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诗中之诗”

 江山携手 2017-01-16
在楹联界,有一种观点和提法,把楹联称为“诗中之诗”。对不对呢?笔者以为,不能笼统地肯定,也不能笼统地否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知道,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一联。这一联,确确实实是诗当中的诗。是名副其实的。这恐怕也是“诗中之诗”的来源。有时为了赞美一副楹联,如刘凤诰撰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它是“诗中之诗”,这是一种形象比喻的说法,未尝不可。但是,笼而统之地说楹联是“诗中之诗”,就不符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有夸大之嫌。我们知道,楹联有的像诗,有的像词,有的像曲,有的又像散文,不能统而言“诗”。常江先生写的《对联知识手册》中,便举了很好的例子。他写道,笔调如诗的像:郑板桥撰写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笔调如词的像:何澹如题广东佛山赛会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刚直,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笔调如赋的像孙冉翁的昆明大观楼联(略),笔调如唱词的像:春联
迎新岁举金杯春满万户
贺丰年传笑语喜盈千家
笔调如政论的像:孙中山所撰的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笔调如白话文的像:陶行知自题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笔调如俗语的像:民间流行的寺庙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笔调如谚语的像:
犬有义而可养
蛇无头而不行
笔调如歇后语的像:解缙所撰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凡此种种,怎一个“诗”字了得。更有甚者,说楹联是“诗中之诗,而高于诗”,这就成了不实之词。更是要不得。楹联和诗,毕竟是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之间,既不能说它们是相同的,也不能类比,说谁高于谁。在批评的领域里,是讲逻辑思维的。要实事求是,要公平公正。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因此,在使用“诗中之诗”这个词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准确无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