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从大理巍山绵延而来,在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拐过几道湾后,继续向南而去,这条红土高原孕育出来的河流饱含着云南人的热情,滋养着流域内的众多民族,展现出炫丽多彩的文化。在新平县,这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河流两岸,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红河谷中的庄园经济。 红河谷流域,在全省热区农业面积中占据主要位置,有着丰富的水源、良好的水利设施、便利的交通,因此该流域的热区农业成为了高原特色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块。新平县戛洒、水塘、平甸等几个乡镇恰好拥有了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近年来各具特色的庄园如同雨后春笋般开始发展,打破了传统农耕方式中单个农业劳动和土地的结合方式,农业龙头企业的入驻,将资金、管理、技术等现代元素融入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一产同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使得玉溪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2016年12月上旬,记者借玉溪日报社、红河日报社、楚雄日报社主办的“行走红河谷”全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暨第一次集中采访之机,深入褚橙庄园、桔荔庄园、猫哆哩庄园和琴淮庄园,了解庄园经济具体的运作模式。 1.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庄园经济发展 欣赏着红河谷柔和的夕阳,闻着林子里飘出的果香,这是云南特行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王振洪和杨静每天最为惬意的时候,他们称这里是“发呆”的地方。就在他们周围,金灿灿的芦柑已经压弯了枝头,今年雨水适中,酸甜可口的味道预示着一年的辛劳有了回报。站在最高处俯瞰上千亩种植基地,十多年前还在腰街农场工作的他们阵阵感慨涌上心头,这是他们从未想过的场景。 传统种植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自主经营,小、散、弱的现状同大市场难以对接成为了传统农业一个难迈的坎。在此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正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支主力部队。但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又成为农业龙头企业所要面对的问题。此时,一种能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庄园经济模式的出现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 云南特行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腰街农场,改制时老企业基础差、底子薄。为了做大做强,公司成立后注入资金近1700万元,整合土地经营面积达6288亩,主要种植柑桔、荔枝等热区水果,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瞄准新平旅游业日渐火爆这一商机,借助公司基地位于戛洒旅游环线的黄金区位优势,积极布局第三产业,于是,一个以依托一产优势连接三产发展的桔荔庄园便应运而生。记者从新平县农经站了解到,在庄园经济发展中,建设主体的好坏及综合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庄园的整体定位及建设标准。褚橙庄园的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云南猫哆哩庄园的云南猫哆哩集团都属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保证了庄园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行。 龙头企业首先在资金投入上显示出了实力。云南猫哆哩庄园项目计划总投资6415万元,其中企业自筹投资5115万元,银行贷款1000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这些都是以前传统耕作方式依靠农户家庭收入的再投入难以达到的。充足的资金使得庄园经济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较为完善,水、电、路这些以往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突破,为庄园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农业龙头企业还凭借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增强了庄园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了种好酸角,自2012年开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便由专家组成研究团队携手猫哆哩集团,为企业基地建设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为酸角基地培苗育种,对基地的土壤、水分、植被进行详细勘察。为解决灌溉问题,庄园特意从38公里外铺设管道引水,在每个山头修建蓄水池,浇灌管道直接接入田间。“庄园的打造不是件容易的事,果树的种植效益回报周期长,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将每个项目做下去,这对于个体来说难以办到。”猫哆哩庄园基地经理张忠乔表示。 2.运用工业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的庄园 “农业产业工人”这个概念近几年常常走进人们视野,而在10年前,村民李燕萍便已经拥有了这个身份。虽然同样面对着土地,但她的工作场所从家里迁至褚橙庄园,她已经习惯了每天上班下班的生活。在果园里,李燕萍一边采果一边告诉记者,他们夫妻是最早到基地种橙子的一批人,他们负责管理的橙子树已经挂果多年,今年已采摘了62吨左右,这是对她前期施肥、浇水、剪枝辛劳的最好馈赠。“今年为了保证橙子的口感和质量,前期砍掉一些树,虽然产量上减少很多,但是优质果增加了不少。”一个月来,李燕萍每天一大早披着霞光穿梭于果树间,将黄色的橙子小心翼翼剪下,再将它们统一运输到分拣中心分拣定级。 “她家管理上一直很用心,去年她家是这里的大户,采摘橙子120多吨,收入10多万元。”褚橙庄园植保部主任张伟笑着介绍。李燕萍家可喜的收入恰好是十年来褚橙庄园引入“产量和质量双挂钩承包”机制效果的最好证明。“产量和质量双挂钩承包”机制,即果子的产量和质量同农户收入紧密挂钩,这种管理模式,正是引入了工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绩效管理等方法。 记者走访的四个庄园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样的管理方式。褚橙庄园的张伟向记者介绍具体的操作方式:公司统一对土地进行平整、接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并将其划分为多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由作业长负责日常管理。村民再以户为单位,每户平均管理2500至3000株果树,大约22至25亩,按照公司的技术要求负责树木的剪枝、浇水、施肥等工作。在小树期,每户收入为管理工资一年4.3万至4.5万元左右;试挂果期以产量工资为主并辅以管理工资,一亩地大约新增收入1000多元;进入盛果期收入同产量和质量挂钩,农户所交售的果子不仅要求产量,更对质量有了要求,优质果数量越多,农户收入越高,特级果则以1.2元/公斤进行奖励。这样,农户就不仅要对产量负责,更要对质量负责,因为质量提升给他们带来的效益会更多。 “这个制度沿用了十多年,效果一直不错,为了能种出优质的橙子,农户都严格按照要求工作。只要果树有点问题,农户便会主动来向我们咨询,有时候还担心果树施肥不足,主动来要肥。每户之间形成比较和竞争关系,谁都想种出最好的橙子。”张伟说,现在像李燕萍一样“身份”的农户共计800多户,大多来自于戛洒、水塘等地,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收入远比外出打工高出不少。没有投入带着双手便能上班,遇上施肥、采摘的高峰期,还要聘请其他农户帮忙干活。 庄园经济将工业经济中的先进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将农业从传统经验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了分散管理,科技缺乏的弱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简单来讲就是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最大的好处是少了随意性,每个环节有严格的标准,保证了品质,对规模化经营有很大帮助。”张伟告诉记者,在褚橙庄园农业工业化最大的表现就是制度和标准。就标准来讲,大部分都被数字量化,例如橙子树栽种的过程中,一棵树最多只能挂果300至400个、三年试挂果果树树高应该在1.2米等,农户平常的考核便是按照标准对照看效果。 无独有偶,在云南猫哆哩庄园,酸角树的栽种严格控制株距,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技术人员对每棵树的生长周期进行统计和记录。目前该庄园栽种的酸角树是全国人工酸角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片,为了能增加挂果量和早挂果,现在已用科学的管护办法,定期修剪树木,加大其光照接触面。 3.开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新平县初步建起两山一谷(哀牢山、磨盘山、红河谷)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为许多到新平县投资发展农业的企业家们所看好。如何依托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成为了企业家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桔荔庄园从创建初期便将产业融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融合是必须的。“一个桔子只是一个桔子。产品的附加值低,老百姓的收入就低。但如果让游客来摘水果,那一个桔子就不是一个桔子了。”杨静形象地向记者解释产业融合的好处。为了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案,该公司对台湾神农集团进行了考察并从中找到了答案,回来后就开始着手实施。现在庄园内种植的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已经形成规模,为让游客能随时采摘,庄园还对水果的挂果期进行了细化布局。如今的桔荔庄园可以接待会议,游客可以住花腰傣风情客房,看精彩的民俗歌舞表演,还可以进行各类拓展训练、农事体验,并品尝到可口的特色美食餐饮,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我们一直要打造‘中国农民梦’,它不仅仅是传承,更是示范,我们希望让游客看到什么是现代农业,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风情,感受到生态和绿色。”杨静说。 同样,褚橙庄园也通过一产带动三产,建成集“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会议接待、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现代休闲农业庄园。并且该庄园还将影响力辐射至戛洒和水塘两个集镇,小镇旅游业发展迅速,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不同于桔荔庄园和褚橙庄园,猫哆哩庄园和琴淮庄园走的是二产带动一产助推三产的路子。走进猫哆哩庄园,3000亩酸角树已经绿意盎然,部分进入了试挂果阶段。张忠乔指着眼前的酸角树告诉记者,猫哆哩集团主要以生产酸角糕为主,近年来销售覆盖了整个西南片区,但是由于原料紧缺,阻碍了打开全国市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集团在新平县栽种了3000亩酸角树。“以前酸角都是从各个州市收购,不仅难以保证原料的供应,成本也增加。现在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拥有技术团队,在产量上能保证,而且我们提供种苗和技术,还带动周边的农户栽种,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张忠乔说,现在庄园内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在发展三产上,计划建成集“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普文化、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现代农业庄园和全国最大的酸角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计划年产酸角3000吨、西番莲100吨,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 同猫哆哩庄园一样,琴淮酒庄也走了类似的发展道路,近期正打算将名字改为琴淮庄园。据了解,酒庄以生物酒生产及研究为主,带动了当地酒产业的发展。由于生物酒的主要原料来源于天蚕,酒庄在新平县桂山街道青龙社区斗噶小组建立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为了能就地收购蚕茧,酒庄还在斗噶小组向村民提供蚕种、蓖麻种苗和技术,村民可以自己栽种蓖麻叶喂养天蚕。大约20天后,便能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将蚕茧卖给酒庄。“蓖麻对于土壤没有太多要求,便于管理,天蚕的养殖只要有空闲的空间便能进行。现在农户主要进行梯次养殖,保证了我们原料的供给。”琴淮酒庄副总经理颜洪光说,种植蓖麻用于养殖天蚕,所产鲜茧可制作衣物、围巾,蚕沙可制成枕头,蓖麻子还能榨油,除此外,还有观光门票收入。如今,伴随着一产和二产的发展,现在琴淮庄园正在努力发展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从而打造一个有加工、有基地、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高端休闲养生庄园。 庄园经济正在红河谷中的这片热土上不断发展壮大,它将绿色、发展、共享、生态等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传统农业的改变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短 评 产业融合是庄园经济的最大亮点 庄园经济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在我国作为一种新模式最早出现于山西左权。在不断的实践中,从最初解决土地撂荒,到目前发展成为了一种跨一、二、三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庄园经济是传统农业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产业融合是其最大亮点。 庄园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农业的一种表现,它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变了基础差、规模小、品牌意识欠缺的现状。龙头企业的入驻,让土地和资金实现了整合,庄园不再简单追求产量,而是按照现代农业来规划,追求高质量、少污染的生态农产品,通过打通产、运、销等环节,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同时,庄园的建设者不仅将目光放在一产的发展上,还向第二产业、更多是向第三产业延伸,提高了庄园经济的产业层次。 在与旅游产业对接后,庄园具备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游客通过参观、品尝优质农产品,开始接受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这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庄园将工业经济中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将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起来,提高了农户积极性,让农民共享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利益。 庄园经济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向人们展示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把生产、流通、加工、观赏等连为一体的理念,让企业在发展中形成规模化、企业化,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打出品牌,最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坚信,庄园经济将在新平这片热情的红河谷大地上茁壮成长。 |