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T】崔愷:再造地景——本土设计的重要策略之一(附6个案例)

 tsyliu 2017-01-17

引言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总图设计一知半解,认识比较浅,虽然在学校中也学过厂区的总图设计,学习怎么在场地规划设计当中做竖向设计、计算标高、画等高线,很是枯燥,不太明白其中真正的技术含量在什么地方,只觉得基本上都是排水设计的工作。后来在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机会跟总图专业的同志合作,但是总的来讲在初期还是一种技术性的合作,我们建筑师把总平面大概布置出来,由总图专业负责梳理场地标高和地下管线的综合。


这些年我觉得很不一样了,行业里面专门有了景观专业,换句话说,设计最终呈现出来跟建筑有关系的往往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如何种植绿化,如何控制景观设计当中的若干要素,无论是在自然空间还是在城市空间当中,景观设计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如何与场地设计、景观设计一体化?如何把技术设计和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下面我就结合这些年积累的一些设计经验,把对总图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思考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关于场地设计的几点认识

这些年我一直提倡的一个概念就是“本土设计”,强调建筑设计一定要立足于土地,显然注重自然景观和场地之间的关系就是它主要的设计策略之一,具体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认识之一:自然风景胜过人造建筑。我曾经在《本土设计》这本书上写了这样一段开场语:“每次坐飞机我都喜欢坐在窗口边,往下看城市、看景观。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虽然越来越大,但是城市对景观的影响、城市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城市边缘上的大型开发区零零落落,路网虽然铺得很多,但是破坏了景观。每次看着最舒服的还是自然的风景、山脉、河流还有田野。”虽然是建筑师,但是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自然,换句话说,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向自然学习。


认识之二:建筑不可能复制自然。建筑有它自己的逻辑,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受到建造技术的限制,所以它不可能完全和自然一致,我也不太同意简单地把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在向自然学习的同时应该去弥合跟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造一座假山,造一片假水。


认识之三:建筑可以融入自然成为风景。无论古今,无数经典的建筑作品都成为了它所处环境的标志,成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存的风景的有机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认识之四:建筑再造地景的策略——以融入风景为目的的设计思路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比如我根据自己的设计实践总结了这样几点:随形、嵌入、靠色、顺势、延伸、点景。


建筑再造地景的策略

随形——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于沙漠戈壁滩上,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敦煌绿洲和戈壁滩之间,面向莫高窟的方向是宏伟的沙山和起伏的沙丘,二者间的距离差不多有十五公里,这就是我们最开始的场地认知(图1)。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及场地认知


当我们开始着手调研场地时,是站在绿洲上去仰望沙山的风景,所以整个场地设计或者说建筑设计是来自于对这个场地的判断,到底我们是把它建成像城市建筑一样的一个房子,还是把它建成像古人在沙山里面掏出的洞穴的那样一种感觉?当然我们最终选择的是后者,就是用沙丘的语言来塑造这个游客中心。


沙流见证了历史长河中世事的沧桑,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若干条自由曲面的形体相互交错,蜿蜒起伏,巨大的尺度和体量将沙漠地景建筑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图2)。

沙流见证了历史长河中世事的沧桑

方案效果图


建筑平面图


剖面图

图2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筑方案及设计图


在最早的建筑方案设计中,如何解决大量的停车问题、游客的集散问题,包括从城市道路上如何进入这个游客中心,如何创造一种特殊的场地环境,这些都是我们跟景观设计师和总图设计师一起通力合作去考虑的问题。图3是最终设计出的总图,可以看到游客中心前方场地两侧分别是大车和小车的停车场,中间让出一个比较开敞的广场,游客从城市道路上就可以直接看到建筑。

图3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总图


广场的纵深很长,摒弃一般广场平铺直叙的设计手法,我们希望创造出一种介乎于敦煌的绿洲和沙丘之间的感觉。考虑到暴晒夏日的遮荫功能,我们将场地两侧建成树下停车场;场地中间则希望能够保持一种沙丘的地势状态,使沙丘跟绿洲有一个穿插,游人在场地上应该像在沙丘上行走一样,而不是简单的平面广场(图4)。

图4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广场效果图


这让我们想到了骆驼队在沙漠中缓慢前行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设计建筑前景观时就把场地标高做了一点变化,这样一种微微的地形起伏给欣赏建筑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图5)。

图5 沙漠骆驼队意象


游客的观感体验应该是这样,刚接近场地时看不到建筑的全貌,视线经由场地中央的沙丘只能看到建筑顶部起伏的线条,与场地浑然一体,利用沙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然后当游客上到沙丘顶上时就可以通过标高俯瞰场地,一览整个空间的全貌;再经过一个缓坡,就开始接近这个建筑,最终走到最前面的广场(图6)。

图6 游人在广场上行走的观感体验


最终这样的一个场地设计不仅仅是把建筑跟沙丘相关联,更是借由场地标高的变化呈现出这样特殊的一种与大地景观的深层关系,利用场地的微处理,使建筑的表达方式更加呈现出某一种自然特性,这也是源自大自然的启发。

图7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设期间实景


图8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成实景图


原本在设计时建筑的屋顶是可以上人的,但后来由于业主担心管理问题,作了修改,不让人上去,比较遗憾。实际上我们每次去工地都特别愿意走上屋顶,戈壁滩的天空优美壮阔,傍晚时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图9)。建成后的建筑部分室内情况见图10。

图9 从屋顶远看大漠

图10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室内


嵌入——殷墟博物馆


有些时候我们会为了保证某一些特定环境的完整性而选择把建筑嵌入到地下,我在多年前做的殷墟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例子。项目基地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离殷墟的遗址非常近,周围有河道,场地空旷(图11),所以要在这里建一个博物馆,就近解决参观和遗址保护的问题。

图11 殷墟博物馆基地区位图


12就是当时遗址区的规划,现场周围地下原来是有一些建筑的,但是这些建筑显然对遗址有影响,而我们的博物馆比这些建筑的功能要多,体量要大,所以显然不适合做在地上。其实大部分的遗址发掘都像我国各地的墓葬发掘一样,地下都会有一些遗址存在,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何不把建筑干脆做到地下,让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去回顾历史,感受出土文物实际的一种空间体验

图12 遗址区规划


设计时考虑到场地周围的洹河,历史上就叫“洹”,这个“洹”字在文字演变过程中恰有一个比较抽象的写法,所以我们就在地面上做了这么一个符号(图13-15)。

图13 “洹”字的文字演变


图14 殷墟博物馆总平面图




图15 殷墟博物馆平面、剖面图


用原来的象形文字形成符号化的建筑平面,强调水和城的关系(图16)。用地下空间的嵌入,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大地标识,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寓意,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立场(图17、18)。

图16 水和城的关系-殷墟博物馆实景图


图17 殷墟博物馆实景图


图18 殷墟博物馆建筑内部实景图


靠色——杭帮菜博物馆


杭帮菜博物馆是前年在杭州完成的一个小项目,使用的手法我称之为“靠色”。这是一个以地上建筑为主的项目,地处生态湿地环境当中,如何让建筑融入环境是从设计初始就提出来的挑战(图19)。

图19 杭帮菜博物馆区位图


图20是景观设计意向图,把山沟里面一个小的西湖瘀泥堆积的场地变成了一个湿地公园,我们则需要在这个地方做一组小建筑(图21),场地紧靠着周围的小山丘,前面是保护情况很好的湿地。

图20 景观设计意向图


图21 杭帮菜博物馆平面图


我们将建筑分解成比较小的体量,通过坡屋顶的植草屋面来让建筑跟自然之间有所衔接(图22),立面上金属的格栅也选择了绿色调,与环境色相互协调,体现靠色的设计原则(图23)。

图22 杭帮菜博物馆坡屋顶的植草屋面


图23 杭帮菜博物馆的立面格栅


走在景观栈道上可以感受到建筑跟环境场地是一种比较清晰的对话关系,水塘中的倒影使得建筑仿佛原本就生长在这里,水边周围的平台空间跟建筑密切结合,茂密的绿树、修竹都种在紧挨着建筑的地方,最后呈现出来的感觉甚至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图24)。

图24 杭帮菜博物馆实景图


建筑师要想真正把建筑与环境结合好,特别有赖于同好的景观设计师的密切合作,我觉得整个建设过程当中自己特别满意或者说特别感谢的就是总图和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场地、景观和建筑最终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顺势——中信金陵酒店


中信金陵酒店位于离北京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平谷地区,这里也是我40年前下乡劳动的地方,那个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种粮食和修梯田,其中修梯田更是进入冬季以后主要的农活。设计之初我们去勘测场地,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一些小别墅已经出现在这个山坡上,体量虽然不大,但是显然是利用了山坡看景观最好的朝向,而其本身却并不是风景的一部分(图25)。现在要我们做一个5万平方米的大建筑,可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当时在上位规划选址上我们就开始带入场地的分析,因为这是一个山地建筑,如何让建筑融入环境景观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建设之初我们是想利用整个场地现有梯田的地势关系,将建筑依山势逐渐修上去,但实际施工当中还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开挖,是当时赶工期造成的。

图25 中信金陵酒店区位图及基地环境


图26是最终的总平面图,可以看到设计基本上是把酒店客房沿着等高线来布置,中间形成一些公共空间,利用巨石的体量形态跟山景相协调,所以里面的空间比较丰富异形。


图26 中信金陵酒店总平面图


整个酒店的大堂是一个上下有5层的通高空间,容纳多种不同的功能。建筑各层均依山势与场地发生不同的关系(图27),正面看酒店有7层高,但是在背后看只有1层,通过对建筑的标高控制,建筑最后得以顺势与场地原有的风貌相融合,使使用者能够投入到山野的怀抱当中(图28~32)。




图27 中信金陵酒店场地长剖面图


图28 中信金陵酒店实景


图29 中信金陵酒店实景


图30 中信金陵酒店大堂实景图

图31 中信金陵酒店功能分区示意图



图32 中信金陵酒店剖面图


延伸——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


我们最近在做的北京铃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项目一开始就涉及到场地的问题。


项目基地位于北京西三环和西四环之间,是昆玉河流经之地,与基地隔河相望有一个玲珑塔公园,内有慈寿寺塔(图33)。基地原本是一片简陋的平房,因为开发,整个场地已经都拆迁出来,其中也选择性地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基地周边城市道路较为发达(图34)。

图33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区位图


图34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建设场地现状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直接建设的场地,比较平,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与河岸景观环境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还是在其中发现了可能:基地标高与河道及沿河道路的标高存在高差,这个高差为设计提供了转机。图35是当时所建的体量模型,建筑整体限高60m,中间靠近慈寿寺塔的位置是按照12m限高来控制的。规划里场地中央确定要放两个住宅楼,这两栋楼把场地切成了南北两段(图36)。

图35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用地指标分析及规划限高

图36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场地高度现状


看到这个场地现状我们就在想,这个地方既是一个公园、沿河的景观带,又是城市绿带的一部分,应该让城市的整个结构跟城市绿化带重新衔接起来。原来场地中多平房,空间也很局促,因此我们首先对周边道路进行疏通,然后结合穿过场地的道路切入到有高差的场地当中,延伸成一座连通河两岸的道路桥,换句话说,通过这样一个动作把一部分标高低的沿河步行道路彻底变成了地上空间,这些步行路就形成了沿河绿化带和现有城市标高之间的衔接,成为了场地的延伸,这是跟场地最有关系的一个做法(图37)。


图37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总体鸟瞰透视图


我们在基地中再加一个12m高度的建筑平台,然后在上面再建高层建筑,使得建筑在场地中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了一个以低层建筑的场地嵌入为主体,以坡屋顶作为基本表达界面,再加上一些现代高层建筑的复合关系(图38,39)。


图38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剖面图


图39 玲珑巷金融商业综合体整体风貌控制


点景——丁肇中科技馆


我们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做了一个科技馆,选址是在一片很好的沿海景观带上,东边是大海(图40),基地与大海间是一条潟湖,作为水上运动基地使用,潟湖靠近基地一侧是宽大的城市绿化带。科技馆建筑本身体量不大,既作为城市的公共建筑,又兼具一定的纪念性。场地周边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场地南侧有一个规划馆,旁边是植物园,科技馆大概的选址就在场地中央的位置上(图41)。

图40 丁肇中科技馆区位图


图41 丁肇中科技馆总平面图


图42是我们当时看到的现场,林木茂盛,湿地保护得很好,但科技馆建筑本身体量很小,又位于基地中心,在这样的场地当中如何跟环境有所衔接?如何与规划中基地北侧的会展中心相联系,即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把控全局?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图42 丁肇中科技馆用地现状


考虑再三,我们在整个场地规划当中结合人类对宇宙某一种视觉的想象——螺旋线,形成了景观设计上最初的意境(图43),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最终把北侧的会展中心景观化,通过覆土屋顶形成被隐藏起来的会展中心,场地路径也能够跟环境成为一体,而我们的这个小建筑因为是螺旋线的汇聚,成为了整个大景观当中的一个聚焦点,一个点景。这样一种大的景观策略,也直接引导了我们室内空间的设计,整个建筑内部也是螺旋式的空间,包括建筑跟场地出入口的关系,都是采用这样一种逻辑(图44)。

图43 丁肇中科技馆鸟瞰效果图


图44 丁肇中科技馆入口透视及细部效果图



图45 丁肇中科技馆剖面图


总结

经过这些年的工程实践我己经养成了一种创作的路径,就是一切要从环境和场地分析上入手,建筑创作的思路一定要和场地设计一体化考虑,而不是方案产生之后再找总图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配合,应该更积极一点,即自己应该具有场地的概念,通过对场地的认知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使建筑跟环境能够真正协调在一起,这就是本土设计的主要方法。当然有了这种创作的价值观和策略,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总图设计师的合作也必然会更加主动,更加融洽。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