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尼耶经〉的学习与思考》的学习心得

 风轻至 2017-01-17

《特尼耶经》

18.“我已煮熟米饭,挤好牛奶,”牧人特尼耶说道,“与我的家庭一起住在摩喜河岸。我的房子有遮蔽,火儿已点燃。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19.“我没有忿怒,没有思想障碍,”世尊①说道,“我在摩喜河岸住上一夜。我的房子无遮蔽,火儿已熄灭。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0.“没有发现牛蝇和蚊子,”牧人特尼耶说道,“牛群在草儿茂盛的牧场游荡。它们能承受来临的大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1.“我已扎了木筏,”世尊说道,“渡过水流②,到达彼岸。木筏已经无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2.“我的妻子忠诚,不轻浮,”牧人特尼耶说道,“长期与我生活在一起,十分可爱。我没听说她有任何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3.“我的忠诚的心已经获得解脱。”世尊说道,“它长期受到陶冶和控制。在我身上不再出现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4.“我靠自己挣钱过活,”牧人特尼耶说道,“孩子们跟我一样身体健康。我没听说他们有任何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5.“我不受雇于任何人。”世尊说道,“我带着获得的东西周游世界。酬金对我无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6.“我有母牛和牛犊。”牧人特尼耶说道,“我有孕牛和种牛。我也有作为母牛之主的公牛。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7.“我没有母牛和牛犊。”世尊说道,“我没有孕牛和种牛。我也没有作为母牛之主的公牛。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8.“木桩牢固,摇撼不动。”牧人特尼耶说道,“绳索用蒙阇草搓成,崭新结实,就是牛犊也不能将它扯断。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29.“犹如公牛挣脱羁绊,”世尊说道,“犹如大象挣脱臭藤,我将不再投胎。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 

30.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灌满低地和高地。听到雨声,牧人特尼耶说道: 

31.“我们见到世尊,确实获益非浅。我们皈依你,有见识的人啊③!请你做我们的导师,大牟尼④啊! 

32.我和我的妻子都是忠诚的。让我们在善逝⑤身旁过梵行⑥生活;让我们超越生死,结束痛苦。” 

33.“有子者享受有子之乐,”邪恶的摩罗⑦说道,“有牛者享受有牛之乐,因为执着是人的快乐,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快乐。” 

34.“有子者为子忧虑,”世尊说道,“有牛者为牛忧虑,因为执着是人的忧虑,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忧虑。” 


--------------------------------------------------------------------------------

①世尊(Bhagavat)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 

②水流(ogha)指生存的水流。 

③指佛陀。 

④牟尼(muni)是古代印度对圣人的尊称。佛教中常为修禅者的尊称。 

⑤善逝(Sugat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 

⑥梵行(Brahmacariya)在婆罗门教中是指婆罗门生活四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的第一阶段,即从师学习阶段。在佛教中泛指摆脱世俗执着的清净生活。 

⑦摩罗(Mara)是佛教神话中的恶魔,代表邪恶和死亡。 

写于2004年冬

      云海天涯法师在西园论坛上所发表的《〈特尼耶经〉的学习与思考》一文(以下简称《特》文),我看到时已是半年以后,当时并没有留意。但打开只看开头几行,便被立刻吸引,尤其最近徜徉于介绍早期佛教思想的文章之中,同情之感颇多。特打印下来,细细研读。
      要说的题外话是:云海天涯法师是一位让人赞叹的修行人。他不仅对于佛教发展脉络和各派教义均有所涉猎,而且能刻苦修习、身体力行,略举二事足见法师修为:时至发文日,在江苏冬雨飘零的季节,他仍然只穿罗汉鞋,袜子也不穿;洗衣服不用洗衣粉,为的是环保。我总是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修为,他的文章是要打一些折扣的。所以在学习他的文章以前,我是本着先学习他的德行作为基础的。
      另,于本文不作统筹,零乱写出几点,注数字以区别之:

      [1]  应注重对《阿含经》及佛教发展史的学习。《阿含经》对于一个有志于求解脱的行者来说,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质朴、简洁而亲切,有些问题是一语中的的,不必绕很多圈子;佛教发展史,可以让我们建立一个背景:某宗派或学说或修习方法,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解说——这种背景的建立很重要。否则容易把方便当真实,而真实却又被作为方便而任易串改,更有《特》文中点出的“错误地理解了'方便’的含义”的毛病。那种认为儒释是相通的,甚至以儒替佛,就是上述三个流弊的集中体现。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总是不免带有“我”的味道,但是,同是凡夫,同样是执著,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或言站在源头往回看,我相信,执著是会比较“轻”的。带着很薄淡的执著修行,包袱不会很重,也会走得远、走得久些。因此若先学佛,必先学会拓展心胸。
      当今学界和佛学院渐起的“阿含”或曰“原始佛教”学习的潜流中:一部分人是藉此冠以“修行人”的名牌;一部分人试图从原始法律中掘出金子,以壮行色;另一部分人则是贬大向小。这三种情形我持否定的态度。如不为解脱服务,一切都是有待考量的。而大小汇通,也非一般人所能为,我们一般学人也不可粗读几本法典、律典,就强作解人。
      [2]  济群法师说:我执是狡猾的。这话既幽默又沉重!一个屁股坐不住板凳四处攀缘的人,可以自封为行菩萨道;而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可以以声闻行者面目出现;当我们指责别人时,我们又把佛法作为大棒乱舞之……佛法是让我们身心柔软下来,而非让我们把我执泛化。当然,以学佛或佛学作为一种谈资,是一种更高级的我执泛化的例子。因此,常常反求诸己(内省、观照)对于一个学佛人,多么在重要!
      [3]  《特》文中“'对想蕴的执著’在某一特定的时期里远远强于对色蕴和受蕴的执著而已。”生活中也有为了某一种思想或想法而深刻思考的人,有时也会从佛经找到共同点而贴以佛法的标签。这是另一种我执泛化的案例。世间法与佛法有一些相同是表面的,而佛法的不共则是需要自我警醒的。云海天涯法师在文中写到:“一个说要'全部看破放下’,一个说'总得捡起点什么吧’,两者怎么可能完全沟通呢?”实在精辟!捡起了那一点点,就因此而歧路各别,走上了不归路。这时候以佛法自居,只是自我安慰而已;若再以“方便”之门而度人,则更是误人慧命,诚可谬矣!
      [4]  《特》文中提到三毛作品中男孩和他的父母亲,足见云海天涯法师是带着一种深刻的观照来读这样的文艺作品。现在文学界颇流行那种甜甜酸酸的小品文,无外乎亲情至爱、友谊花草。这种东西不是毒药,但却是吗啡。文中所得出的结论,也大多是升华(想象),而非实际(观照)。作为文艺作品,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硬要给二者划等号。一个陶冶情操,一个是成就解脱,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从数学的集合来说,后者的集合是大于前者的,虽有交集的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就会重合。这是泛佛教的一个随处可见的例子。《特》文“缘起”部分即说到:“……佛教信徒,在他信仰佛法以前,在生活中已经耳濡染了不少这一类的知见,因此很容易把这类知见带入到佛教内部来,使佛法变质。”三毛的自杀就是一个例证:她的确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更陶冶了千千万万人的情操,但是她自己并没有解脱,当然别人也不可能藉由她的作品来解脱。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曾让我们感动得涕泪满面,但是“感动”和“降伏烦恼”是二回事。
      定位很重要。学佛人不要轻易地拿哲学或文艺作品来类比,那是比较学的范畴。
且莲池大师早就批判过学佛人转工儒家辞章风雅以为是佛事,未想几百年过后,此风仍甚。
需要指出的:泛佛教化的源头,仍然是我执泛化。
      [5]  《特》文中“……将其轻轻舍弃,当下就是海阔天空。”这里很关键的是:要舍弃的是什么东西?是烦恼!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放下”、“自在”,无意中连佛法也包括在内。承接[4]中所提到的:我们要放弃的是文艺品中对生活“本质”的不实的评判和拔高,但是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现象”的价值,绝不容抹煞。有些人对于别人手拿念珠嗤之以鼻,以为那是执著。我们要放下的是对烦恼的执著,念珠有助于我们放下烦恼,这个工具暂时攥着也无妨。甚至有的居士给汉地的出家人送肉送蒜,美其名曰:自在,放下,一切皆空。是的,佛法空了,抓的全是贪嗔痴。
      [6]  方便与真实在现实中的运用,要注意的是:方便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真实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如果别人对我们行方便,我们以为他所掌握的全部,就只有方便,而没有真实,那真是又错判一案。
最后,再次学习《特》文中所引的一警句,作为心得的结束:
      “知惭知愧方知道,无思无修必无德。”

(后记:正是基于这篇文章,引发了对《经集》的喜爱和研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