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衣服穿不对,可能是因为你情商不够

 小猴子MMZWL 2017-01-17

关注读酷情感文摘

情感娘在等你翻牌子

她坐在我对面,焦虑的神情中带有一种明显的克制,反而更显疲倦。这种表情我在很多有一定阅历和文化水准的女性脸上经常看到。然而,今天我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她的打扮:长直发,齐刘海,水红色毛衣,一条及踝布质长裙,一双镶有水钻的白色半靴,还戴着夸张的银质耳环……

是的,这应该是一个少女的装扮。而我非常清楚,她的年龄已经超过四十。


我们都有过那样的体会,除非是家人,否则我们很难跟身边某个人直言她的穿着问题,哪怕是非常熟悉的朋友,我们会本能地认为那是一种很深的冒犯。这除了与我们自身的教养有关,是否有更深的原因呢?

衣着代表最基础的自我

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结构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这里的物质自我,说的是身体的层面,即我们的外在。而人的外在,除去他的生理体征,最终所呈现的,便是他的衣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衣着是他的自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这个“物质自我”又是其他自我的载体,结果也就变成了:衣着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其他自我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衣着,来推断出他的职业、地位、甚至品性的最根本的原因。

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何我们轻易地不会批判他人的穿衣打扮,因为那样意味着,你在否定他的某部分最为基础的自我。


既然衣服(物质自我)是其他所有自我的载体,那么,自然就能让人洞察到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某些斑痕。

曾经认识一个姑娘,自我们相识到我离开她那个城市, 10 年间,印象里她一年四季永远是浅色系公主裙。要知道,认识她时,她已经 30 岁了!据说,如今年过 40 的她,依然作此装扮。

试想一下,你在街上遇到她,或前面提到的那位水红色毛衣的女主人,看着她们的青春背影,没准儿会心生悸动或羡慕。然而,当她回过头时,一张皱纹横生的脸,那种感觉,真的很苍凉。

衣服藏着我们的深层需求

她们为什么要这么穿呢?说到底,衣服会泄露她未竟的欲望。那件水红色的毛衣,表达着童年或者少女时代一种未获得满足的审美;那一身公主装,牵引出一种在关系的世界里,想一直被所有人娇宠放纵的脆弱梦想;那始终没有进化过的少女打扮,其实是一个女人从未完善的身份感,这一生里,她只做过一个角色,就是少女。

还有那些喜欢暴露的女孩儿,裸露的肌肤充满了不自信的焦虑,她不知道除了这样,自己是否拥有其他的女性吸引力……每一个奇装异服背后都藏着一颗需要被疗愈的心,总体上,都写满了被关注感的匮乏。


还有一些衣饰,透露着某种与这个“物质自我”一直未曾和解的执拗。比如,你一定见过有人一生都踩着“恨天高”,那可能是她从未接受过自己的身高;也有人终生都以头帘遮盖着额头,那或许是因为她从来都以那高额为缺点;还有人从来没有穿过裙子,那大概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一双美腿……

这就关乎前面提到的“理想自我”——我们总是会想方设法通过衣饰去靠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而这种行为的另一面,自然就是掩盖那个令自己不满的现实自我。

我们总在用衣饰传达自我

衣服,不单关乎审美,更是心理的一种外化,每个人都企图通过衣服去传达自我的身份。好比偏好华丽者,虚荣指数都不会低;好艳丽色彩者,多内心开放;喜粗麻布衣者,多较为随性;处高位而朴素者,通常人格整合得很好。

而有一些自始至终没有确认自己到底是谁的人,他们在衣着上也会是混沌的,那恰是一些在现实中失调的、混淆的角色。比如,一个没有做过母亲和妻子的人,她的心理审美也许就会停滞在童年或少年时代。

从来没有成长起来的女性,即使做了人妻人母,也一样会钟爱少女感的服饰。一个老师过于性感地站在讲台上,是告诉人们在老师和女性这两个角色之间,她失衡了。而制服这种发明,正是对某些特定身份的规范,心理层面上,那恰是一种警示。


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身份:女儿、妻子、母亲、祖母,职业也是身份的另一种解释。我们在身份中完善着生命课程,那些缺失掉的环节,总会以某种方式被隐秘地补偿着,而对女人来说,服饰就是最便捷的手段,也正因此,它最容易暴露自我。

古代有一文学家李渔说:妇人之衣,贵与貌相宜。这里的貌,不是说只有美貌才能配华衣,而是指一个女人的整体风貌,包括她的年龄、职业、社会身份等。所谓衣着得体,便是一个人生理年龄、心理状态以及服饰审美的和谐统一。同样的,你的衣着得体恰能反映内心的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