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4‖【桂林有文化】灵川有个不为人知的村落,乾隆皇帝曾在附近感慨作诗

 观音道场 2017-01-17
微报桂林

— 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

桂林日报社官方微信平台


南宁是首府,柳州有工业,桂林呢?

桂林有文化。

桂林的文化在哪里?

天赐的桂林山水不是文化,

居住在山水中,

流连在山水间的桂林人,

他们创造了桂林的文化。

……

“微报桂林”开通【桂林有文化】系列栏目

与你一起寻找桂林的“散珠碎玉”

寻找历史文化中,桂林人祖先的故事


精彩内容

灵川县三街镇千秋村委峡背村,因其位于灵川县旧“八景”之一——“文笔千秋”的千秋峡之背北而得名。


  峡背村距灵川县城大约17公里。从桂林市往北,沿桂黄公路过县城,再过三街镇区,到千秋村委坡田路口后右转弯下桂黄公路,一条水泥乡道直达,途中路经坡田村,再过双潭电站跨河桥,在便民侯车亭边,一块写有“峡背”二字的牌子就竖在村头进村路的右边。

▲峡背古村一隅

  在进村的路上,可以看到有着“百里漓江第一峡”之称的千秋峡。峡长一千余米,一波碧流直泻千里,两岸青山笔立,形象逼真如圆健饱满的毛笔笔锋的文笔山,坐落在千秋峡西岸的群山间,巍然突兀,格外显眼。看到这样的景致,很难让人不舒发情怀。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此处时感慨赋诗,诗中有“文笔美千秋”一句,据悉“千秋峡”也因此而得名。清代永福县籍的山水画家李熙恒乘船上溯过此境时也曾作有《千秋峡》一诗,诗云:满挂蒲风上急滩,青山突兀水漫漫,眼中自有千秋峡,乃信人间行路难。峡背村的先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真可谓是贤明之举。


▲岁月沧桑,砖墙斑驳。

  走进峡背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小河上有几处小桥,让人感觉是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子。举目环望,三五层不等的楼房栉次鳞比立在村间,可见村民这些年的收入不错。

  据介绍,峡背村共有阳、文、廖、毛、张、侯、李、苏、常等九姓,全村200多户,1000余人。据说最早迁徙至此定居的是村里的阳氏,其祖于明朝(具体时间不详)从山东迁徙至此。其次为廖氏,其他各姓随后多因与之前迁徙来的先民或为亲或为友而陆续迁来,逐渐聚落成村。


▲木雕窗花局部:鲤鱼跃龙门

据该村廖氏族谱记,“始祖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石板桥籍,自宋朝始祖讳六郎公以武职随王护驾游官西粤而来,初落籍廖家塘(廖家塘村当时隶属灵川县,约上世纪50年代划归兴安县),明朝年间,本支迁峡背村”。村中阳氏来得最早,古居在村中占地最少,其他各姓围绕其周围发展。我们在考察时看到有几座阳氏先人的陵墓也在村中间,理应是其他姓氏是阳氏先人去世后迁入的,否则不应该先人去世在村中间下葬。


▲廖氏宗祠马头墙。

  走在峡背古村,探寻村中老宅,我们看到村里的建筑大多为青砖碧瓦,建设设计都颇有讲究。尽管大部分村民已搬到新建的楼房里居住,但不少老宅也还住有人,多为老者,因此大部分房屋都保存得较完整,村巷也都很整洁。

村中建筑最有特色的是文家院门、廖氏宗祠和毛氏古居。


▲文家大院院门前的石狮子。

  文氏是村中人口最多的,建有专门的院门,原本高耸的门头两侧都有石狮驻立其上的,可惜现在只剩下东边门头的一只了。院门下方两边门柱基石磴均为青石料,正面各雕琢有一只不知名的动物,或在玩球,或在戏带,画面非常生动。门前坡下左边还有一尊瞠目侧望的石狮子,这石狮何以雕塑成这样是我等没弄明白的,窃以为它不仅仅是在守护着文家院落的安宁,它更是在期望着什么。


文家大院院门

  峡背村廖氏宗祠的建设颇有特点,其山墙、马头墙的飞檐雕塑精巧,体现其古老的传统装饰艺术。最吸引眼球的是宗祠前院墙屋檐下巧笔精工的彩绘大雁和凤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彩绘下方的窗户也很别致,孔孔交错,四周围节节竹节相连,这大概是寓意竹报平安,节节高升吧。

▲廖氏宗祠屋檐墙上的壁画大雁栩栩如生。

  毛氏古建筑的特色体现在窗花上。一些古屋的窗花雕镌相当精美,多有“多子多福”、“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鲤鱼跃龙门”等寓意。

  峡背古村的建筑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岁月沧桑,时光流转,峡背古村虽历经光阴侵蚀,但村中的每一座古屋、每一处雕塑以及周边的每一旧物件,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个古村岁月的故事。

作者:廖梓杰 唐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