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返老还童”的老人们 日间“托老所”如“幼儿园” 可打麻将聊天还能吃饭拍拖 到托老所是90岁的植艮森(左一)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日托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居家式”的新型养老方式,老人白天在养老中心接受护工照料,晚上回家生活,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加重,“日托养老”也日益吃香。 有吃、有玩、有学,还有专门人员进行健康护理,老人可以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白天“上学”,晚上“放学”回家,过着“返老还童”的生活,老人们也亲切地称呼这样的日托机构为“托老所”。 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几位已经在托老所“上班”多年的老人,倾听他们在托老所老有所乐的故事。 90岁的植艮森这两年又开始“上班”了。她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就“晃到”家隔壁的南石头街道日托服务站, “这就算是到‘单位’报到了”。 在何松茂和经佳如夫妇看来,托老所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 九旬老人 “托老所”焕发第二春 位于沙溪新一街的南石头街道老人日托机构,面积只有约200平方米,但提供空调、电视机等康乐设施。日托机构负责人李燕萍说,这里还为老人提供防滑地板、高背座椅、自由活动区、感官治疗室等专业化的功能设备。周围的老人们称这家日托机构为“托老所”。 90岁的植艮森满头白发,但头发梳得整齐,她脸色红润,穿着一件洋气的花格子衬衫。每天托老所8点钟开门,她7点钟就等候在门外,一同等开门的还有她的几位“老姐妹”。“和老姐妹们聊聊天,谈谈心,心情也开朗很多。”植阿婆说。 一开始,托老所的居家服务员提供上门服务,为她洗衣、做饭、买菜,陪她聊天。听说到托老所还可以读书、看报、打麻将、唱戏、做理疗,植阿婆有些心动。她有一子一女,都在广州,现在已是四世同堂。子女原本想给她找一位保姆来照顾她,但被老人家拒绝了。“我听说请一个保姆要4000块钱,太贵了,子女们也有要操心的事,我不想增加他们的负担。” 因为老伴离去得早,植阿婆最怕孤独,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家看电视。有段时间,因为子女来看望她次数少,她变得有些内向寡言。但自从托老所开张后,植阿婆似乎焕发了第二春。 如今,植阿婆吃完早餐后在健身房锻炼身体,和一帮姐妹们聊天,中午吃饭,然后在床铺上午休息一个多小时。下午2点起床,和大伙一起打牌,她抓牌动作利落,不用戴老花镜就能看清麻将牌上的字,一直打到晚上回家。 不仅打麻将,植阿婆对广场舞也在行。“我以前精神好时,会跟着队伍一起跳上一段。”植阿婆边说边撩起里面一件红毛衣,那是她自己两个月前亲手织的。 老人的家属表示, “让老人一个人在家不放心。专业人员把她照顾得这么好,我们很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