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一点春天的时间给诗歌

 瀞舒凝兰 2017-01-17
留一点春天的时间给诗歌
        小说、散文、诗歌,三大文体都有各自创作的难点。小说讲究塑造,难在如何在刻画中拿捏情理与意外的分寸;文艺性散文讲究“距离”,难在将情意连绵在字里行间,不能急也不能断;诗歌与上面两者都不同,诗歌讲究的是爆发,难在用简单的词句引出澎湃的能量。 
        同样是对于文字的经营,小说好比浩瀚山海,散文好比穹下月光,诗歌则像极山涧的断流,将所有能量在一瞬间释放出来,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所以诗歌的感情短暂、冲动,却往往又富有冲击力,在一个点上能将理智的防线击溃。从这方面说来,还有一样东西与诗歌很相似,那就是爱情。在恋人的眼里,诗歌是浪漫的万物之首,情诗也许就是最利的杀器。越是锋利的刃,越是会反伤自己,诗人与爱情相遇,美与危险并存。文艺界有个词叫什么来着?惘然?
        不,是偶然。

       换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吧。如果用能量传播的思路来分析三种文体,不难发现些有意思的东西。
       在小说中,能量的累积靠情节的铺设,如树根一般向外扩展。人物的刻画会从粗至细,立场与意志会在逐渐明晰的情节中分列于矛盾两方。用一个早已伏笔的激励来做引,小说的能量就如同篝火一般燃起来;散文的能量需要先“藏”着,没有动辄几万的篇幅,“小清新”的散文时刻都要懂得蓄势。散文特有的离聚式文字表现手法制造了一段同读者之间堪称“暧昧”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就让文字的能量如同池水般蓄着,然后静静等待水满而溢的时刻。到了诗歌,这些都变成了:
               你在等海水吗?
               海水和沙子
               你知道最后碎了的不是海水
                                                       ——顾城
       或者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也许是诗歌追求极致的瞬间爆发力的缘故,使得“核心句”在整个诗歌中扮演着“灵魂”般的角色。在古体诗词中,诗与歌本位一体,音韵格律上的规矩非常明显。而发展到现代诗,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分开,彻底将平仄与段句式统统划到了一边,只保留了必要处的押韵来增加诗句的内在节奏。所以诗的能量不苛求累积、不苛求蓄势,或者说它根本就是很难用短小的篇幅去这样做。最惊天动地的一两句,就几乎决定了这首诗是否神作。
       当然我们又不能认为诗歌是只靠“灵魂”而存在的。情节的代入性、景物的渲染力、还有感情的递进,一方面为“灵魂”的爆发铺垫,一方面又让诗歌的情感发展路线变得平滑。只是这些绿叶在红花面前,多少有点失去颜色。席慕蓉就是写短篇半叙事诗的名家,在名篇《一棵开花的树》中,她用招牌式的文笔描述了一段爱情,细腻之处如同一个羞怯的低头少女碎碎的脚步。然而不可否认,奠定《一棵开花的树》在现代诗歌中文学地位的还是那启势的前四句: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席慕蓉
       这种句子,真不是一般的脑袋能想得出来,整首诗歌在此处封神。

       可是,也许正因为诗歌语言的爆发性,使得诗歌留不住长期的读者。说得互联网+一点,诗歌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很“灾难”。
       理智一下,爆发带来的是什么?
       冲动。这个词本身就不意味着“长久”。
       无论过程是否走心,多数人读诗歌靠的依旧是感觉。你让他解析一首诗歌,他或许会说“好”,或许能背出其中的句子,还蛮声情并茂的,但未必能说出好在哪里。脱离了那个瞬间的激励,又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下一个,诗歌在“空窗期”里逐渐形影约约。这并不是读者的错,诗歌是最讲究创作感觉和朦胧美的文体。小说能用几万个字辐射现实里的一个话题,各种深入浅出都有了;而诗歌呢?只能用几十个字去影射现实里多个话题,这几十一百个字本身就很难把事情道理都讲清楚的是吧。小说读的是故事、散文读的是心情、诗歌读的是什么?一时半会都很难讲清楚,有人说是品位、审美,难道小说散文就不是读品位、读审美吗?文字少,浮想的东西就要多,诗歌如此惜墨如金,如同在人心面前隔了条陌路。动不了情,便找不到路口,静不下心,就走不到最后。
真是矫情!
       佛语曰:风幡未动,尔等心动。在《记念》中蔡健雅这样唱:爱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
        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能以静制动?于是乎解读诗歌变成了一门技术活,由入门发展到喜欢,再进化到欣赏的门槛有点高的离谱。以至于现在似乎已成一个共识,看小说的人要比看散文的多出不少,而诗歌读者的数量,只能用寒碜两字形容。诗人在古代一度处于职业食物链的顶端,地位堪比现在的偶像。而今,若要在公众场合说自己是诗人,即使前面加上“业余”二字,恐怕人家都会先看看你的颜值,然后再考虑是将你归类为“萌物”,还是“国宝”。
       更何况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是短篇文字,师出同门的歌词早就自降身份和通俗音乐一起玩起“二人转”,粉丝几乎都要踏破门楣,这让追求极致又略带乌托邦式品位游走在现实和感觉之间的诗人,多少有点抑郁。2014年底微信平台曾大力推广读诗活动,通过类似于“为你读诗”这样的公众号为用户推送诗歌。商业的最终目的永远是商业,公众号不出预料的红了,阅读诗歌的年代何时降临,宛如国足的崛起,一眼望不到头。
       与其等待诗歌迎来自己的复兴,还不如我们多分一点春天的时间给诗歌。网红横向的年代,抑郁的诗歌需要春天的阳光,而明朗的春天需要诗歌的能量。


万维
微信:QnA100K


长按三秒别说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