帝是炎帝的别称,烈山氏是神农氏的别称,鉴于稷在世之时为虞代,其父烈山氏有天下之时就更早了,因此烈山氏似为最早的神农。
自从后起的炎帝与神农合一后,“炎帝神农氏”又成为一个时代概念,即凡该部落集团后裔,既可称神农,又可称炎帝。
因此,炎帝神农氏至少有三重涵义,即既可看作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又可视作部落联盟的代号,还可视作农耕文明阶段的时代概念。正如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三位一体一样,上述三重涵义也是三位一体的。
炎帝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第八世,榆罔,克之子,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第十世,名祝融,本名重黎,器之子。政治家、发明家、音乐家,本名重黎,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葬衡阳南岳。据山海经记载,祝融在居所衡山,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第十四世,名共工,亦名共攻氏。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第十五世,名伯夷,姜姓,尧舜时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伯夷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拒绝尧的美意,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孤竹国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
炎帝第十七世官遂为四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国语·周语下》载:“昔共工弃此道也……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伯禹)……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也。”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吕尚封于齐
吕尚,即姜太公,系炎帝之后。炎帝第十七世,官遂为四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得姓。
【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wbr发韧东汉
来自江苏、河北、山东的崔氏宗亲在姜太公塑像前合影

2014年3月
炎帝第二十一世:姜伯夷,第一代吕侯。第二十二世:伯夷三子吕明。第三十世:吕墨台登位,被复赐姜姓。至此姜吕不分……第五十二世:吕伯錂。其女为周檀父妃……第五十四世:吕豫伯。其女为纣后。注:吕国到商末共传38世,43代吕侯。
【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wbr发韧东汉
姜太公像
炎帝第五十四世吕望,号尚涓,姜太公。商周之际,伐商有功。分封于齐。为齐太公,生七子一女。
《唐世系表》: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次于城濮,夭生杼。襄十九年,齐恵公卒,崔杼有宠于恵公高,国畏其偏也,公卒而逐之,书曰:崔杼出奔卫,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齐侯使崔杼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弑庄公,谥武子。杼生成及强,后妻东郭生明,嫡庶争立,而立明。二十七年,齐庆封使卢蒲嫳杀成及强,杼及妻缢,崔明奔鲁,生良。
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业字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著姓。
仲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安平,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即四皓夏黄公也(夏黄公恐误)。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生舒,汉四郡太守,二子:发、篆。篆,郡文学,王莽召不起。生毅,毅生骃,字亭伯,长岑长,三子:盘、瑗、寔。瑗字子玉。寔字子真,生皓,曾孙洪盘,生烈,后汉太尉,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
十世孙昂,字仁师,相唐太宗,四子:揣、擢、携(《世系表》携作摄)、挹。挹,户部尚书,生湜,字澄澜,相中宗,年二十九为中书令,以罪诛。兄液、弟滌。
博陵大房,骃少子寔,字子真,后汉尚书,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字良夫,晋大司农。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连、琨、格、邈、殊,五房。又燕主赐王氏,生怡、豹、偘,同为一房,因号六房崔氏。连字景迈,巨鹿令,号大房,生郡功曹绰,二子:标、鉴。标字格祖(《世系表》作洛祖),行博陵太守,生后魏岭南长史广,字仲庆,生元猷,元猷生当,字文业,后魏中书侍郎。当生伯谦,字士逊,鸿胪卿,谥懿伯。谦生渊,字孝源,青冀二州司马,生综,字君维,长安令。综生慎,字行谨,胡苏令。慎生玄(日字旁+韦),相中宗,五王中一人也。玄暐生璆、珪、瑨、璩。璩,礼部侍郎,袭博陵公,生震、涣。涣,门下侍郎,生纵,御史大夫,常山忠公。纵生元方,沔州刺史。元方生碣,字东标。综少子秘书监行功,生闵、景、昱、晷、晃、晕、晨、昊。晷曾孙损,字至无,相德宗。鉴字神具,后魏东徐州刺史、安平康侯,三子:含、秉德、习。秉德,骠骑大将军,谥靖穆,子忻、君哲、仲哲,后魏司徒行参军安平县男,生长瑜、仲炎。长瑜子枢等九人,号崔氏九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长瑜二子,子博、子信。子博,隋泗州长史,生元平,侍御史。元平五子:行苑、行则、行简、行功、行真。行简,刑部员外郎;行功,秘书监,子信,孙义起,户部侍郎。与此异。)。
仲炎生君昭,君昭生播,播生元亮,元亮生无纵,无纵生望之、释之、藏之、浑之。浑之生璥,尚书右丞。璥生元略、元受、元式、元儒。元略,义成军节度使,生铉,字台硕,相武宗、宣宗。铉生沆,字内融,相僖宗。元受,直史馆,高陵尉。元式,相宣宗,生镇、(钅刑)、钜。
第二房,琨字景龙,饶阳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经、郁。经生辨,字神通,后魏武阳太守、饶阳侯,谥恭。二子:逸、楷。楷字季则,后魏殷州刺史、后将军,生士元、士谦、士顺。士谦,周江陵总管、武康郡公,生隋沂州刺史旷,旷生陇州刺史礭(que),礭生驸马都尉、博陵县男恭礼,恭礼生去惑、兴宗。兴宗,饶州长史,生临涣丞隽,隽生懿,懿生同州刺史颋,颋生琯、珦、璪(《世系表》:璪作瑮,汲古阁本《新唐书》亦作璪)、珙、玙、瑨、球。
琯,字从律,山南西道节度使;璪,刑部尚书。珙,相武宗。玙,字朗士,河中节度使。瑨,常州刺史。士谦弟说,后周大将军、安平壮公,生宏度、宏昇、宏峻,峻隋赵王府长史,生洛令俨。俨生暄、晧、晊。晊,徐州司马,其孙仪甫、婴甫。晧,安平公,生监察御史浑,及太子宾客、清河孝公沔,字若冲。沔生成甫、祐甫,字贻孙,相德宗,除清吏八百员,人不以为私者,无子,以庐江令婴甫子植为后。植字公脩,相穆宗,尝请以无逸为元龟,然为相无状。郁,后魏濮阳太守,生挺,字双根,后魏司徒、泰昌县子。挺生孝芬,字恭梓,太常卿、泰昌县公。孝芬生猷,字宣猷,隋大将军、汲郡胡公。猷生仲方,字文齐,信都太守、固安县伯。仲方生寿,字大德,凤泉令、石泉县男。寿生安上,字敦礼,相高宗,二子:修业、守业。修业,太子通事舍人。守业,刑部侍郎。孝芬弟孝暐,后魏赵郡太守,谥简,生昂,字怀远,北齐祠部尚书。昂曾孙绍睿,武邑令,生白水尉项,项生汾西令昇之,昇之生造,字元宰,相德宗。
第三房,格二子蕃、颖。蕃生天护。颖八世孙不疑,左补阙。天护生穆、纂、融。纂字叔则,后魏冀州刺史,生觖,北齐散骑常侍。觖生诚及世立,世立,隋大理少卿、安平男,生祁阳令抗。抗生潜、漪、汲。漪,河间丞,生日用,相唐中、睿、元三宗。汲,长安丞,生日知,字子俊,潞州长史、中山襄公。日用生宗之,右司郎中。
【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wbr发韧东汉
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一带)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一带),遂以为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正卿,谥武子。”
季子让国
崔氏的得姓,源于“季子让国”。北宋天祐六年(1054年)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孙穆伯(一说五世孙,即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氏。崔氏始祖季子让国、封于崔邑,在周康王15年(公元前1004年),距今3000多年。
炎帝第五十五世:太公长子:丁汲。字丁春。继位为齐丁公。配,姬氏,齐氏,钧陈氏。生五子,长:姬氏生懿伯,名德*。次子:齐氏生德仲。三子:姬氏生聂叔,名:德*。四子:钧陈氏生季子。名:德兴。五子:钧陈氏生叔乙,名:德立。
炎帝第五十六世:丁公四子:德兴公(季子),让齐侯之位给弟弟德立公(叔乙)。居崔邑。生一子:穆伯
炎帝第五十七世:穆伯。秉齐政,为齐大夫,以邑为氏,遂为崔氏。
一说“叔乙让国”:《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子公伋,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韩愈为《崔氏族谱》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崔姓的起源和始祖:“五帝以還迨及成周定鼎分封呂望以元勳祚土東國子叔乙食采於崔子孫世承為姓。”意即,五帝以后,直到周朝,建国后分封天下。姜子牙以功勋卓著,封以东部疆土。他的一个儿子叔乙,被封于崔邑这个地方。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崔为姓。
以邑为姓
姜太公之孙、齐丁公伋嫡子、崔氏始祖季子采食崔邑,得姓。“齐丁公伋嫡子名季子让国于庶兄叔乙,食采于崔,因以为姓。”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后来分邦建姓,季子孙穆伯(一说五世孙,即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氏。

崔邑,具体的确切地址已难以寻觅。一说在今章丘土城。据《章丘县志》载:“崔氏城在县治(旧章丘城)西北70里,大清河之滨,俗名土城。”大清河即今黄河山东省境内的一段,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大清河河道改为黄河河道。《水经注》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 《章丘地名志》“土城,古名崔氏城。”一说在今黄河岸边的崔子城(今邹平魏桥镇境内)。
野的八世孙夭生子杼。十三世孙崔杼(齐正卿)为齐国景公时相国。崔氏十四世孙崔明弃
齐奔鲁。至此走出崔邑,走出齐国。
崔夭奔卫
《春秋》经文:“宣公十年夏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时为公元前599年,文中的崔氏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所记载的“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yin)次于城濮”中的崔夭。
崔杼弑君

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关于崔杼弑君的详细记载:
【经】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公至自会。卫侯入于夷仪。楚屈建帅师灭舒鸠。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
【传】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复命。不说弁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崔氏杀融蔑于平阴。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卢蒲癸奔晋,王何奔莒。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闾丘婴以帷缚其妻而载之,与申鲜虞乘而出,鲜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其谁纳之?”行及弇中,将舍。婴曰:“崔、庆其追我!”鲜虞曰:“一与一,谁能惧我?”遂舍,枕辔而寝,食马而食。驾而行,出弇中,谓婴曰:“速驱之!崔、庆之众,不可当也。”遂来奔。
崔氏侧庄公于北郭。丁亥,葬诸士孙之里,四翣,不跸,下车七乘,不以兵甲。
《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崔杼弑君”的相关记载:
初,崔杼有宠于惠公,惠公卒,高、国畏其逼也,逐之,崔杼奔卫。……灵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杀戎姬。五月壬辰,灵公卒,庄公即位,执太子牙于句窦之丘,杀之。八月,崔杼杀高厚。
……
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晋,欲与晋合谋袭齐而不得间。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五月,莒子朝齐,齐以甲戌飨之。崔杼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崔杼有三子,其一子子明因齐国内乱奔鲁国,生崔良。(良)十五世孙崔意如(崔氏30世孙),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崔业、崔仲牟。
崔业,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自此,崔氏有清河、博陵之分。
发韧于汉
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发韧于东汉。崔氏30世孙意如,为秦时东莱侯。次子仲牟,官新亭侯、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
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元和姓纂》载:清河东武城,后有齐郡、高密、蓝田,三崔氏门户。魏大和中,定清河崔为山东五姓甲门。释昙刚《类例》曰:崔怀兄弟,并青州崔肇,次卢、郑之后。崔陵及青州崔亮次之,崔隆宗为后。旧定博陵崔为次甲门,昙刚《类例》曰:先崔昂,次崔季舒及齐州崔光。李公恗《类例》则首崔楷,后季舒。又旧甲乙门者,崔楷、长瑜为先,子枢、季舒次之。旧博陵崔在乙门者,昙刚以崔暹入第五件。李公恗则首崔敬宽,次崔暹,唐魏郑公定天下诸州姓谱,以崔、张、房、何、傅、靳为贝州清河郡六姓。又后燕上党太守崔敦,博陵人,有五子,兄裔三子,弟休二子,各专一业,时号五子为五舍,并裔、休等子为崔氏十门仕宦。北齐崔暹、崔昂、崔季舒,并为高祖任使,时谓三崔。唐崔义玄、神基、琳,三世为蒲州刺史。又神基、神庆、神福兄弟三人,相继为三庶子。神庆子珪又为之。开元中,崔琳与弟珪、瑶三人,同时列戟,号三戟崔家。天后时有二崔融,俱为郎官,故以文章目翘父,而以门户目其一人,盖不能辨也。
秦时,崔氏三十世孙(良15世孙)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意如长子业,官东莱侯,居清河,遂为清河郡。
意如次子仲牟,官新亭侯,居博陵至此,博陵之别乎,清河也。
意如次子仲牟(31世),官新亭侯、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32世)。融生石(33世),石生崔廓(一作崔广)(34世),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35),寂生钦(36),钦生朝(汉侍御史)(37世),朝生舒(汉四郡太守)(38世)。舒生篆(郡文学)(39世),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
传崔氏三十九世篆,属博陵郡。一支迁长安。至此崔氏发展到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江淮一带,西至陇西(今甘肃)。崔氏后裔,随着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遍布全国,乃至亚州及世界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