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创业者读书|《金融的逻辑》之现代化金融的逻辑 1

 漫步之心情 2017-01-17

为创业者读书|《金融的逻辑》之现代化金融的逻辑 1-3

文|团主

共计4711字|建议阅读分钟

上一篇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之资本化的逻辑 1-2》已经表现了金融的现实逻辑——通过将财富的充分资本化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价值创造,同时也能将人的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兑现出来。

这一篇我们将讲现代化金融的逻辑,在更大尺度上去还原金融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以及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借钱花的治国之道

借钱花”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是件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事,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观点:政府应该通过借债发展经济(即发行国债,而且是长期的)

|王朝时代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财政模式

不管是中国的宋、明、清朝代,还是古印度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遵循的财政政策都是最大程度的往国库存银子,这样才会彰显国力强盛。

但是往往到了朝代末期,一般都是国库空虚,财政吃紧,当权者就会陷入一个财政陷阱:增税。朝廷通过增加税收从民间搜刮财富,然后去平定战乱等。但是增税往往使得民间的不满情绪更加汹涌澎湃,反而助长了更多暴乱的出现,随即王朝灭亡、改朝换代,再来一次循环。

还有另一种“聪明”的方式,那就是在货币上动手脚。但这往往造成通货膨胀,相当于变相征税。其结果与增税是一样的,而且可能会比增税更糟糕。像民国末年的金圆券恶性通货膨胀,已经是把整个经济都冲毁了。

这种灭亡之道的逻辑在于,中央把一笔大额开支一次性支付,而不是把它平摊到未来很多年。

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就尝试了大规模发行长期国债,以应对巨额的财政开支,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显而易见,非但财政没有被赤字拖垮,反而经济取得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

这种借债发展的逻辑源于西欧,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实现手段。

|具体什么情况下公债有助于增强国力

金银存进国库就成了“死”财富,失去了资本属性,而资本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我们上一篇已经讲过了。(想看的上篇文章,底部有入口)

但这也不是说政府可以无节制的滥发国债,其中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权利监督与制衡(这是制度问题,下文会讲到)。要想实现借债发展国力的目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国债利率 <>

国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平均融资成本,而政府投资效率和回报率高低取决于政治和经济制度。反过来讲,国家制度决定了金融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了国策模式

※清朝国内公债利率平均20%-30%,而同时期的英国可以做到4%,现代化的中国可以做到3%。与此相对,清朝民间主要投资渠道——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只有8%-15%,而同时期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国际贸易,实现的则是财富爆炸式的增长。

|减税+借债的发展逻辑

当,民间投资回报率 > 政府融资成本

那么,减税,把钱留在民间让老百姓去创业,藏富于民,政府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就是上策。

逻辑

假设:个人所得税20%,公债利息5%,老百姓投资回报率6%,此时政府少收1万税收。

那么:政府税收每年增长率4.8%,长年税收增长量的折现值6万(按公债利息5%作为折现率),远远高于现在1万的税收,而且人民也越来越富有(民富国强)。

现实例子

美国二战后的国策就是这样,美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给美国政府提供了无限的将未来收入流证券化变现的能力。二战后世界对美国制度有信心,美元走强,美国公债利息保持在4%-6%,而美国股市的投资回报率保持在12%以上,更不用提美国的科技创业超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美国举债减税的国策,把美国战后的经济推向了极致繁荣。(最起码现在还是第一)

一旦民间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公债利率太低,即是放弃赤字政策的时候。

但,最终决定国力强弱的,还是要看制度优势


2、政府“穷”催生民主与法治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政府太富有,则可能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与法治。因此,作者认为,一国的民主与法治和政府的负债水平高度相关,“政府总是缺钱”是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

|正面例子:美国与英国

美国从独立战争开始就很穷,独立十三州的政府本身就小,没什么税收。为了筹措资金整军备战,联邦政府主要靠:?发行“大陆币”,?大陆会议政府(联邦前身)发行债券,?各州发行债券,④向法国借外债。

独立后,联邦政府欠了一屁股账。解决办法还是上面提到的老思路——发行国债将一大笔开支平摊到未来很多年。

联邦政府发行了三只新国债,用来百分百偿还各种五花八门的旧公债,然后把这三只国债证券化,从而重振政府公信力,并将财政压力分摊到未来很多年的财政收入上。

这样集中化后,便于证券在市场上的自由流通,也便于国外投资者认购。最终,这三只债券成为了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

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的美国证券市场,也为美国后来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不断融资效劳。

美国的起点就是政府穷,民间富,逼着政府求助于金融债券、求助于民间税赋。

英国的故事则是英王为了战争开支不断变卖土地,最终导致皇室开支不得不被议会支配,从而在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利一点点被剥夺,议会的权利越来越大,最终推着英国走向自由、民主、法治。

|反面例子:法国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少数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法国是欧洲国家中最像中国的。皇室权利独大,皇室把土地财产收入和税收牢牢攥在手里,皇室十分富有,不需要向民间借贷。因此法国迟迟没有发展出议会制,民主、法治的实现也是西欧国家中最晚实现的。

直到今天,法国文化中对政府集权的认同和向往程度仍然高于英国、荷兰甚至德国。

自由、民主、法治跟财富在国家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有着微妙的相互关系,可以说、自由、民主、法治对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依赖。


3、理财的前世今生

人之所以要理财,需要财产保值增值,本质上是为了要抵抗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没死但钱没了。说白了,人到死之前都希望有一个确切的安全感,这就是理财的初衷和目的。

过去:

人们抵抗未来风险的主要方式是结成小共同体,比如家族、部落等,在小工体内部进行金融互助(比如养儿防老、大病互助),但这也限制了人们走出小共同体的可能,经济、社会都十分不活跃。

过去个体可以选择的理财工具也非常有限:买土地出租、放贷、盖房置业、参股合伙企业,从事商品买卖。农业社会理财空间很小,增值保值的机会也相当有限。即使有很多钱,也很难增值保值。

现在

人们抵抗未来风险的方式多样化了,而且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比如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意外险等。人们可以从原来的小共同体中解脱出来,整个市场也完全被激活,社会整体繁荣得以实现。

个体的理财工具也从股票、各种债券、银行存款、黄金、房地产到各式基金、保险等金融品种。这让个人更加自主,我们可以通过金融投资的合理配置,令自己一辈子的自尊达到最大化。

但是:

跟美国家庭相比,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非常不利于升值(因为股权型投资太少<这个后面会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去讲>),也不利于规避未来风险(因为保险和退休金投入比例还太低)。这种差别当然跟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关(品种少、风控不稳定等),但也跟人们对理财的认识程度有限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专业的理财服务就更有必要了。


4、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高利贷从古至今都不是个好词,高利贷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个借贷交易,背后更有邪恶的含义。为此,我们不惜完全禁止民间借贷。

|高利贷的定义

定义一:高于某个利率的放贷行为就是高利贷,比如20%的年利率。缺点是:没有考虑借贷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契约执行环境、通货膨胀率等,太过主观。

定义二:以商业资本的平均收益率为参考,比如古代主要以土地投资为主,高于土地投资回报率的借贷利率就算是高利贷。缺点是:固有风险和交易风险的溢价没有被考虑到,比如土地本身价格会涨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欺诈,这些风险都需要相应对价。

定义三:作者认可的高利贷必须是,不仅考虑到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还要考虑到投资风险和债务交易契约的执行风险。

专有名词不好理解,接下来根据现实例子的阐述。

|高利贷的现实逻辑

●禁止民间借贷,只不过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使高利贷利率变得更高;

●沿海省份自古商业发达,契约执行环境好,对“投机倒把”更能理解,民间借贷频繁,借贷利率全国最低,比如浙江、福建。

●人均可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自古以农业为主,商业文化不发达,往往民间借贷利率很高,比如宁夏。

●地方机构型放贷越发达,往往民间借贷利率越低,比如当地当铺、钱庄多地方。

当社会商业文化不发达的时候,整个社会反而更同情、保护不还债的人,而不会站在放高利贷的一方。这种文化环境增加了债务借贷的契约执行风险(借出去的钱很有可能打水漂了),使风险溢价升高,放贷人在利息不够高的情况下当然不愿意把钱放贷出去。

越是通过意识形态或者政策限制有利息的借贷,就越使利息变得更高。

因为,一方面这大大减少了借贷资金的供给;但另一方面,民间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并不会减少(因为金融的需求是人们日常最基本的需求,特别是没有小共同体保护的今天)。

相反

鼓励民间金融,保护放贷人的权益和利益,而不是打击他们。在文化舆论上,去鼓励和尊重民间放贷者,这不仅能使得高利贷真正变得不那么“高利”,而且非常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

例证:虽然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的民间借贷市场基本断隔,但改革开放后,原本有民间借贷市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浙江等省份,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人均GDP增长速度最快。

除了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外,还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发布机制,像股票交易大厅一样。这样能尽快促进各地的利率透明化,并最终被市场调节的趋于一致的低。(西北也能享受到沿海省份的低借款利率)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该被鼓励,就在于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对称优势,加快推进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化(但同时制度、法律、文化建设也必须跟上)。因此,互联网金融出问题,不应该因噎废食去打压,而应该尽快推进法律和文化的完善。

5、金融危机的逻辑

这个后面会有一整篇文章去讲,这里只做个前站式简单介绍。

过去:

金融制度落后,广义的证券只有货币,金融机构只有钱庄和票号,钱庄只服务于当地,而票号只能异地汇兑不能存贷。金融危机在表现形式和规模上都很有限,所以古代不容易发生大的金融危机。

现在:

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自由市场经济已经是社会现实,现代金融工具已经方方面面渗入社会各个环节。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规模和可能性都远远大于从前。

|抑制金融危机的制度要求

(1)可靠的契约执行架构,特别是独立、公正的司法系统;

(2)自由的信息披露机制,比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自由披露权;

(3)约束行政权力,限制其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和操纵。

6、金融现代化

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核心使命之一,而金融现代化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金融交易不管是以银行存款还是贷款的形式,还是以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形式发生,都是一种信用契约交易,买卖的都是一纸票据合约,是一种承诺。既然如此,支持契约执行的架构就更是金融交易能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因此,法治是现代化金融的核心前提。

现代化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一方面是出资方与用资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金融交易越来越“非人格化”(不像商品交易,可能最终你的钱是被谁用了你压根不知道也无从知道);

另一方面,现代化金融是“有限责任”制度,而传统金融是“无限责任”制度,因此现代金融更能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完善的法治建设保障道德风险的出现(比如防止上市公司随便花钱不对股东负责)。

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远远超出本地甚至本国,超出“熟人”圈子之后,仅靠传统文化是不够的,以“非人格化的”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已经不是什么“要还是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没有选择,否则就难以发展出现代金融看,也难以有社会良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