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有文化之?】灵川阳旭头村:最先看到旭日的地方

 观音道场 2017-01-17
微报桂林

— 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

桂林日报社官方微信平台



南宁是首府,柳州有工业,桂林呢?

桂林有文化。

桂林的文化在哪里?

天赐的桂林山水不是文化,

居住在山水中,

流连在山水间的桂林人,

他们创造了桂林的文化。

……

“微报桂林”开通【桂林有文化】系列栏目

与你一起寻找桂林的“散珠碎玉”

寻找历史文化中,桂林人祖先的故事

精彩内容

灵川县灵田镇中部的阳旭头村,曾是一个商贾中途停歇休息的好地方。村中陈氏家族的先祖,在宋代因逃避兵乱,从山东移居到这里,取名阳旭头村,寓意“最先看到旭日的地方”。




最先看到旭日的地方

阳旭头村地处灵田街东面约2公里,村庄修建在灵田龙口河与黄沙河交汇地带,坐西朝东,村前开阔。当旭日从东边升起时,温暖的阳光便照射到村口的陈氏宗祠大门上。

  据该村在民国六年制作的《陈氏宗谱》记载,陈家始祖陈季豪,于宋代年间,为逃避兵乱,离开原居住地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大巷口,跟随难民一路南下,随后沿湘桂古商道一路逃荒到灵田避难。

据说,一天清早,陈季豪经过龙口河与黄沙河交汇处时,刚好遇到一轮旭日从东方升起,河面涟漪在微风中焕发出闪闪金光,河两岸是一大片肥沃的可开垦的沙泥地。他觉得这是一块非常适合居住的好地方,遂在两河交汇处搭草棚住下来,并取村名“阳旭头”,寓意陈氏家庭定居这里,将来必有“出头日”。


防盗防匪的“城堡”


目前,村中仍保存着近20座古民居,大多数是宋代至清代所建,以明、清时期最多。这些古民居基本为青砖灰瓦房屋,有一座两进的,有一座三进的,房屋中间大多有四合院式的天井。天井用青石板铺成,堂屋上方及四周厢房多雕梁画栋,木雕窗花更是花样繁多,有花草虫鱼,有福禄寿喜,有龙凤祥云……

为了防盗和防范土匪袭击,这些房屋大部分紧紧相连,并有拱式侧门或者后门连通,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城堡式”建筑。


当地的富裕村

经几代人的发展,陈氏家族在村庄周边陆续开垦出数百亩良田和耕地。由于这里旱涝保收,陈氏家族数十年后便慢慢发展起来,建起一座座青砖大瓦房。

陈氏家族有做生意的传统,族人不仅利用地处湘桂古商道的便利条件办火铺、杂货店、小吃店、手工作坊赚钱,还到附近的雄村、大圩、长岗岭及桂林城区做生意。这样,阳旭头村逐渐成为当地的富裕村。


“一门四进士”

经济发达起来的陈氏家族,非常崇尚读书,除了自己办私塾,让孩子们从小读书,还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子弟考秀才、举人等。

据《陈氏宗谱》记载,陈氏家族曾出过“一门四进士”,成为灵川的名望家族。此外,陈氏家族还有其他各类有一定名气的官员10多人。而自康熙年间随母亲迁居长岗岭的陈仕显,擅长做生意,一度成为灵川县的首富。

没有桥面的“三孔桥”

在阳旭头村东头的黄沙河上,残存着一座三孔古石拱桥,这里曾是湘桂古商道的主要通道,现在仅残存桥孔。

据村民介绍,该石拱桥建于清代,长32米,宽4米,高约4米,非常雄伟,是当时灵田最高大的古石拱桥,原桥面石栏杆和桥沿的大条石上还刻有浮雕。湘桂古商道繁盛期间,每天往来桥上的商贾和马帮队络绎不绝。

据村中上年纪的村民透露,著名的“三孔桥”其实是被人为损毁的。上世纪90年代,有村民要将石拱桥拆除,因其他村民反对,结果只拆掉桥面便停工,只剩下三个石拱横跨在河面上。被拆掉的石料后来用来修砌村前的河埠头。

如今,该桥已基本荒废,很少有人再从上面通过了。


作者:文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