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总是残忍 但直面残忍才会用力生活 文&画|昱子 我的本业是国际新闻。 有次,一位知名的观察家来访,我请他吃饭。 对方与我的父母同龄,有一个独生子。 席间大家扯家常,我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 “X老师,您说我们这代人该不该生两个孩子?” 他想了想,很认真地说: “当然要生,要不下一代都会像你们这样辛苦啦!” 我愣了,我们,很辛苦吗? 独生子女的辛苦,你意识到了吗 当父母都年过六十,我方才明白。 独生子女的辛苦,我没有意识到。 小时候,堂哥表姐们大多是多子女家庭,鸡飞狗跳,争个苹果都能打一架。 我是千宠万爱的独生女,从来不用为此担忧。 玩具是我的,书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妈妈也是我的。 但《无间道》的那句台词说得不能再对: 提早借的,迟早要还。 独生子女,尤其双独的家庭,都多少会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生轨迹当中。 半知不觉,或者几无察觉。 独生子女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 高开低走的人生。 (亲爱的爸妈,此图只是虚构,希望你们看到的时候表介意,为艺术是要牺牲形象的,嘻嘻) 独生子女人生的黄金期,多数在0-40岁之间。 在这段时间,独生子女从千宠万爱的原点出发,到三十岁时在父母加持下立足,再度过十年左右的安稳时光。父母需要护理的几率不高、子女费用不高(不要抱怨早教、兴趣班、游学之流,这和今后出国留学的花费比较,就是九牛一毛)。 可谓“高开”。 但之后,就会进入“低走”阶段。 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在40岁之后,就会面对子女教育费用的膨胀、父母身体的不济,而自己的事业进入平台期。 既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进取,又偏偏撞上了最需要花钱的时期。 “高开”与“低走”,就是多数独生子女,包括我,不能回避的现实。 我们恣意妄为的黄金期正在点滴消逝,在转圜的节骨眼就快到来的时刻,却偏偏还面临这样的抉择 ——生二胎吗? 既然负担那么大,为什么还要生二胎? 我会说,生。 为什么。请看下面这幅图。 这是典型的4—2—1的家庭阵型。 四位祖辈,两位父母,一个子女。 我们的孩子,也就是第二代独生子女。 基础负担是:1个人赡养2个老人。 进阶负担是:1个人赡养6个老人! 那么,如果4-2-1变为4-2-2的阵型,情况会怎样呢? 我们孩子的基础负担将是:1个人赡养1个老人。 进阶负担是:1个人赡养3个老人。 4-2-2相对4-2-1,负担相对小一半! 真正的减负 这就是当年那位前辈所说的:你生两个,你的下一代“才不会像你一样辛苦”! 大家都在意为孩子减负、减负,书包减、作业减、课外减,可有没有想过 ——真正的减负,是给孩子一个分担未来负担的人! 减负,你还可以这样做 有些负担,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注定逃无可逃。 但“夹心层”的命运并非一层不变。 越重要的事,哪怕并不紧急,也应该及早去做。 1 第一,注重身体健康。 身体不仅是革命的本钱,还是照顾老人、照顾孩子的本钱! 未来,你有没有精力去照顾四个老人,取决在于你的身体状况。 未来,你的孩子能不能生活得轻松快乐,维持多年的职场活力和创造力,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身体状况。 很多人现在趁年轻、精力好,用健康换钱。 可未来,不仅可能要用钱换健康,还要损失自己照顾别人的本钱。 这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2 第二,及早为“低走”做准备。 “低走期”可以预见的最大笔费用,其实是孩子的教育费用。 现在的家庭都注重孩子的教育。 大家尽可能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孩子受教育的年限也会延长。 很多家庭还计划把孩子送出国,接受素质更高、但也昂贵得多的国际教育。 所以,一定要在这些大手笔需求还不明显的时候,就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3 第三,活出一点自己的人生。 独生子女的人生,前半生是别人为你活,后半生是你为别人活。 许多独生子女虽然已为人母人父,但仍然还处在前半生的生活模式。 父母帮忙看孩子,两公婆兀自潇洒。 但一定记住啊,提早预的,迟早要还。 还不如早点给父母放个假,自己学会带孩子。 让辛苦大半辈子的爸妈过一点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一个好的示范。 今后轮到我们老的时候,才有喘息的空间。不至于前脚照顾爸妈、后脚照看孙辈,轱辘一样的忙乎,为自己年轻时候的轻松偿还代价。 4 第四,和岁月争夺你的时间。 所有的一切,都是时间的魔咒。 时间流逝,我们享受过父母的专宠,也必须面对他们的老去。 上有老,下有小。太难面面俱到。 唯一的周全,不过是从时间中抠时间。 高效地生活,才能处理纷至沓来的难题。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 只有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才可能接近“面面俱到”。 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是全职还是在职,时间管理都会令你大为裨益。 高开低走的人生,独生子女必须去面对。 但直面低谷,我们才生而有力。 人生的航道上。 若有摸索的地图。 有家人的陪伴。 还能点燃勇气的灯火。 那未来的漆黑与风浪的险峻,也许就并不可怕! |作者|昱子 二孩娘 时常在写字,偶尔会涂鸦 剩下的时间,带娃在旅行 微信公众号:我要生二胎 “这份简陋的地图送给你。未来的路标,勇敢去标注。” “曲折或笔直,都是自己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