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4条

 医贵仁心 2017-01-17


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痞而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而下之,为心下痞,先与桂枝汤解表,表解,乃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先下后汗,治失其序矣。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若恶寒者,为表未尽也,表既未尽,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者,以其为已汗已下之表也。攻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者,以其为表解里热之痞也。

集注

『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方有执曰:表非初病之表,乃下后复汗,疏缓其表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之类是也。解表与发表不同,伤初病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

张璐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竟已陷之邪痞结心下,证兼恶寒,表邪不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当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后,乃用大黄黄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方为合法。

方解

痞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

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恶寒,是汗后未解症。里实表虚,内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所致。表里交持,仍当遵先表后里,先汗后下正法。盖恶寒之表,甚于身疼,心下之痞,轻于清谷,与救急之法不同。

此四条是有表里症,非桂枝本病,亦非桂枝坏病。仲景治有表里症,有两解表里者,有只解表而里自和者,有只和里而表自解者,与此先救里后救表、先解表后攻里,遂成五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下后复汗,阳亡土败,遂成痞证。而外见恶寒者,表未解也。盖阴气外束,阳郁不达,则见恶寒。外见恶寒,则内必发热,内热痞郁,法应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从中风例,用桂枝汤,病在汗下后,是以不用麻黄,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去其痞郁之上热也。

上章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此用桂枝汤解表,大黄黄连攻痞者,以上则外热而内寒,此则外寒而内热,攻补不同也。温中解表,可以并用,攻里发表,不可双行,故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证,皆先表而后下。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大下后,标阳郁陷心下,已足成痞。复发汗以伤胃液,则胃液虚而客气益逆,标阳客气并居心下,因而成痞。虚气成痞则按之濡,加以客气上逆则按之硬。若表证已解,更不虞水气之内陷,要不妨直行攻痞。惟病者恶寒,则卫气束于表寒,其脉必见浮紧,正需麻黄汤以解皮毛,俾水气悉从汗解,然后可徐图攻痞,此亦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之例也。然则本条言解表宜桂枝汤者,直传写之误也(桂枝本为解肌,恶寒则病在皮毛,不在肌肉,不可误)。

至于痞成于大下之后,表寒不与标阳俱陷,原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加以发汗,胃中津液益涸,而大便不行,胃中燥气上逆,则肺与心并受灼烁,故用黄芩、黄连以清心肺,大黄以除胃实,痞乃随胃实而俱消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讲热痞兼表证不解的标本缓急治法。

上一条是说,如果有痞,还有表不解,以桂枝人参汤温中补脾,解表去寒。本条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例,和人参汤的心下痞不一样,这条是热痞。伤寒大下后,复又发汗,治疗颠倒了,应当先发汗,他先泻下,导致心下的痞硬。这个心下痞是由于大下之后形成的,表解没解啊?恶寒者,表未解也。恶寒前边应该加发热两个字,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为什么要加上发热?心下痞有阳虚的附子泻心汤的心下痞。附子泻心汤证是恶寒汗出者,也有恶寒,但是没有发热。为了使症状更清晰,所以后世医家认为恶寒前面有发热。又有发热,又有恶寒,这才是表未解也。既有太阳之表,发热恶寒,复有心下的热痞,心烦,心下痞,大便不爽,小便发黄,这也是表里未解者。

表里不解,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这样就不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治疗他的心下的痞热,应当先给他解表,发汗治表邪。为什么?要一攻痞,表邪会乘虚而入,所以要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表解了之后才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攻解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这是有层次的。为什么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要先解表后治痞,而桂枝人参汤证有表就可以表里两解?因为后者是个虚证,人参汤和桂枝同用是可以扶正祛邪的。黄连泻心汤证虽然也是一个气分之痞,比较来说是个火痞、热痞,正气不算虚,可以先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对于正气没有什么不好,然后攻痞,这样的治疗为得当、合法。

条与条之间它都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旋覆代赭石汤和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有层次的。旋覆代赭石汤是讲胃气不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桂枝人参汤是讲脾虚,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人参汤证的表里不解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表里不解,一个是着重于正气,一个是着重于邪气。桂枝人参汤证由于利下不止,脾气虚寒,这样的表里不解桂枝、人参可以并用,以扶正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表不解,以祛邪为主,所以先发汗,后攻痞。意图不一样,证候的要求也不一样。正虚了就要先扶正,正不虚就先祛邪,要体会这样的一个精神。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太阳伤寒,“大下”是非法的治疗了,应该先发汗,大下当然不好,他一看不好,他又“复发汗”,更错,既大下表不解,依法应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他这个复发汗就是指麻黄汤,那大汗出,病并不解呀,他的表还不能解呢,所以一方面由于他这个大泻下使致表邪内陷而为心下痞,一方面由于发汗又错,所以仍然恶寒而表不解,要吃桂枝汤他就对了。

表不解而心下痞,那么应该先解外而后攻里,所以他说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这是根据这个规律了,所以在临床上,如果要是用这种里实需要用攻下的药,那你看外,要有表证,你先解表,这是定法,如果里面要温,你先救里而后攻其表,所以这个他那个太阳篇他这个都讲了,他应是这个表证与半表半里与里证的相互关系治疗定法,他在这里都讲了,太阳篇的特别多,我们到阳明病到少阳病,他讲的都少了,他原来在这里都讲了。

那么这里你要注意了,如果用攻下的药,有表证在,应先解表,我们头前讲的十枣汤都是的,十枣汤你也不能先用十枣汤,要攻呀,所以得先解表,表解之后,那你再攻里,所以是里未和,表解里未和呀,所以用十枣汤,这也是一样的,一个痞,他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他这是一个攻的一种,这都讲的头前了,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也讲在头前了,这个解表呢,所以这个津液已经丧失了,这个解表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桂枝汤,头前大下之后表不解,也应该用桂枝汤,所以他这个复发汗就是用的麻黄。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大剂量药物攻下后,又再次发汗治疗,表里之气均因误治而受损,出现心下痞满。太阳伤寒本有“恶寒”一症,治疗后仍然恶寒,说明表邪未解,心下痞是误治所致里不和,属于表里同病。此时当先解表,再治其里,解表用桂枝汤,攻痞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剂,例如热痞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164条:伤寒大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