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丨六甲、九泉、五体:成语里令人懵逼的数字

 木头1018 2017-01-17

 

 



后来才知道,原来不止是“身怀六甲”,成语里的一些习以为常的数字,细思起来其实都大有学问!



    



 

看到“身怀六甲”,在《辞海》里浸淫已久的文字君首先就联想到了另一个词“花甲之年”。都知道在古代“花甲”指的是六十岁,“身怀六甲”会不会就是对肚子里的孩子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而已呢?

 


/不是这个花甲,呵呵/


但转念一想又不对,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就是一甲子,六十岁只能算“一甲”,“六甲”是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吗……




那么,“六甲”到底是指什么呢?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



加上古籍《隋书·经籍志》中有书名为《六甲贯胎书》,可知“六甲”确实是跟受孕有关。




实际上,“六甲”这两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汉代,由于古代阴阳论的发展,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事情都套以阴阳两分,并通过不同的循环和数字把冥冥中的规律总结出来。




这在历法和音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历法和音律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像五、六、九这几个数字在两者中都怒刷存在感。古代十二个半音音阶中,六个单数的音叫作“律”,六个偶数的音叫作“吕”,合起来统称“律吕”。




从简单的五音,通过和九、六相关的运算得出这么多的音节。所以在古人看来,“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代表着周而复始的诞生。

 


 

九泉是民间对阴曹地府的文雅叫法,但问题是,为什么是“九泉”,而非“四泉”“七泉”呢?


 “九泉”这个词是从“黄泉”演变而来的。“黄泉”早在先秦名著《左传》中就有记载,出自郑庄公之口。他曾大言不惭地跟偏心的老妈立下重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没想到不久就后悔了,只好挖了个真·黄泉来相见。

 



但这也暴露出“黄泉”的真相,其实古人把地下世界叫“黄泉”,就是因为当他们掘地挖到一定的深度时,看到了掺杂着黄泥的地下泉水涌出,所以根据这个经验就把“黄泉”当成地底下的象征。但是“九泉”里的“九”又怎么理解呢?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九,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在古代,“九”字常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所以“九”这个数字在古代有着极深、极远之意。

 



天有九重天,那么地也有九重地。古人又认为,人死了肉身埋到地底下,灵魂就去了阴间,必定离地上很远很远。所以就将“黄泉”改为“九泉”,来增加它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看来,“九”果然是一个充满内涵的数字,难怪连指代帝王都用“九五之尊”呢。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五”这个数字也能够跟“九”一起抢位成功,用来代表高高在上的皇位呢?

 



其实“九五之尊”里的“九五”并不是指数字,而是《易经·乾卦第一》中的爻位名,“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原文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古代帝王常常自诩为真龙天子,所以这句话就被术数家们认为是帝王之相,后来又引申为人君的尊位。




古人认为,阳数中九为最高,所以“九”除了象征极限,还有鼎盛之势。而“五”则位居正中,不偏不倚,一如帝王的权威。





都说“四体不勤”,为什么到了膜拜的时候就变成了“五体投地”?多出的“一体”到底从哪里来的……




“四体不勤”出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所以,“四体”其实是指人的两手两足。“五体投地”最早则是一种佛教礼法,是行大礼时的一种动作,相当于整个人都趴在地上。

 



那么问题来了,趴在地上时除了四肢要“投地”之外,还需要什么呢?当然是头啦!所以,“五体投地”中多出的一“体”其实就是头部。

 


 

既然“五体”是四肢和头,那么“五大”也是这几个地方大吗?但“三粗”又是哪里粗呢?不要想多了,虽然现在经常被用来形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但是“五大三粗”却是古代男神的必备标准。

 



首先是耳朵大,因为《广褴集》说了:“耳大四寸,高耸垂肩者,主大贵寿长。”其次是肩膀大,再次是手脚大,最后是菊花,错了,臀部大……这并不是因为古人有什么特殊爱好,而是因为民间传说“腚大江山稳”,屁股大不大可是关系到生活是否美好,重要着呢!




而男神身体上三个要“粗”的地方则是脖子、手臂和双腿。不好意思,并没有什么不可描述的部位。



 

“要是他(她)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句话在电视剧里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死亡flag,说完没事估计也变成有事了。不过,“三长两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用来指代灾祸呢?实际上“三长两短”说的是棺木。

 



《礼记·檀弓上》有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因为古人造棺材的时候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木板长,所以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三长两短”于是就成了棺材的象征。

 



加上普通人一提起“棺材”,想到的都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死亡”,所以“三长两短”就被引申为有生命危险的事故或会导致死亡的意外灾祸。

 


 

有一个成语叫“三令五申”,如今文字君再看,顿时觉得古人才是流行语界的先锋啊!你看这个成语,不就是古代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嘛!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当年孙武带着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为了测试他,要求他将宫中美女训练成军。美人们还以为是游戏,嘻嘻哈哈表现随意,“三令五申”之后还是不听指令。孙武一言不合就把领队的妹子斩杀了!




也就是说,“三令五申”在古代是军队里的专业用语,但却不是“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因为“三令”和“五申”代表的都是不同的内容,是将士们应该时刻谨记的作战守则。

 



而如今“三令五申”已经变成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再三告诫的意思,但孙武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不给点厉害瞧瞧,重要的事情即使说三百次也是没有用的……

 



原本文字君还以为古人成语里的数字都是怎么顺口怎么用,没想到竟然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内涵,真是细思懵逼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