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蔽青年:这个社会与我无关

 鸡鸡蛋蛋壳壳 2017-01-17



1
隐蔽族的概念


据日本东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陈洋《日本的“隐蔽族”与宅文化无关》一文,“隐蔽族”一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且还主要受来自英国的“尼特族(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NEET, )”的影响。(“尼特族”指的是英国16-18岁年轻人中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的年轻群体。)

2004年,作为当时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的玄田有史和记者曲沼美惠在联合撰写的《尼特: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是失业者》一书中率先将“尼特族”概念引入日本,不过与英国略有不同,日本的覆盖范围更广一些,即15-34岁年轻群体。

虽然“尼特族”一词在日本被普遍使用,但因为该词本身具有标签化、负面化,甚至歧视性色彩,所以很多日本文化保守人士和文化批评家也一直呼吁更改或停止使用该词。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隐蔽族”一词才重新被发现并开始被广泛使用。

日语中,作为名词的“ひきこもり ”是由其动词形式转换而来的,愿意为闷、窝在家里或退隐。在日语语境中,“隐蔽族”的感情色彩要比“尼特族”更为中性一些,不至于有那么多贬义(这一点可以参考汉语的“剩女”与“未婚女青年”)。与“尼特族”一样,“隐蔽族”也是指那些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的年轻人,但是其覆盖范围更广,即15-39岁。


斋藤环

日本筑波大学社会精神保健学教授、精神科医生斋藤环是最早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的日本专家,并且也是日本“隐蔽族”研究第一人。不过遗憾的是,斋藤环教授很早前发现了这样的社会问题,但因为他的《社会的隐蔽族:未结束的青春期》出版过于超前,最终只卖了1万多本,所以未能引起日本社会和日本政府的重视。


2
有多少隐蔽族


2016年9月7日日本内阁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称,据推算,既不工作也不上学、6个月以上闭门不出且不与家人以外的人交流的15至39岁“隐蔽族”全国共有54.1万人。这是该国内阁府继2010年后再次开展此项调查。

报道称,虽然与上次调查时相比人数减少了约15万人,但仍然超过50万人,人数较多。随着35岁以上日本成为“隐蔽族”的人数倍增,这一人群呈现出的“长期化和大龄化”趋势也使得对包括40岁以上人群在内进行更详细调查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据了解,此次调查于2015年12月实施。调查员访问了5000户有15至39岁成员的家庭,就本人及家人外出频率、开始闭门不出的年龄及起因、持续时长等进行了询问。调查显示,起始年龄中35岁至39岁占10.2%,较上次调查多出一倍。20至24岁也达到34.7%,上升了约13个百分点。闭门不出的时长方面,“7年以上”以34.7%居首,3至7年占到40.8%,长期化趋势凸显。在上次调查中推算出的“隐蔽族”人数为69.6万人。

据香港调查,隐蔽青年的风气早已传到香港。2014年五月份香港深水埗的一桩垃圾屋火警,使得香港官方知道,居然有一个男子40年来一直猫在家里与世隔绝。这个隐蔽青年的元老,现在都是隐蔽老头了。因为长期与世隔绝,都已经不懂如何为人处世。见年迈老娘猝死,也不知道求助,陪伴尸体长达5天。要不是火警导致消防人员全楼疏散居民而发现,很可能尸体腐烂,这个隐蔽老年还置若罔闻。

香港社会工作者的一个调查,估算香港越有10万个15-19岁的青年具有隐蔽特征。其中15%算高度隐蔽,过去半年到三五年内足不出户,也不与熟人朋友联络;中度隐蔽者占67%,间或出门或者联系朋友;17%则是轻度隐蔽,表现为放学后从不在外停留,立即回家。

至于中国大陆,目前似乎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报告出来。但相信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3
隐蔽族的成因


关于隐蔽族的成因,斋藤环教授在其1998年出版的《社会的隐蔽族:未结束的青春期》中就尝试分析“隐蔽族”的成因。斋藤认为,隐蔽族这一社会问题与年龄无关,主要是一种青春期并未完全结束的问题,即“青春期心智问题”与“未成熟青年问题”,也就是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因“未成熟”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事实上,观察日本现在的“隐蔽族”也不难发现,他们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愿意甚至惧怕与社会接触。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斋藤教授的观点。

长冈心理诊所院长、医学博士中垣内正和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隐蔽族,他在15年的时间里接触了300多名隐蔽族人士,他们当中平均的隐蔽时间是7年,最长的达到30多年。他发现,日本的隐蔽族的有年龄两极化的趋势,而且隐蔽的时间在越来越长。根据日本媒体统计,有39%的隐蔽族人士隐蔽时间达到7年,达到3-5年的人士有25%。中垣内正和说,日本经济下滑后,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好工作,只能做钟点工或临时工。社会经济形势对年轻人很不利,他们很悲观,失业后就容易成为“隐蔽族”

《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曾经刊登过一篇《'隐蔽青年'现象探析》,该文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分析了隐蔽青年出现的原因。该文认为出现隐蔽青年有三方面的原因:1)身心发展特殊性和亲子交流缺失;2)经济与社会环境变化造成的社会排斥;3)社会过度整合与个人主义泛滥。

就隐蔽青年现象,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