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推介】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

 tsyliu 2017-01-17



编者按:

本项目是江苏省首个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及周边地区综合规划项目,南站枢纽的复杂程度和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同类枢纽前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中具有先导和示范意义。另一方面,南京南站地区将发展成为与新街口、河西并立的三大市级中心之一,南京南站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对未来南京大都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在协调枢纽与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现实指导作用重大。


规划背景

南京南站枢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之一,汇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站场规模达到“三场十五台二十八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客运枢纽中心。

为建设现代化的无缝换乘综合枢纽,完善周边地区功能,打造南京的标志性门户和城市中心,有必要对南站枢纽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性的统筹规划和设计。南京市规划局于2007年6月委托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阿特金斯顾问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内容包括概念规划方案整合、地区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地区城市设计和站房设计反馈,并明确先行开展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以综合交通引导枢纽规划设计,以综合交通引领地区开发发展。

▼图一:南站用地规划图


规划构思

《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以目标为导向,以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和枢纽设计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枢纽地区用地与路网规划技术、枢纽规划设计技术、交通仿真等技术,开展了规划研究区域(48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区域(6平方公里)、枢纽体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三个专业,明确了南站枢纽和枢纽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枢纽地区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开展了地下空间规划、配套设施规划;提出了南站枢纽和枢纽地区的交通发展战略,制定了枢纽体和枢纽地区的综合交通布局规划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并以用地和交通规划布局方案为基础,进行了地区城市设计。

▼图二:规划范围


主要内容


1、交通规划

参照国际先进的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理念和标准,以“轨道主导、公交优先、分层布设、分区组织”为原则,规划形成以人车分离的旅客平面和立体流线为统领的枢纽体换乘空间格局,形成五条客运专线、四条城市轨道(1、3、6、12号线)交汇换乘的枢纽体轨道交通空间格局,和长途车站、公交车站与出租车场、社会车场大小车分立左右的枢纽体机动车空间格局,形成“快进快出、高进低出”的枢纽集疏运道路空间格局,枢纽及集疏运系统布局紧凑科学,换乘便捷有序。规划形成“两纵两横”的地区井字形高快速路网和“四主六次”的地区干路网格局,新城多层次公交体系和适度的静态交通供应体系,以满足地区发展要求。

▼图三:南站道路网系统


2、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一带、三核、五板块、圈层式”的空间结构。以带状的中央轴线和南北广场组织地区空间。“一带”:城市南延发展带。北起绕城高速、南至秦淮新河,以融入整个城市自玄武湖、雨花台到东山新市区核心区的南延空间序列中。“三核”:一主、两副共三核心,是由三个轨道交通站点所组成。“五板块”:地区衍生的五类功能板块:商务商业板块、商业商贸板块、商住混合板块、居住板块、滨水休闲板块。“圈层式”:由上述五大功能板块以三核心为中心逐层布置,形成圈层的布局。

▼图四:南站空间结构


3、城市设计

整体空间以“以山为阙,引水成湖,轴联古城”为意向特色,塑造“金陵门户、秦淮陆港”的枢纽地区城市空间。以山为阙:祖堂山-牛首山以及方山是南京古城的门阙,方案充分延续这一地貌及景观特色,中心开放空间的布局与之相呼应,体现了南京的文脉特色。引水成湖:引秦淮新河水至核心生态景观区形成秦淮湖,从表达对城市文化特色与地段环境特征的尊重。轴联古城:规划设置生态步行景观带,以这条轴线与南京南朝历史轴线、近代城市发展主轴相连,打通雨花台、火车站,秦淮湖、秦淮新河、东山新市区、百家湖的空间关系,在空间与文脉上延续南京古城的轴线。

▼图五:南站地区规划鸟瞰图

项目创新

(1)对南站枢纽功能、规模的科学判断与合理应对。规划准确的分析了南站枢纽在都市圈、市域、地区空间所承担的功能,科学预测了枢纽到发客流量和各方式间换乘客流量,提出了“轨道主导、公交优先、分层布设、分区组织”的理念和原则,将70%以上的客流采用公共交通方式疏导,降低了大规模客流对枢纽运转带来的压力。

▼图六:南站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2)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核心理念的落实。规划按照“集散高效、无缝衔接、以人为本”的枢纽规划设计原则,合理组织旅客进出和换乘流线以及各类车辆流线,首次将常规公交、长途客运直接引入枢纽体内部,最大限度的方便了公共客运交通的换乘,实现了枢纽内的无缝接驳;规划科学安排轨道交通车站及出入口布局,在主导换乘客流方向上实现了“同向同台”,确保整个枢纽的旅客平均换乘步行距离在120米之内。

▼图七:枢纽体内行人交通示意图


▼图八:南站电动扶梯图


(3)以枢纽带动地区发展,构建城市门户和新的城市中心。规划坚持交通引导发展(TOD)理念,以大型枢纽、高密度路网、多层次公交体系和适度的静态交通供应体系为支撑,为枢纽地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引领枢纽地区发展,促进城市中心形成。

(4)多目标规划、多专业合作和对多种技术工具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a.多目标规划。以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彰显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门户和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为目标,从枢纽和枢纽地区两个角度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在南站枢纽核心体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的采用“分区组织、立体换乘、分层布设”等方法,在枢纽地区规划中,采用高轨道分担和高密度路网等,保证了区域服务的快捷性、集散交通的可靠性、换乘交通的方便性和交通负荷的承受性。

b.多专业合作。综合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枢纽设计、城市设计等多个专业,对南站枢纽和周边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c.多工具使用。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交通模型进行交通预测与评价,并对进出枢纽的关键道路、匝道进行了仿真测试;对密集柱网间车轮运行轨迹进行了模拟检验,对站房及高架匝道的视觉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