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对之巧 巧在哪里

 江山携手 2017-01-16
巧对之巧    巧在哪里
——读《楹联丛话全编》扎记
近读《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 梁恭辰 编著),颇多感慨。书中《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等编,不仅保存了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集字,杂缀,谐语等大量的联语及故事,而且有不少精辟的点评。书中的《巧对录》《巧对续录》《巧对补录》等编,又保存了大量的对语及精彩的评语。因此,《楹联丛话全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联话集。而且也是一部《楹联大全》《巧对大全》。许多熟悉的巧对,作者是谁,我们并不知道,书中却有详细的记述。这次重读《楹联丛话全编》,重点就有关巧对之巧,进行了一番探讨,颇有收获,记录在案,以备参考。《巧对录》序中曰:“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这里所说的“对”,是指应对和集句,是对联的一部分。“巧对”是“剪裁皆得其菁华,配隶务权其铢两,无一字一句之不工”。在阅读中,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巧对,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很值得我们深思。
巧在骈切: 书中记述,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吾闽人也。一日,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率由海达青州,故云。时人称为骈切。
巧在妙悟:书中记述,燕子矶永济寺中亦有观音大士像,柱联云:“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佛何称士,须知儒释有同源。”忘却何人所题,殊有妙悟。
 巧在警语:书中记述,余屡过邯郸,谒吕仙祠,记得有黄粱梦亭,中悬旧联,云:“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亦警世语也。
巧在浑成:书中记述,长沙有屈、贾二公祠联云:“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分贴二公处,浑成可喜。
巧在非俗:书中记述,泰山地大物博,秀甲寰区,惜山中楹联殊少。佳构最著者,岱庙中“帝出乎震,人生于寅”八字,对仗天然,足以俯视一切。然是庙联,非为全山写照也。惟半山壶天阁有廷曙墀郡守一联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又雨花道院中,不知何名一联云:“雨不崇朝遍天下;花随流水到人间。”尚非俗笔。
巧在相称:书中记述,恒山各寺观中扁额极多,其以四大字磨崖者,亦复不少。而有楹联者,不过三四处,殊未见佳。惟南关北岳行宫一联云:“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灵山锺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气象尚能相称。
巧在自然:书中记述,江州白太傅祠有一联云:“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颇近自然。
巧在真朴:书中记述,陈最峰景登牧晋州,自题厅事云:“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蒋南庄守颍州,自题听事云:“人原是俗非关吏;仕岂能优且读书。”陈子澜尹来宾亦自题厅事云:“事出于公,诸君何妨至室;吏原非俗,我辈还要读书。”皆真朴有味。
巧在至理:书中记述,《聪训斋语》一条云:“圃翁尝拟一联,悬草堂中云:‘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其语虽俚,却有至理。”

巧在巧合:书中记述,京师浴堂门首联云:“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盖上句借音为“冰布体”,下句借音为“汗淋身”也。嘉庆乙丑,聂蓉峰铣敏以庶常改兵部主事,至己巳万寿,聂复以撰进颂册赏编修,有友人戏举浴堂联句赠之,皆以为巧合。
此外,作者有一个观点,认为:“不求工而自工,所以尤为佳妙也。天下巧对,往往有不在字句间求之者也。”这可谓对巧对的一个出神入化的认识。值得细细品味。
读过这些对句和点评,对于巧对,我们业已心领神会。要反复推敲,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