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洪图 编辑:李邦源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春善病鼽衄”,“春气者病在头”。俞,即腧穴,为人身气血游行出入之处,出则外连于天地自然,入则通于脏腑。鼽衄,指鼻衄血,头颈为肝胆经脉所过,又肝胆为少阳春升之气,其经脉之气失和,则可见有颈项不舒;升发被郁或太过,亦会出现鼻衄、头痛以及耳鸣等病症。 临证应用: 01 举验1 朱某,男,18岁,1990年6月13日初诊。 两年来情绪不稳定,或低沉、或烦躁,经常鼻衄。自觉颈项强硬不舒难以忍受,自谓“颈椎错位”,X光照像未见异常,因颈项不舒而不能学习和工作,有时希望将头砍去,于是多次持刀自杀,均未遂,就诊时颈裹纱布,因上周“自刎”而医院包扎,创口至今未愈。大便日六七行,量少不稀溏。久服西药舒必利无效。
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 诊为阴血不足,不能养筋,予养血凉血之法治疗。
丹参15g,赤芍药12g,广郁金10g 菖蒲15g,生地黄12g,夏枯草12g 葛根12g,天花粉12g,生甘草6g 炒栀子10g
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18剂,无效,患者遂转针灸门诊治疗。
10月17日再诊:针灸数月,效果不显,症状仍如前,颈部伤疤已有五处之多。
乃从肝之俞在颈项论治。 投丹栀逍遥散加减为汤剂。
醋柴胡8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 炒白术8g,茯苓10g,薄荷4g(后下) 炒栀子10g,丹皮10g,炙甘草6g 大枣10枚,粉葛根15g,生姜3片
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10月24日诊:服药后颈项不舒略有减轻,舌红苔薄白,脉弦。
上方加郁金10g,再进六剂。
10月31日就诊:颈项不舒明显减轻,看电视超过两小时后仍感颈强硬,情绪好转,鼻衄已有10日未作,大便次数仍多。
上方去葛根,加淮小麦20g,隔日一剂。
一月后诸症基本消除,并已参加工作,每日坚持八小时轻体力劳动,无不适。 02 举验2 刘某,女,49岁,1990年12月14日诊。 颈项不舒,环顾则痛胀,已年余,X光检查,无颈椎增生,脉弦略数,舌略暗,苔薄白少津,兼见胸闷不舒、头木胀、耳闷、眠差。
肝胆疏泄不利之证 治以养血疏肝,逍遥生加减。
柴胡8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0g 茯苓10g,炒白术5g,生地黄12g 丹参12g,北沙参15g,广郁金10g 杏仁10g,浙贝母10g,炙甘草6g 薄荷4g(后下),生姜3片
四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12月21日再诊,药后颈项不舒已除,胸闷亦去,睡眠转佳,仍有轻度头胀、耳闷,舌苔薄白。
再以前方加减: 柴胡8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0g 茯苓10g,炒白术8g,炒枳壳10g 夏枯草15g,炒栀子10g,生姜3片 荷梗10g,薄荷4g(后下)浙贝母10g 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诸症悉除。 发挥:
两例似属西医精神病学所谓“焦虑症”,初诊时因见舌红起刺,而认为是内热伤阴之证,遂重用养阴凉血之法,屡治不效后,始悟认证不确。其实,长期服用西药镇静剂或激素类药物的病人,舌质多有红而起刺者,未必均属于内热伤阴证候。如同久用抗菌素的患者,其舌苔常现黄腻或灰褐色,亦未必是湿热稽留之证一样。因此临床望舌苔,虽然必须遵照传统中医诊病理论,但亦应考虑到当今用药特点,及因用药而引起的某些现象。要想确认证候,还应以全面分析为准。改用逍遥散为主方,疏肝理脾,则肝气得疏而颈项不利、鼻衄即除,脾气得健其大便频的症状亦去。
后例兼见之头痛、耳闷等症,亦明显是提示其病以肝气不疏为主,但因舌上少津,故于逍遥散方中加用丹参、沙参、郁金、生地等凉血养阴兼以疏肝之品;虽未见脾虚症状,鉴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亦少用了白术、茯苓;配合杏仁、贝母,仍是取“佐金平木”之意。药证相得,因而收到满意疗效。 摘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