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转中医】脾胃丨固本培元丨精气神

 fhnp6016 2017-01-16


我们日常饮食进入脾胃所主管的范畴,化为胃气,胃气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道路,以肠胃为源头,九窍为胃气的出口,九窍就是五脏所联通控制的,把胃气输送到五脏各处,五脏都得到了胃气,就说明五脏是相互之间通畅的。

  我们吃的食物到了胃里,化为胃气,开始运输,胃气的精华到了肝,就会让筋得到濡养,柔软而有弹性;胃气到了心,一部分就留在心,另一部分进入脉管,濡养脉管。脉管里的胃气,接下来会到肺里(看到了吗,内经认为肺里的血是从心脏里过去的,古人们认识很深刻),血管里的胃气进过血脉进入肺里,再和肺里呼吸到的空气融合,形成“宗气”(就一个名词,说肺里的精气,大家记住就行)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体表各处。这个宗气,在经过体表的流转才会进入六腑,六腑的精华会进一步归入五脏。所有以上这些都可以在脉的寸口(就是手腕)得以体现。


  我们喝的水到了胃里,会气化,向上进入脾,脾呢会把气化的水输送到肺,肺会把这个水再进一步输送到各个需要的身体部位。
  人以饮食为身体之本,不吃饭就饿死了(内经说的很严肃),脉,把的时候如果没有了胃气也就离死不远了。这个胃气在脉上是怎么体现,不是说肝脉(应该是有点弦象,就是长而直的脉象)不弦了,或者说肾脉不沉了(肾脉应该沉但是没有沉,说明有病象),就是胃气没有了,而是说,脉里摸上去没有了元气,什么是元气,怎么摸?一个人的脉象摸上去柔和有力就是有胃气,反之,过硬过弱过散就是没有胃气,一个人的脉象如果硬狠了,摸上去象水管一样,那就坏事了,或者弱狠了脉象象一滩烂泥一样又弱又散也坏事了,我至今还没摸过像烂泥一样的脉,但是水管一样向外凸起而且发硬的脉我是摸到过。

  说到这个,李东垣有个《脾胃论》就是从这里引申出去的,不过在我看来,所谓胃气,就是元气,是后天胃气与先天肾气的合物,内经里说胃气,就一名词,后面李东垣又引申了:“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句话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是说元气是由先天肾气加上后天脾胃之气的滋养所生,所以,如果胃气不行的话,元气也就不行,元气不行的话就哪哪都不行,所有的病都来了。当然,这句话有些绝对,比如说:很多病不是因为胃气衰弱,而是后天人们自己作的,不符合养生规律。比如说虚劳症,很多时候,虚是由劳引起的,太糟践身体导致“劳”,劳导致虚,这跟脾胃没一点关系。


  人吃的食物、营养、药物,有五种口味,每种口味到了身体里面会各自进入相应的五脏六腑,津液也会按照既定的规律走。经常有人问类似的问题:“我吃这些药,它们知道自己要往哪走吗?”
  药是知道的,不仅药,连同我们的饮食也知道自己会往哪去,我们的身体会安排他们,酸味的会入肝,咸味的会入肾,辛味的会入肺,甘味的会入脾,苦味的会入心,有的药性轻扬,有的药性沉降,有的药性同时入肝肾,有的药性同时入心脾,大家都懂,药典上也写着呢,不要怀疑。所以,在这里说一句,不管我们吃什么东西都不要过,要知道我们五脏是相生相克的,任何一个味吃得太多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我一个朋友就是忒爱吃酸,酸的不行,导致肝脉强势得很,然后,脾就弱,脾弱了身体就总是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得劲,老让我调,让她戒点酸还不行,头疼。

接着说脾胃:内经里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就是说这些东西是为我们身体贮备精华做服务的,是血液最主要起作用的地方,营气就是血管里的气,血管里的气干什么用的,就是血管里的能量,指挥血管干活的。说这些组织的功能就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的精微,把饮食中我们需要的提炼出来,剩下的糟粕排出去,这些组织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在面部的表现是口唇四旁的白肉,我们知道嘴唇是红色的,嘴唇周围那一圈就是脾胃的表现。脾胃濡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就是天生的甜味,比如:大枣、甘草、还有人参,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人参不是苦的吗?大家可以去找点人参细尝尝,人参的后味是甜的,先苦后甜,人参是少有的入脾胃后可以直接转为胃气的东东,而且他的药力还大,人参这个东西,有的医书写是温性的,有的医书写是凉性的,有的医书写是滋阴的,还有的医书写他是引阴长阳,说白了,这东西就是补气的,说到这里,又提到了气的概念。这个下面说,


脾胃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前面说了,人的属性在五行中也属于土,万物入土而化,由土而生。其实,从土生出来的,首先就是木,就是春天,肝的季节。脾胃,它的五谷代表是小米,牲畜是牛:甘,温,属土,安中补脾,益气止渴。其实,还有一个东西,写在这里,仅作科普,不过不提倡大家吃:狗,酸而咸,温。暖脾益胃,脾胃暖则腰肾受荫矣,补虚寒,助阳事。

但凡脾胃之病,无非是上所传和下所传,上所传就是说短期饮食或者外感引起的胃不舒服,这里一般因为病程短,只涉及到胃,一般还不会牵扯到脾,症状多是在:心下。我们看伤寒论,经常有“心下痞硬”这几个字,说的就是上所传的胃病,病在胃的入口,一般都是积聚在这里了。这样的一般病来势急,病人也挺难受,但是不要紧,伤寒论里方子不少,承气汤系列很可以治;如果是下所传,一般是从肝或者肾传来的病,这个病就深入一些,病位一般在脾而不是胃了。首先酸味吃得多了,酸味属阴,入肝,酸过了肝阴就会太重,然后就会妨碍脾,木克土,肝阴重导致脾阳虚;或者,肾阳虚反传至脾阳虚;还有一种是胃寒太甚引起的,不过比较少见。多见的就是前两种。


脾胃的常用药就是:人参、白术、甘草、大枣、姜,这些都是温补,有生津液的有燥湿的,通常一起出现;还有香附,厚朴、砂仁,槟榔这些是行胃气的,还有乌药,乳香,良姜,附子驱寒止疼的,还有巴豆、大黄攻下的大致就是这些(一时记不全,先写这样吧)

胃里如果寒,就会胃疼,不化食,喜按,喜热;胃里如果有湿呢就会容易作呕;胃里如果有实结,就容易上火,而且去按胃那个位置是硬的。

相比较胃,脾这个脏器更深一些,属于五脏了,很多人问这个事,这么说吧,但凡便溏,大便稀,黏腻的人十之八九都有脾阳虚。便溏就是脾阳虚的一个典型症状,中医里有句话:少阳必呕,阳明必渴。说的是如果你少阳犯病,多半是要呕吐的,如果是阳明病,(实证),多半是要想喝水,同样,便溏未必是脾阳虚,但是你脾阳虚肯定便溏,而如果你肾气弱肯定下面固不住。

便溏的人知道了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脾阳虚了,而脾阳虚的多半还伴随着湿重。这很常见,脾在五脏里是主管运化的,有个病名就叫脾水:因脾阳虚、脾失运化水湿的功能而致的水肿病。

说到脾胃,我们知道脾胃的代表色是黄色。有一本书叫《黄庭经》,说的道理和中医很有关系。黄庭经,首先说黄庭是什么意思?黄是土,是人的脾胃;庭是房屋前面院子里的空场地,过去人建房都有院子的,就是正屋门前那一块院子。在人体就是说脾胃那一段。

不过很奇怪的是:黄庭经书里面写的全是意守关元,为什么取名不叫关元经,而叫黄庭经,一本道家的典籍,以人体后天之本命名,有意思。

我们前文说道“气”。“气”这个东西是中医里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中医有一点比较折腾人,就是越基本的,越难以搞清楚。想象一下,一个学中医的,连“气”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能学得好,怎么给别人辩证?
  我们前面说了,气偏阳分,那么气对于我们人体到底是什么?说简单点,气就是维持我们人体生命运作的能量。气偏阳分,但是气又绝不是阳分这么简单,它是维持身体生命运作的能量,不管你是消化吸收,还是呼吸排泄,不管你是血管系统,还是淋巴系统,不管你是五脏还是六腑,所有的一切只要你是个活人,那么这些都在身体生命运作的范畴里面,而“气”就是给这一切提供能量的。

如果你气虚,你会有什么感觉?整个人代谢变得缓慢,身体垃圾沉积,提不起劲,就像一个汽车没汽油了,就是这个样子。而人参(还有其他补气的药),就是汽油。现在大家也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吃了人参后亢奋吧,油加多了。

“气”偏阳分,但是“气”并不是阳分。单纯的阳分是向外的,是亢奋的,是不受节制的。但是气,是守规律的。我们说阳亢,可从来不说“气亢”。因为气是我们身体里的“道”。阳的熵无序,不停增加;而“气”有序,稳定。阳是一意孤行的,气是和谐稳定的。

为什么“气”有这么不同于阳的特征?我想这个原因,很多学中医也弄不清楚。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气之所以这么和顺,是因为它听从于“神”的指挥。这就引申出中医另一个基本概念“神”。

神就是我们的生物场,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一个你可以不去管它,但是他一直存在并且起到大用处的东西。中医里讲“精气神”神是最重要的,神是控制气的。有人问:“我怎么感觉不到?”很正常,就连气都很少有人能感觉到,何况用神去调气。


说到气,现在可以试一试,把两只手虚抱,静心,过一会,你试试看,是不是你的手里面好像有一团肥皂泡一样的东西,让你无论拉远或者拉近双手的距离都会感到一些阻滞,这就是气,一种纯能量态的东西,可以外放,也可以在身体内流转。这个能量是由你的身体发出来的,它受你的精神控制。这就是养生最高境界——调神养气的基础。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的心静不下来,也感觉不到气,无所谓,感觉不到就按四时规律养生也挺好。春天,出去转转,呼吸一下春天的气息,春天属木,肝,到草木多的地方呆一呆,很好的。我这两天就经常出去转转,当然,我现在玩这些气感什么的东西已经轻车熟路了,别说自身的气感,就是外界的各种气感也很容易感觉到,我甚至可以闭着眼感觉出来那块土地上的草木更勃发一些。

我们说到调神养气,这个是养生的大杀器了,不过能做到的少。现在我们说另一个养生的基础:独立守神。我们一个人想做到“调神养气”那么第一步就是“独立守神”使神不受外物侵扰。

  有的人问气,内经里面说的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第一句说的是:要懂得躲避外界的不利环境,比如,刚装修过味道很大,那就先不要住。我身边有人家里装修味道熏眼睛,也不管不顾的住进去,大夏天为了享受空调门窗紧闭在里面呼吸毒气,结果是去医院病了一场。外界有暑湿燥热寒瘟疫各种邪气,该保暖保暖,该通风通风,该避暑避暑,别跟环境对着干。


第二句就讲到气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说实在话,我不知道别的人为什么没有气感,这东西忒个人化。内经说:要使心性做到“恬淡虚无”,真气自然就出来了,我也不清楚是不是。我说一下自己的气感,这东西要说听话也听话,可以随着意识走,你要是不用意识推动,他自己就顺着任督二脉走。而且走的还挺快,如果没有什么地方堵住的话,几秒钟就把任督二脉走完了,最后基本不是到关元就是到膻中呆着去了。我看古人倒没骗人,关元和膻中确实能入气。有的人问我:是不是气感只是个人感觉,纯唯心主义的产物,实际并不存在。那倒不是,我经常双手虚抱到产生气感的时候让别的人把手伸进虚抱的空气中。实验者会感到比正常空气清凉的感觉,如果我的手缓慢移动的话,他们甚至能隔着20公分感动手上有毛虫爬过的感觉,很奇怪吧,大部分人感觉到的居然是清凉的感觉而不是小说里写的火热的感觉。我也很奇怪,并且不知道答案。


最后一句呢“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是说让人独立守神。神的概念真的就有些超过中医的范畴了,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了。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能写出来的东西了,古有云:圣人述而不作。真的是没法写出来,就算说,也说不太清,所以,就算世上真有什么绝世武功,比如:太极拳,也只能靠个人悟。悟性差的给你本九阴真经也白瞎。所谓郭靖学了绝世武功成就一代大侠,纯属小说家言。绝世武功,不是你想学就能学会的。

接着说“精气神”,这三个东西可以说是中医的另一个精髓,其重要性可比阴阳,同样,“精气神”也是一个非常考验人悟性的东西,同“阴阳”一样,很多古人没有明确给他们定义,并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说不清楚,只能给你归纳总结。

前面说过:气,就是维持我们人体生命运作的能量。神,则是控制气的能量场。二者区别在于:能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但是能量场是有方向的。这也是神为什么能够指挥、控制气的原因。或者,我们可以把:气:定义为人体能量的“大小”,而神是人体能量的“方向”。我的本事低微,只能描述到这里。有些东西呢,就是这样,心里明白,但是怎么给他定义出来,讲明白就又是一回事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悟。

  说到“精”:“精”则是气的来源,是体内的营养物质。是我们吃进来的食物,或者在我们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经过人体转化,变成各种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吸收的,其形态极其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我们叫做“精”,它们可以在体内任意地方参与进行生理功能的运作。还有一点,精:通常都是液态的。因为在体内,整个就是液态的大环境,这些微粒也是呈液态才能更好的(比固态容易)参与各种人体技能运作。

  举个例子:唾液中的消化酶就是精,人体内的氨基酸就是精,但是人体内的蛋白质不是精,人体内的脂肪不是“精”,因为消化酶、氨基酸是可以直接参与人体转化、合成、传递等各项基本功能的,而脂肪、蛋白质则不行,不管是脂肪还是蛋白质或者别的细胞、组织,但凡这些不能称之为“精”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含能量,而是因为,它们不能直接参与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运作。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了。古人曾经在黄庭经里打过一个比方:精是一盏油灯的油,气是这盏油灯的火焰,神则是这盏油灯的光芒。能打出这样的比喻,其人的悟性和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很令人感叹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气弱,前文也讲了气弱的表现,典型表现就是人体各项功能变弱。而精的匮乏会有什么表现呢?说到底,人体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的匮乏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人,倘若出了很多汗,不管起因是因为受寒,还是受伤,或者是因为过量运动,接下来我们必然会发现这个人看起来虚弱了,有气无力的,面色晃白。因为汗液,有人说汗为心之液,也有说法,汗血同源,还有人说汗是阴阳交的产物。对不对?都对。这个东西没什么好争论的,看你怎么理解了。可以肯定的是:汗和身体的能量有关。不管是使用汗解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养生的一个原则——汗不可出多。如果汗出多了,就会损伤人体的元气。需要补气。在胡希恕讲解的伤寒论里,认为“元气就是胃里津液”,但凡人大渴,需要补充元气的时候,就要用到人参。这个其实还不全对,我们应该有这么个常识,在影视小说作品中也有描述,人太虚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参汤。这个参汤就是补充人体元气的没错,人参是补充胃中津液的也没错,再具体一步,人参补充的是胃中之“精”,而且是高浓度的“精”,这个精可以生“气”。所以,人参又是典型的补气药。我们要知道,任何药物都不能直接补充气,能补的最多到精这一步,然后“精”是气的前身,精可以化气。同时,气可以固精。但凡气不足的,固摄力肯定弱:例子很多,有的人肾气弱,月经量很多;男的是遗精、早泄,有的人宗气弱,喂奶的时候一边喂一边流,都不需要小孩用力,小孩还没吃饱呢,奶流没了;有的人表气不足,固不住体表,动不动就流汗。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气弱需要精来生气,越是固摄不住精,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补了。但是,很多人气弱,吃补药又克化不动,动不动上火,胸闷,没胃口。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治疗的大方向错了,而是没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知道,大凡补药,多是有一些滋腻的东西,如果病人本身体内有痰湿的,或者本身气弱不足以克化这些补药的,一堆补药吃下去,东西是好东西,可是消化不了。人参补气,可人参是会滞住的,很多人吃人参胸闷,没胃口,那就配上陈皮。同样,很多人吃阿胶,这可是滋阴的货,不要以为滋阴的东西吃下去就不会上火,阿胶虽然滋阴,但药性又非常滋腻,如果再和滋腻的大枣、核桃等等配成固元膏,遇到克化力弱的不滞住才怪,所以,阿胶、固元膏要配上行气养血的当归才不会上火,阿胶和当归又是绝配,同理熟地这个滋腻的家伙和当归也是绝配。还有一样“羊肉”,羊肉性热,同样性滞,本身热又滞,所以“当归羊肉煲”这个名菜大家很熟悉了。但凡滞的,滋腻的要和克化的,行气的同服。如果本身痰湿,痰湿这个东西是体内最湿滞的一种东西。有的人吃归脾丸都会上火,胸闷。归脾丸可是里面加过陈皮的,药配的没有问题吃这种药还能滞住的,体内必然有痰湿,这种人想吃补药,必须先把体内痰湿去去,二陈丸也好,五苓散也好,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总之,体内痰湿不去,吃什么补药也是枉然。

  接着说神。如果说气是可以养的,神这个东西则完全没有办法用药力下手了。连补气的药都是通过补充体内“精”再进一步转化为“气”。而神,除非是因为生病伤到了神,可以通过病体好转,看起来“神”变好了。剩下的,正常人想通过补药补“神”全是枉然。我们常说补血补气,连填精益髓这种我们也经常听说,但是翻遍各种书籍,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说“养神”、“调神”而从来没有“补神”。神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生物场,他是不能补的。你可以在一个生病的人脸上、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脸上、一个暮年的人脸上看到神的体现,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欢庆、都乐意看到人脸上的神。古人把神比喻成灯盏的光芒是多么的恰如其分。有人问我如何“调神养气”。我可以告诉你“少火生气”,火力不大的药力可以生出气来。可“调神养气”又超过了“少火生气”的范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调神养气”那么,他可以完全不用服用任何药物的,他可以自己就把身体调理的非常好。那么“调神养气”究竟要怎么做?在这里,我先问想学的人一句:你可否放得下?你能否不让一人一事一物影响到你的心情?我并不反对人们追逐名利,但是,你能不能对于名利这样的事拿得起,放得下。只要你能放得下,那么调神养气就不算困难。调神养气最忌讳“乱”,一个人无论是卑鄙,还是狠毒,还是伟大,还是高尚,都跟“调神养气”没有关系。不是说好人容易练,而是心理素质好的容易练,心理素质好的一般不会被外界影响到,而好人,一般没有亏心事,心胸宽广的也好练,坏人,真的坏彻底了,心理素质好到不择手段的,也好练。只要“心”能静下来,“调神养气”基本就成功一半了。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真的是不仁,它只按规则行事,绝不会有什么“孝感动天”、“六月飞雪”、“感天动地”的事情。那些都是人编的。天地是无情的,你掌握它的法则,哪怕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独裁者,小人,那也不会有什么妨碍。所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弹,到处挑起事端,,他照样到处扬眉吐气,横行无忌。日本二战坏事做绝,他照样生活在高端发达国家,不认错都可以。股市里大股东和庄家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小散户,照样过得豪华而舒心的日子。无他,只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规则,或者说更多的“道”,没有的人,活该吃瘪。


在这里,对所有的人说一说这个道理,人体是怎么虚下来的:


  上夜班,熬夜最虚耗人体津液,同理,抽烟、纵欲也是首先消耗人体津液,就是上文里面我们讲到的“精”的概念,这些肆意妄为的举动消耗了太多的“精”,就好像把人体这盏油灯的油耗费光了一样。

  当你肆意妄为的时候,看起来很有活力,可以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实际上已经是透支身体的本元了。



  中医讲究“固本培元”,可如今很多人偏要反其道行之。

  “精”耗得太多,先是津液不足,都被你那些举动消耗了,津液属于阴,津液的不足接下来会导致阴弱,阴弱导致阳不受控制的外溢。这个时候很多症状比如:满脸油光、痤疮、口气、早泄等等问题就会出来。这个时候是阳分虚耗的时候了,不过此时,还只是阳分虚耗在阳位。如果再不知收敛,到阳分序号延伸至阴位,就难治了。比如,有的人本来上面长满痤疮,后来这些毒疙瘩又蔓延到身体下部,那就很麻烦了

  这时人体整个虚下来,不调和,过程看起来像是上火,实际上却是阴虚火耗,或者阴阳俱虚,看起来哪哪都不舒服,又怕冷,又怕热,又上火,又便溏。虽然说春天阴弱阳盛会有些类似的症状,但终究其病因和来病的情况,春天时节的生病(肝火盛而生热感冒)和这个身体本元虚弱的病差远了。

  所以说,要静心,调神养气,培元固本。莫作,作的狠了,让医生都难办,给你下药吧,但凡药若不是温补,徐徐进补,短时间见效的必是以药力激发身体元气,以抗病邪,短期见效,长期看则是饮鸩止渴。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海狗肾、肉苁蓉、鹿鞭这些东西虽然大补肾阳,却一直被称为淫邪药,为历来中国皇宫不齿,更有吃这些东西当春药壮阳反而身死的。

  慎之,慎之。

  那身体虚了怎么办?调养,培元固本,但凡这种病都急不得,身体本元都伤了,只能慢慢补,心思放宽,静心调理,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戒烟戒烟,少喝酒就少点,欲望也少点,保持正常健康的生活规律。不能再作了



继续讲调神养气,讲一点“固本培元”的养生之道。


  我们前文讲到调神养气,首先一点就是能舍得,能放下。如果心中总被一些念头、欲望、人或者事纠缠着,放不下,那么就不可能做到“静”,心中都是那些念头,怎么能清清楚楚看到自己。所以说,凡事要知道“尽人事,知天命”。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即便不成也不需要为之郁郁不欢。佛家讲“明心见性”,我们身为尘世中人,事情繁多是必然的,只是莫让这些事情堵在心里就好。

调神养气一则是静,二则是“收”,静我们讲过了,只有静,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感受天地。把堵在心里的事放下,自然就能静下来,静下来之后,就是收。“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守”,我们说“独立守神”就是这层意思,所谓守,得把身体内的能量、元气留得住,不受外邪侵扰,有的人喝酒、酒劲上来,全身发散,那就是守不住,有的人一生气,气血都往头上冲,面红耳赤,那也是守不住。独立守神首先要做到精神境界不能被外物侵扰,有人跳着脚骂你,你可以一拳打过去,但是不要生气;有人困难时帮助你,你要记得回报,但是不必觉得自己欠了他,一句话:心理素质要好,静心意守,能不被外物侵扰,把心静下来自然就可以独立守神了。第二层则是“收”,是把外界的能量吸收到自己体内,这是气功的方式了,道家黄庭经里讲修行之人可以不用吃饭,只服气就可以过活了。当然,我做不到,这也忒难了,我们又不是植物,一点点阳光雨露和肥料就够用很久,我们又不长根,靠空气中的那点能量怎么过活,当然,修道的人可能有办法。这个不了解,不多说。

  中医里讲养生要求调神养气,还有一点叫做“培元固本”。所谓培元,我们见过种花的人,都讲究个培土,把有营养的土疏松过围在植物的周围。培元是一个意思,不过这里不是给植物培土,而是给我们人体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这些好的饮食中吸收对身体有益的营养。所谓固本,本有两个。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本。先天为肾,后天为脾胃。李可有句话:“万病不治求脾肾。”就是说,如果真有一些病怎么都治不好,就把人体先天和后天调理好,人体一旦调理好会自已把身体里一些毛病解决掉。

  培元固本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治病有个轻重缓急,而培元固本从来就是个缓。是以小剂量的药材,或者干脆就是食疗来慢慢调养身体。我们吃药吃对症见效快,但也会伤了身体之本。举个例子:人参。人参是味好药,大补,可以补气生津,把胃里的津液输送到身体各处,以致身体末梢。但是如果吃得过量、大量,造成的后果就是把身体里的气血都逼起来,不仅输送到身体各处,甚至逼到体外,比如:流鼻血。要知道,一味人参固然有力,但到底:这些药只是催化剂一样的功效,其本身的药力有限,消耗的能量和物质更多的还是你身体自身的。而你身体的元气是没办法急促间大量生成的,只能慢慢来,用药剂这个东西,一下见效了,病好了之后,要注意饮食,固本培元,慢慢的把病体养起来。特别是有的人身体浊阴累积,必须下攻伐药,药剂下去病好的很快,但是即便好了,身体原来就阳弱阴盛,再加上攻伐药一下,虽然阳气可壮,但身体里子必然是弱的,得慢慢补。

  固本培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比如,熬夜的人,首先耗费的是人体津液,也就是“精”,这个时候用参须、枸杞、陈皮炖乌鸡是很补身体的。比如到了春天,挖些户外的野菜尤其像茵陈、春树芽,马齿笕也是很合时令的,到秋天秋梨下来,或者夏天的西瓜都很好,比如女子例假过用红枣、黑糯米熬粥虽是简单的食物,也是对身体再好不过。再比如,人年纪大了阳气弱的用小剂量的四逆汤壮阳同时补充胃里气分、津液;再比如肾阴亏虚的人,经常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六味这个方剂,说的是补肾阴,但是里面的熟地是益精填髓的,但凡因为虚耗了津液,过分劳废了体力,都可以用来补养。

如果天生阴弱阳盛,还不知保养,冬天穿着不避风的长袜,时间一长得了关节炎,那就是病了。男士,爱出汗,还爱生气,爱跑出去疯玩,时间一长阳分浮越,得了高血压,那也是病。


年轻人,通常没那么多问题,很多时候只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对照体质注意养生就好。如果不养生,时间长了,慢性病就找上门来了。但凡这些慢性病大多是自己不注意养生,不知自己体质乱养生,或者依仗年轻肆意妄为导致的;还有一小部分慢性病是由于身体弱或者生病时没遇到好医生,以往的病没有处理好,留下了病根,随着时间累积,慢慢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