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太子的废立 自从李世民透露出太子废立之意后,以魏征、禇遂良为首的朝廷重臣就极力反对,这也给李世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政治压力。大约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下半年起,李世民的态度就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打消了废立的念头。这一年八月,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问群臣说: “当今国家何事最急?”禇遂良马上答道: “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所谓‘宜有定分’,实际上就是劝告天子彻底打消废长立幼的想法,从而杜绝魏王夺嫡的野心。李世民深以为然,随后便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让他一心一意辅佐太子。 魏征是贞观群臣中以‘忠直’最著称的人,也是嫡长制最坚定的拥护者。把魏征派去给太子当首席老师,固然是希望把承乾教导成一个合格的储君,也是希望派魏征这么个重臣去辅佐太子能‘绝天下之疑’。实际上就是让魏王李泰死了当太子的心,让趋炎附势的人及早回头。 尽管太子这些年来让李世民很不满意,如果太子能够痛改前非,李世民还是希望把他扶上帝位的。然而,李承乾终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就在李世民刚刚放弃了废立之念的时候,东宫就爆出了一桩丑闻。李承乾给一个十来岁的乐童起了个名字叫‘称心’,这个小男孩美容姿、善歌舞能让太子‘称心如意’因此深得李承乾宠爱。 李承乾太子之位本来就不稳当,这种丑闻很快就会被要夺嫡的对手曝光。 果然有人把事情捅到皇上那里去了,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把称心逮捕诛杀,并且把李承乾骂得狗血淋头,恨不得马上就把他废了。可是,李承乾不但没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供起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并为称心追赠官爵。此外,李承乾又连续几个月赌气不上朝,还‘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 昼夜不绝’,以致‘鼓角之声,日闻于外’。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彻底丧失了父亲对他的信任。他思来想去,最后只好发动政变了。 他暗中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刺杀团,头目有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三人。刺杀团的任务是先杀李泰,以后等机会再杀李世民。为了保证政变成功,李承乾又秘密联络了一帮王公大臣,其中有汉王李元昌、开国元勋侯君集、东宫侍卫贺兰楚石(侯君集的女婿)、禁军将领李安俨、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娶李世民的女儿城阳公主)、开化公赵节(其母是李世民的姐姐长广公主)等人。这帮人歃血为盟,发誓同生共死。 杜荷对李承乾说:“我最近仰观天象,发现有变化之兆,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殿下只要声称突发重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来探视,到时候计划必能成功!” 就在太子集团蠢蠢欲动的时候,齐王李祐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冷笑着对纥干承基等人说:“东宫的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我们要是想干大事,岂能轮到他一个小小的齐王!”然而,李承乾万万没有料到,他的“大事”最终就是坏在这个齐王李祐身上。 李祐败亡后,在穷究他在长安的余党时,竟然牵连到了太子的手下纥干承基。刑部将纥干承基关进了大理监狱,按罪当斩。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告发了太子谋反的详细情况。李世民认为纥干承基对大唐有功,就封他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后来高宗永徽初,改授他为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显庆元年也就是公元656年53岁卒于广州)。 纥干承基(公元604年-656年)是太子李承乾的卫士。太子暗中豢养着,包括纥干承基等人在内的一百多名刺客想要杀掉魏王李泰。因为于志宁上书直言进谏太子,太子就派张思政、纥干承基二人去刺杀于志宁。他们到于志宁的宅第一看,于志宁躺在苫席上头枕着土,对一个这么清廉的人没有忍心杀他,可见这个人还是有些人性的。 齐王李祐刚刚伏诛,太子谋反案旋即爆发!在如此接踵而来的重大打击面前,李世民顿时心如刀绞、五内俱焚。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李世民召集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等宰辅重臣,以及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的主要官员,对太子谋反案进行会审。审理结果,此案证据确凿,李承乾反形已具,罪无可赦。 这样的结果早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可是,事到临头,李世民还是感到了无比的心痛和无奈。他神情黯然地问大臣们: “该如何处置承乾?”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发话。 处置皇帝的儿子,这种事情谁敢替皇帝拿主意?朝堂上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一个小官站了出来打破了这种沉默。这个人是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儿子,通事舍人来济。他对皇帝说: “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留住李承乾一条命。这样的答案当然也是李世民想要的。 四月六日,李世民颁下诏书废黜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囚禁在右领军府。不久就将其流放到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县)。李承乾在这瘴疠之地度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岁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抑郁而终。处置完李承乾,接下来就轮到他那帮党羽了。李安俨、杜荷、赵节等人全部被斩首,但是另外两个人,李世民却想对他们网开一面。 一个是汉王李元昌。李世民打算饶他不死,无奈群臣极力反对,李世民只好将李元昌赐死于家中。 另一个就是侯君集。刚刚逮捕侯君集时,李世民就对他说: “朕不想看到你在公堂上遭刀笔吏的侮辱,所以亲自审问你。”但是不管李世民怎么审,侯君集就是拒不认罪。最后他的女婿贺兰楚石跳了出来,把老丈人与太子暗中勾结、策划政变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朝廷揭发了,侯君集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李世民念在侯君集跟随自己多年,而且是开国功臣,打算法外开恩,饶他一命。然而满朝文武却一致反对。李世民挡不住大家的意见,只好将他斩首,家产抄没妻儿流放岭南。 太子出局后,魏王李泰踌躇满志,自以为储君之位非他莫属。而李世民确实也属意于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世民一直都觉得这个儿子最像自己,他有志向、有韬略、有智慧、有才情,由这样一个儿子来继承帝业,应该是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更何况李泰是嫡次子,眼下承乾既然已经废了,由李泰来继任储君,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相信那些一贯坚持嫡长制的朝臣们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李世民终于向李泰当面承诺准备立他为太子。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就此事与朝臣们进行了商议。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们在新太子的人选上却产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禇遂良等人却提出了另一个人选,也就是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 禇遂良在私下里警告李世民: “魏王一旦当了皇上,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都会被他杀了”。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以李泰的秉性,他完全有可能在当上皇帝后,铲除所有政治上的异己。犹豫再三之后,李世民终于决定放弃魏王,改立晋王。他随后便在朝会上当众宣布: “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李世民亲临承天门,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随后,李世民对宰辅大臣们说道: “我若立泰,那么给人的认识是,太子之位是可以设法巧取而得的。自今以后凡是太子失道、籓王觊觎者,皆两弃之,只可传至其他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那么承乾与泰都能保全。” 几天后,李世民下令解除了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所有职务,降为东莱郡王。原魏王府的官员,凡是李泰亲信全部流放岭南。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他迁出长安,移居均州的郧乡县(今湖北郧县)。说是改封,其实与流放没有什么差别。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郁郁不得志的李泰卒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铤而走险的李承乾和处心积虑的李泰最终两败俱伤,反而意外地促成了李治的最终胜出。这个结果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正应了那句老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未来的唐高宗李治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渔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