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沙古镇海洋非遗文化行

 cxag 2017-01-17

近日岱山东沙古镇作为“美丽军嫂游舟山”活动之一景点,小编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的直播活动,顺便整理了些东沙古镇或我们岱山的相关文化供大家了解:

随着军嫂车队的来临,现场的舞龙团队开始迎接

迎宾的喜庆腰鼓属于民间舞蹈戏曲,常年活跃在岱山海岛人民群众之间,是岱山民间大型文艺活动的主要民俗之一。

喜庆腰鼓表演形式多变,造型优美新颖,具有热情奔放、欢乐沸腾、鼓声铿锵有力的特点。

马灯表演往往有着特定的服饰:只见表演者头戴英雄结,身着红绿服装,腰系绸缎红带,脚穿解放鞋。这其中,有扛着两米多旗枪的,有挑着一公尺长的马灯的,有系着腰鼓带着锣的,个个脸上化着彩妆,喜庆极了。

一二三,耶!灯笼下的幸福

每年东沙古镇上的千人宴就是在这大红灯笼下举办,吸引了无数的各地游客前往。

舟山走书,一种以说、噱、演、唱为手段的曲艺表演形式,边讲边唱边演为其主要特点。只听得台上,三弦、四弦和阮咿咿呀呀,表演者唱了一段又转而说白中,轻、重、快、慢、强、弱清析而有节奏。这种运用地方语言表达的表演形式,易懂好听,通过叙事叙情演唱,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

打年糕,又名搡年糕。习俗在岱山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看到这个相信岱山人民的口水一定止不住了,我们微岱山微博上有太多的人想问在哪里有的买?

海棠糕是甜品点心菜谱之一,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糕类小吃之一。同苏州当地的梅花糕一样,同为一道历史悠久的花色点心·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岱山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海盐生产的记录。在岱山县的中国盐业博物馆里,40多件盐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量大质优的原盐成了当地海岛艺术爱好者制作盐雕作品的上好原料,盐雕艺术爱好者借鉴沙雕工艺,以海洋文化为背景,将具备“质地洁白、粘和性好”等特点的原盐雕刻成栩栩如生的鱼、蟹、章鱼等艺术品,使“盐雕”艺术成为了独具海岛特色的艺术形式。

鱼骨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将各种形态各异的鱼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粘贴于画面上,依型入画、依意组画。即“遵其意,保其神韵;仿其型,保天然美;画随骨,不失特色”。整个画面中,既能显示鱼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又可显示被组合成的画面所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流传。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

岱山渔民画是一种海腥味浓烈的民间绘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岱山县民间美术工作者和渔民画画家的共同努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一个新型的民间艺术品牌,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换糖,或许80后还记得,那时换糖是拿家里的铁器去换的,经常跟换糖者讨价还价,要求多换些。现在在东沙古镇,你可以不用铁器换糖吃了。

岱山变戏法

变戏法是岱山县级的非遗保护名录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县级变戏法代表性传承人邬显文老师偶尔还对变戏法爱好者进行培训。

在岱山人的童年记忆里,一杯石花饮品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那爽滑的口感,入口冰冰凉凉甜到心底的滋味,让多少人偷偷省下五毛零花钱,只为放学路上痛快饮之。(夏天供应)

岱山方言,从语系上来说,属吴语太湖片南江小片地方语。出于地理环境特殊,在岱山诸岛内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化,岱山地区形成了以舟山话为主,以慈溪、镇海话为辅,混合了少量余姚等地词汇的一种特殊的舟山方言——岱山话。

渔嫂现场织网。

更多古镇信息欢迎你来随时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