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来|唯有反转得人心

 NEO727x5a1aqap 2017-01-17


每周二、周六原创内容推送


死亡丨孤独丨自由意义



 

三七说,90后的成长环境资讯异常发达,但却经常会出现“剧情反转”。

 

也就是说,一件事原本正以某种逻辑在运行着,但突然间就有可能全部颠覆——好人变坏人,正义变邪恶……所以90后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价值观。





文/Ting

编辑/Lulu



▼ 

▼ 

▼ 



我有一个在上戏读研的朋友,我称他为“戏子”。

 

每次见戏子,都是一场欢乐的盛宴。因为他热衷于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像剧本一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展出新的剧情。

 

戏子交往了一个同校的女友,据他自己说,那女孩儿爱慕虚荣、贪恋富贵,有着数不清的坏毛病……然而本性却是“极好的”,值得被认真善待。我不太懂这个“本性”究竟是个啥,但眼见无论女孩犯了什么错,戏子都会从“惊讶——愤怒——争吵——谅解”一路演完全套戏码,我也大略能理解那种从生活化到戏剧化的升华魅力。

 

刻薄一点讲,戏子好像也在隐隐希望女朋友能多犯一些错、犯更大的错,否则剧情何以推进?当然,女友也在很努力地配合着。

 

不得不说,戏子的运气真的很好,他总能发现新的劲爆点。

 

比如某天他突发奇想,大老远的从学校坐车跑到一个酒店的泳池里去游泳,结果骇然发现,自己的女朋友正浪里白条地在水中穿梭着,旁边还伴着一个毛绒绒的老外。之前女朋友电话里跟他说是要去见一个小姐妹,说天太冷了,想跟闺蜜取个暖——果然,这个浑身象豪猪一般的“闺蜜”,热度比电热毯也不遑多让。

 

戏子没有当场发作,他是典型的文艺小男人,苍白羸弱,真打起来肯定讨不到好。

 

我听到这里,不由得给出建议:“你可以冲上去说,我们三个比比谁游得快好不好呀?”



▼ 

▼ 

▼ 



戏子白了我一眼,继续往下讲。

 

回校之后,戏子与女朋友大吵了一架。因为人赃并获,女朋友无从狡辩,只得痛哭流涕地求他原谅。戏子想想自己也没那么清白,发了一通脾气之后也就揭过不提。

 

是的,戏子对自己也算诚实得紧。我刚认识他那会儿,戏子正在迷恋捆绑,他跟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日本老师,系统学习如何把女人捆成一个麻花。听戏子说,日本绳结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儿,捆到深处,控制感与快感难分彼此。

 

但此事还是给戏子留下了心理阴影,每当女朋友不在身边时,他总是忍不住东想西想。这一天,女友回家见父母去了,于是他鼓足勇气,又去了那个酒店游泳——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戏子很明白,所有的创伤都需要一次“情景再现”的心理疗愈。

 

只有勇于面对,才能走出阴影。

 

然而奇迹再现!在泳池的中央,戏子的女友还是那般浪里白条,欢快地扑腾着,只是旁边又换成了一个老外肌肉男!……我不明白真的是戏子运气好,还是他女朋友太勤劳,否则这个几率实在也太高了点儿,难道全上海就只有这一个酒店有泳池吗?

 

但戏子依旧没能当场发作……那老外未免太壮硕了些。


▼ 

▼ 

▼ 


回来后,两人把上一幕戏重新排演了一遍——女友再次痛哭流涕,戏子依旧宽宏接纳。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戏子有个相处多年的好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跳起来指责了那个女友,而且为了让戏子彻底了结这段孽缘,还到处去宣扬,弄得女友身败名裂。

 

问题瞬间转了方向,变成女友每天向戏子哭诉——你那个某某朋友又在说我不好,我已经改过自新,他却不给我机会……女友总是午夜发着这些短信,戏子也用短信回复,为了安慰伤心的女友,他也不由得开始嫌弃朋友多事,历数他各种僭越之罪。而正因为有了这朋友的种种“不好”,两人的感情居然变得更好。

 

突然有一天,那朋友铁青着脸冲到戏子面前,狠狠地盯着他看。戏子被吓了一跳,心中犹如小鹿乱撞。朋友拿出手机,把一条条短信呈现在戏子的面前——那女孩把戏子说他朋友的坏话,全都转发给了当事人。

 

朋友气得快疯掉,痛骂了戏子一顿,愤然断绝来往!

 

女朋友一箭双雕,实现了完美的报复。她也大约也厌倦了这幕传统戏,临别时告诉戏子——我们扯平了。我背叛了你,你也背叛了你的朋友。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里去!




我们都想成为故事的主角

有个词叫作“腐女”,特指专门喜欢看BL情节的女性。

 

所谓BL,就是Boys' Love,即男同志之间的爱。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因为现代社会男女恋情已经没有什么天然的阻力了,无论是道德伦理的束缚,还是金钱地位的差异,其“天然难度”早已被稀释得难以引起共鸣。

 

而一段爱情之所以成其为“故事”,首先得要千回百转,万般不顺,这样最终不论谁和谁搞在一起,观众才能获得由衷的快感。所以,因为男男之爱(包括女女只爱)还不是被普世认同的,尚具有天然的“故事”因子,深受广大腐女喜爱。

 

以前我们看“故事”,是从戏剧、书籍或电影里汲取悲欢离合的养分。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所以哪怕是烂到家的直播,也因为主播人人有机会做,以及主播人人有机会做(另一个意思),这才风靡了全世界。

 

是的,这是一个人人都想成为主角的时代,但在最初阶段,还没有什么“故事性”可言。



幸福不再只有一种默认值

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往往耽溺于粗浅的“举案齐眉”,“平凡是真”……这其实是上一个时代的基调。

 

在动荡的大环境下,人们是被动地进入“情节”,不得不成为被命运摆布的角色。而之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就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下,会由内而外地产生出对应的“抗力”,用以平衡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比如深陷在苦难中无法自拔、且毫无出路的人,就会虔诚拜佛,求福于来世——既然此生无望,那就把希望寄托在来生吧……所以当整个大时代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时,人们对“幸福”的普遍定义,一定是安稳求存,削减一切危险的可能性。

 

但如今的时代变了。物质已经极大丰富,尤其是都市里的人,基本生存不再成为问题。所以,人们的“内驱力”也逐渐由“安全感”转为追求“价值感”,这一点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上就可见到端倪。


而“价值感”除了落在事业选择上,同时也落在感情生活上——如果不发生一些天崩地裂的事,怎么证明我们曾经爱过?


幸福不再只有一种默认值,“长作不死”,也是一条如假包换的幸福之路。



全民反转的尽头

 在所有的新闻热点中,我们不断地把一个主题反转,反转,再反转,直至失去滋味,弃之不理......比如刚刚降温的“罗一笑事件”。

 

而前几天的凤姐发文《求祝福,求鼓励》,引发全民热捧。我扫了一眼,就知道其中必然有诈。看到一个哥们儿转发,我就随手留言给他。

 

果然,还没过去两天,这件事就开始例行的“反转”,爆出了凤凰网代笔的内幕……人们已经等不及发酵期了,恨不得下一秒就来个天翻地覆。

 

其实,对“情节”极度渴望的背后,是“情”本身的极度匮乏。

 

“情节”首先源自于有“情”,就像古时候去拜望一个朋友,翻山越岭长达数月,才得以相聚言欢,岂是如今飞机高铁可比。时间是“情”得以滋生的土壤,因为只有历经无数次的想象,无数次的试探,才能在最终抵达的那一刻燃至沸点。

 

然而初演“自己”的人们,在刚刚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才好。所以,大家只好像那些杀马特的发廊小哥一样,先用最鲜艳的色彩,最夸张的造型,反复制造出人为的“惊涛骇浪”,然后再迅速丢弃,直奔下一个桥段。

 

你可能会嫌弃这种浮躁的氛围,但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只需再离远一点看,就会明白轻狂一定会催生稳健,浅薄必然也会孕育深情——是的,所有的能量都是物极必反的。历史犹如潮汐,一浪接着一浪。

 

下一个全民的“反转”,也必将如约而至。



 

▼ 

▼ 

▼ 





企业号没有赞赏功能,真爱粉直接打赏吧


↓ 这里可以买一份“死亡”↓
死亡体验票

点击查看

死亡邀请函

点击查看

Ting的画点击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