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做太“聪明”的人

 格物方可致知 2017-01-17

文 | Kris · 主播 | 杨枪枪

有书日签:你想成为有书领读达人吗



“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而烦恼,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

——《活法》


各位书友,今晚,我们继续共读《活法》,请阅读第一章,P47—P62,并思考两个问题:


1、您觉得自己算是一个聪明人,还是一个有点笨的人?

2、文中提到的那些太聪明的做法,是否也包含自己?



1.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必须踏在地上


《活法》开篇,便将人生的一大法则:“吸引力”法则大书特书,鼓励我们首先要敢想,没有梦想便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这种想,绝非空中楼阁,而是要通过一步一步地“做”才能实现的。


稻盛和夫呼吁:“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必须踏在地上。”


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之路上,他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甚至有点笨的人,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却敬而远之。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过了头,便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远比那些“笨蛋”们犯的错更加严重——笨蛋犯错还可以修正,聪明人犯错却往往不知悔改,因为他们太聪明以至于太自信了。




2.太聪明的人容易急功近利


《活法》中不止一次提到:


当我们有了“想要这样做,想做成这样”的愿望时,这种愿望大体上都在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具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潜在能力。


但是,志向高远固然重要,要实现它却必须付出踏实认真的努力。


在稻盛和夫初创京瓷公司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创业工厂,他却给所有的员工描绘了一副宏大的商业计划——一定要把公司办成世界第一的公司!


看来,几乎每一个白手起家的重量级企业家都有这个本事:给员工画饼。听起来似乎有些戏谑,但事实如此。


前些天双十一,天猫当天的营业额再创新高,十年前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双十一还只是所谓的“光棍节”,而十年之后,双十一变成了全中国的狂欢节日。而再往回追溯,到1999年9月9日,马云的阿里巴巴才刚刚建立,他自嘲自己不懂技术、不懂经营,却懂得如何给大家讲故事。


而这个商业故事在他脑海里或许没有那么的清晰,但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没有一天懈怠,终于将阿里变成了现在的商业帝国。


但同时期与他一起创业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创业者学历比他高,比他聪明,资本比他雄厚,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纷纷消逝了。


其中,很大的比例便是因为坚持不下去了。


而坚持不下去的这些人,很多又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商机所以“聪明”地选择了离开,或者在那两三年里,离开的人蒸蒸日上,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只能感叹,他们太过于“急功近利”。




3.太聪明的人容易纸上谈兵


华为任正非曾说:“要让那些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稻盛和夫同样推崇:要倾听工作一线的“神灵之声”。


其实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道理,必须亲临业务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和盈利。


年底了,各大企业的校园招聘应该已经进入尾声,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竞争激烈可谓壮观。不由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求职时光,作为应届生选择offer,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对以后的工作仅仅停留在一种观感,而非理性判断。


当时拿了很多offer,几乎全是有户口,有名气的大企业,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家央企的总部管理部门,也就是我现在的就职单位。四五年过去了,回头去看,这些年虽然在总部机关似乎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对于经营业务却是一知半解,连最近本的商业逻辑都不清楚,只是写一些看起来很精美,很高大上的报告和ppt,看上去很美,但价值又有多少呢?


这种纸上谈兵,其实是很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要让自己走得更远,必须要走到最基层,第一线,必须把身心全部投入到第一战场,才能让自己的业务和战斗能力快速提升。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台回复关键字“达人”,成为800万书友的领读达人


作者:Kris,二胎奶爸。微信:Krisgtd,LinkedIn专栏作者,三年陪孩子读300本书,半年10个500强offer,2个月考博,1个月瘦20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